刘梦溪:更迫切的是,养成阅读原典原文的风气,使今日之中国和历史的中国连成一气 2024-04-28 16:10:37 刘梦溪:古籍今译之我见 写于1992年2月22日,载香港《明报月刊》 古籍今译近来不断升温,一家省级出版社独家策划的《中国历代名著全译丛书》已陆续上市,内容包括经、史、子、集四大部类,不久前在首都举行了新闻发布会。另一家出版社的规模也相当可观的《古典名著今译读本》,则以目录广告的形式公开见诸报端。听说还有其他一些出版机构,也在乐此不疲地致力于此项事业。我并不是决然地一律反对今译古代典籍。一些史书,包括二十四史,如果翻译成白话,有助于历史知识的普及。但这也须有选择有步骤地做,不必一窝蜂地你译我也译,动不动就“全译”。至于史书以外的其他典籍,特别是诗词古文类的文学作品,今译就不那么简单了。首先是能不能今译。诗歌的不能翻译,许多人包括学术大家,都有如是的看法。唐诗,宋词、元散曲小令,或律诗、绝句、歌行等等,是古代诗歌的特殊表现方式,离开这些特殊的表现方式,古代诗歌便不复存在,这与翻译外国文学作品不同。外国文字译成中文,主要是传达文字所包含的信息,语言形式反而可以多种多样,既可以用白话也可以用文言进行翻译。古籍今译,尤其诗歌的今译,不仅是语言形式的转换,同时也是文体的改变,使得原来的特定文体不复存在,今译的效果不能不适得其反。这也就是旧体诗词至今还有人写、还在流传、还不能为白话诗完全取代的原因。人们常说的,经过今译能否保持原诗的神韵,还不是最主要的问题所在。其次是需不需要今译。古代的书面文字,即通常所说的文言文,本身有一个演化的过程,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的文体,文字的难易,很有分别,孔、孟、荀、韩、庄、老等先秦诸子之文,并不特别难读,篇幅短,反复涵泳,文义自见。难读的是“六经”原典和经解经注。汉赋也很难读。唐宋古文就要好读一些。宋儒语录,已接近当时的白话。清代知识分子处境艰难,有时不免在文字里捉迷藏,越晚越容易读这个话,还不好说定。而且难易系相对而言,不同的读者对象有不同的要求。专门的研究者,不需要今译。一般古典文学爱好者,如果不喜欢古典文学的语言形式,就谈不上爱好。因此我认为,除史书等少数例外,大多数古代典籍一般都不需要今译。再次是应不应该今译,我想从文化传承的角度谈谈这个问题。我国历史悠久,文化遗产宏富,但流传下来成为今天人们生活组成部分的文化元素,并不很多。连汉民族的服饰,也没有真正流传下来。唐宋装漂亮,日本多有承继,我们自己则由于清代的雉发易服,反而从中阻断了。文言文作为古代典籍的一种载体,只要古代典籍本身尚有生命力,文言文就不会死亡。文言外壳包裹着我们民族活的文化传统,不能因为白话文成为普通的书面文体,而抹杀了文言文传承历史文化的伟大功绩。五四文学革命,以白话文代替文言文,自然是无法阻遏的历史潮流,但对文言文历史作用的估计,五四先贤们不无偏颇。他们的心态过于急切,没有充分顾及文化本身的特性,致使后五四时期各种类型的新文学史,很少为旧体诗词的写作者留一席地位。只有钱基博先生的《现代中国文学史》是个例外。而钱锺书先生的学术著作《管锥编》,撰写于20世纪70年代末,用的是典雅纯正的文言。这又该如何评价?要不要也今译一番?古籍今译的负面作用不可忽视。如果长此以往,各出版机构争相今译,以至造成今译流行,原典反被冷落,青少年只以读白话的古代作品为满足,文化传承便成了一句空话。特别中国文化的最高经典,《诗》、《书》、《礼》、《易》、《春秋》“五经”,以及《论语》、《孟子》、《中庸》、《大学》“四书”,是需要而且必须直接读原典的,不涵泳原典原文,难以得其滋味。经典的意义在丁常读常新,在于其不可代替性。今译得再好,也难逃离“本”之讥。我所说的“本”,不仅指内容,而且包括文体和语言表达方式。古籍今译大热起来虽然是近年的事情,追根溯源倒也渊源有自。五四以后,郭沫若翻译过屈原的作品,后来文怀沙又译过。陈子展、余冠英则试译过《诗经》。50年代初期有关部门曾予以提倡,以为是整理和继承古代文化遗产的一种可行的方法,实际上,大多数今译的试验都没有成功,没有哪一个读者肯抛开原文而去读译作。大手笔尚且难以奏效,如今临时凑人马,急着赶进度,一出就是逾千万字的全译本,结果可想而知。 赞 (0) 相关推荐 让医古文为中医药传承助力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2021-09-20 3版 作者:北京中医药大学 王育林教授 责任编辑:董俊彤 伴随现代中医药学的发展,传统的语言文字学在中医药学领域被运用于古医经研习.古医籍整理.中医术 ... 刘梦溪:马一浮的“义理名相论” | 西东合集 马一浮的<泰和会语>和<宜山会语>,是他1938年4月至1939年2月在浙江大学举办国学讲座的文字结集.所讲论的主要题旨为"六艺论".但<泰和会语&g ... 【儒学研究】刘梦溪:孔子为何寄望“狂狷”? 著名学者刘梦溪先生在<中国文化的狂者精神>一书中,对中国历代的"狂者"."狂者精神"以及国民性格进行了深入剖析.此为<中国文化的狂者精神> ... 刘梦溪 | 王国维为何放弃北大选择清华(外一篇) 编者按:著名文史学者刘梦溪先生多年来研究中国现代学术史和学术人物,对王国维.陈寅恪两位学术大师用力尤勤.日前,刘先生将自己三十年来研究王陈的文章汇为一集,以<王国维与陈寅恪>为书名出版.本 ... 刘梦溪:“忠”和“恕”究竟指的是什么? 一.忠恕是孔子的"一以贯之"之道 "忠恕"是孔子的重要思想.一次,孔子对弟子们说:"参乎!吾道一以贯之."(<论语·里 ... 刘梦溪 | “忠”和“恕”究竟指的是什么? 摘要 "忠恕"是贯穿孔子学说的一条思想主线."忠"与"诚"可互训,忠者必诚,诚者必忠:"恕"即"己所不欲,勿施 ... 刘梦溪|访学记情 余英时先生(左)与刘梦溪教授1992年相聚时摄(刘梦溪提供) 一 记略 大约是四十年前的 1977 年或1978年,我第一次读到余英时 先生发表在香港<明报月刊>上的<近代红学的发展 ... 刘梦溪 | 文化的张力:传统中国如何进入现代生活 刘梦溪,原籍山东,生于辽宁.中国人民大学语言文学系1961级中国文学专业毕业.现为中国艺术研究院终身研究员.中国文化研究所所长.<中国文化>杂志创办人兼主编.艺术美学暨文学思想史方向博士生 ... 刘梦溪:王国维的诸种矛盾和最后归宿 来源:<"中国传统文化与21 世纪"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中华书局2003年版): 又编入刘梦溪著<王国维与陈寅恪>(北京时代华文书局 2020年11月版 ... 刘梦溪:王国维的学术知音究竟是谁? 王国维(1877年12月3日-1927年6月2日) 1.陈寅恪<王观堂先生挽词>和王国维<颐和园词> 清华国学研究院的四大导师,王国维.梁启超.陈寅恪. 赵元任,王陈关系最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