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届行参菩提散文奖参赛作品】结缘青岛/滕建泽
青岛是我耳闻最早的一座城市。也许是地域相近的缘故,自我记事起就知道周围的许多人与青岛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那时,小姨父在青岛教学,小姨从青岛回来也会给我们带点青岛货。比如,一双尼龙袜、一顶青岛特色的绒线帽什么的。总之,是一些既好看、又实用,在那时的乡村极其罕见的玩意儿。青岛,最初留给我的印象就是一个很洋气的地方。
奶奶的邻居,我的一位族叔,那时是驻青岛部队的一名令人景仰的军官。据说,这位族叔从小就显示出他的与众不同。有一次,才十岁出头的族叔,不知什么缘故居然玩起离家出走的勾当,独自远走三百里外的青岛。当我听到这个传闻时,年龄正与离家出走时的族叔相仿。我不由得在心里掂量,如果换作是我自己,能否有族叔那样的勇气呢?结论是:大该我是做不到的。因此,我对族叔在景仰之外又增加了一重钦佩,对青岛这个城市也便产生了一种向往。
奶奶的堂弟,我的一位舅爷爷,从部队转业在青岛国棉五厂落地扎根。据说,这位舅爷爷自幼失怙,彼时尚未出嫁的奶奶对其多有扶助。舅爷爷不忘堂姐情谊,每次回乡都会来看望我的奶奶。上世纪80年代初,大姐陪同年近七旬的奶奶到青岛探望舅爷爷,返乡后向我们分享了青岛一行的见闻。比如,栈桥的风采、中山路的繁华、海水浴场的热闹,去青岛要从“大鳖山”下经过,等等。大姐绘声绘色的述说,让我对青岛有了一个大概的印象,也有了一探究竟的冲动。
其实,所谓“大鳖山”,即胶南大珠山的一座山峰。山上奇石耸立,近顶处有巨石如鳖,似在昂首上攀,从204国道望去栩栩如生,它与琅琊台近在咫尺,应该也是见过世面的。两千四百多年前,越王勾践迁都于琅琊,始皇帝也曾三次登临,徙民三万户于琅琊台下。如今,帝王的雕栏玉砌和猎猎战旗早已在历史的车轮中跌落尘埃,可这无名“石鳖”却依然在那里,而且是一往无前地向着顶峰奋力攀登。
说起来我与此地也是有缘。二十年后,我由驻防在另一座城市的部队调来,在大珠山麓的海军部队服役了近十年。
高中毕业,就有了当兵的想法,母亲唠唠叨叨地舍不得儿子远行:“当兵可以,可别走远了,能到青岛、大连当海军最好!”即便是到了现在,我也没有想明白,识不了几个字,也从没有出过远门的母亲,当时怎么会有这样的眼界。青岛、大连可是北方沿海城市的“双子星”。那年,我终于梦想成真,入伍到了驻青岛的海军部队。新兵连训练结束,我被分配到一个技术保障单位,任文书兼通信员。
驻地在崂山的怀抱里。营房是两排简陋的红瓦房,房前屋后矗立着几棵高大的老杨树,近处的山坡上是成片的刺槐、黑松的混交林。年年岁岁,一些知名和不知名的野花、野草踏着时令的节拍如约而至,环绕着营房争芳斗艳。春暖花开的时候,一簇簇的忘忧草在院子边缘伸展出鹅黄色的花蕾,宛如一位踏在青石板上逆风行走的少女,袅袅婷婷地随风摇曳;初夏的清晨,槐花的清香又会漫山遍野地肆意弥漫,醉了山谷,也给人以精神的熏陶;秋天,野菊盛开,漫坡尽披黄金甲,灿烂而又迷人。这地方,虽然只是崂山的一处偏僻角落,却仍然以其脱俗的魅力给我留下难忘的记忆,为我的军旅生涯开启了五彩斑斓的逐梦画卷。
2019年建军节前夕,单位组织走访慰问,我又有机会回到了三十多年前工作过的部队。重温那段令人难忘的军旅初始岁月,往事涌上心头,几位老兵的音容笑貌浮现在眼前。有老成持重、和蔼可亲的赵主任,热情健谈、多才多艺的郑工程师,善良厚道、活泼好动的小张,等等。我青春的旋律曾经与他们同频共振,他们的韶华风采激荡着我的心灵,给我熏陶、启迪和力量,让我在那紧张、单调的军营生涯中,也能感受到生活的温暖和绚丽。
我由此考入军校,毕业后分配到北方的另一座城市。但在我心底里,青岛像一位母亲,似乎时时在呼唤着游子的归来。十余年后,我又回到了青岛,身临其境追寻童年印记里的魅力青岛。
青岛的美,美在多彩的沿海风光。那风景旖旎的海水浴场、中西合璧的八大关建筑、松石争奇的鲁迅公园、飞阁回澜的栈桥英姿,似颗颗珍珠镶嵌在风光迷人的海岸线上。当你站在八大关的岬角,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褐红色的礁石作你的背景、翠绿色的黑松为你增墨、粉红色的桃花为你添彩。当此之时,一轮朝阳从海面上冉冉升起,海天朦胧中送来了浮光跃金的仙姿。青岛的滨海风光,可谓是人间仙境。
青岛的美,美在独特的人文魅力。自1892年登州镇总兵章高元率部驻防,青岛由一处军事重镇逐步发展成为现代化的城市。上世纪30年代,国内一批学者、文化名流汇集于此,为青岛注入了影响深远的文化因子。“红瓦绿树,碧海蓝天”及依山就势、中西合璧的建筑风格,塑造了青岛独具魅力的城市风貌。
多年以后,我从部队转业留在青岛工作。办公楼是一座有着百余年历史的建筑,它面南背北,厚重而又雄伟。透过北窗,马路对面即一个小山包,依山而建的座座小楼各成院落,红瓦黄墙掩映在绿树花丛之中。倘若在一个细雨霏霏的日子里,着一袭风雨衣、撑一把黄油伞,独步其中,在拾级而上的老街里徜徉,你会感受到一个最具青岛况味的魅力青岛。街巷两侧碧绿的爬墙虎、粉红的蔷薇花,还有矮墙内那妖娆的西府海棠、雍容华贵的大花月季,于宁静的天地间,带给我们的是怎样的一种意境?!湿漉漉的空气中,似乎仍然能够嗅到老舍、闻一多、梁实秋、沈从文、王统照等那一代文人的气息。
曾在国立青岛大学任教四年的梁实秋,时隔半个世纪仍然念念不忘青岛:“我虽然足迹不广,但北自辽东,南至百粤,也走过了十几省,窃以为真正令人流连不忍去的地方应推青岛。”(《忆青岛》)他予青岛以极高的评价。
一个人与一座城市的缘分,也许和人与人之间结缘的道理是相通的,总会有你最适合的那一个。倘若让我选择一座最投缘的城市,那么毫无疑问,这座城市就是青岛。
作 者 简 介
滕建泽,笔名建宁,山东日照人,现在青岛市工作。业余时间偶尔为文,作品散见于《人民政协报》《联合日报》《青岛日报》《日照日报》等报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