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会做菜的母亲

忆会做菜的母亲

文/朱金林

我母亲生前会做菜,在古镇渔沟是小有名气的。

在我参军前,街坊家中如来了贵客,常来请母亲去帮他们做几道菜待客。母亲心地善良,通情达理,只要是求上门的事,都会尽力帮忙。她常说,没有万事不求人的人,大家互相帮衬是应该的。

据母亲讲,她的手艺是从小跟她在袁集开饭店的舅舅学的,得到真传。母亲最拿手的几个菜是:炒长鱼、炒腰花、炒猪肝、炒肉丝、红烧鱼、烧鸡块、烧羊肉、烧牛肚,清炖狮子头等。吃过母亲做的菜除了家人和亲友外,还有大哥的同学和我下放那个大队、生产队的干部们。

我们兄弟下农村当知青是母亲最闹心的事。她虽然是一字不识的农村妇女,但懂得的人情世故超过有文化的人。为了我们在农村得到一些关照,在街上只要遇到我们的领导上街,尽管生活艰难,手头拮据,还是热情留他们在家里弄几样菜招待一下。这些干部们都称赞母亲的做菜手艺比饭店里的菜好吃。当然,他们大部分人对我们也很关照,这是实话。

1974年9月,战友王士国(渔沟横沟人、渔中校友)回家探亲后,把我母亲带到武汉。

母亲的到来,我自然十分高兴,但也犯难。我是单身干部,一天三顿吃食堂,食堂的大锅菜她吃不惯咋办?还好,母亲很理解,看看大哥谈的对象是此行主要目的,其它都是次要的。她爱喝白酒,自己带来一大包下酒的花生。我从食堂打点饭菜,将就着吃吧。我心想,总比在家里吃稀饭强多了。

一天上午,我们去武昌关山靶场进行投弹训练,中午回营吃饭。食堂最好的菜是芋头烧肉,我打了饭菜端回来。母亲用筷子轻轻扒拉一下那碗芋头烧肉说;“你们就吃这个?白不那几的,一点看相都没有。”我说:“我们都吃这个,这有肉的菜是好菜,我们的首长们中午也吃这个。”母亲不吱声,倒一杯酒喝起来。我见她兴致不高,边吃边跟她讲上午投弹发生的小意外,这时她来了精神。

那天上午投手榴弹时,一名战士违反规定,在他投出的手榴弹爆炸后还未达到安全时间,在掩体探头看弹着点,耳朵边被飞来的弹片削下一块,鲜血直流。万幸啊,没伤到眼睛和脑袋,不然就惨了。母亲问,他是哪里人?我说是一起来的淮阴老乡。她噢了一声,又问我的成绩如何?我告诉她,投了45米,优秀成绩,母亲脸上有了笑容。故事讲完了,她仍然不吃那碗白不拉叽的芋头烧肉,我只好把它消灭了。

母亲来队,我的首长又是好友刘辉很关心,要请母亲去他家喝酒。刘是安徽肥西人,干部家庭,1956年当海军,后选送解放军后勤学校学司务长专业,毕业后留校当学员队食堂管理员,他做一手好菜。首长请来队亲属去家里吃饭是罕见的事,我也没想到。那天一桌菜,母亲吃得很满意,这是她到部队吃的最如意的一顿饭了。

过了几天,大哥来接母亲去他那儿住几天。我赶紧跟他说,你回去借一套锅碗瓢盆,让她自己做点合味的吃,她肯定吃不惯你们食堂的菜。大哥照办,母亲在大哥那里的招待所里开起小灶,吃的喝的开心。

岁月悠悠,一晃几十年过去了。时隔35年后的2009年,母亲最后一次来武汉,那年她82岁。是我回淮把她从老家接来的,参加他大孙子的婚礼。这次她不用坐船去武汉了,而是从南京坐高铁,3个小时左右就到了。晚上大哥在醉香隆大酒店为她老人接风洗尘,一桌子带有川味风格的菜,她回家跟我说,不好吃,没吃饱。我哈哈大笑说:“下碗面给你吃吧。”

母亲这次来汉,依然施展出她做菜的本领,天天让我们吃她做带有家乡风味的菜。我们也常常站在锅边见习。因为母亲不可能永远陪着我们,她也不习惯异地生活,只能小住。她在孙子和漂亮的女军医孙媳妇成婚后,就又回老家找她那些麻友打小牌去了。

生活使我体会到,一个幸福的家庭,不但家人要和睦。同时,还得有会做好吃的饭菜的人。

我跟母亲学做菜有点晚了,还是在退休后。2014年之前,我常回淮陪母亲小住一至三个月,有大把的时间跟母亲讨教做菜的诀窍。她老人家首先带我去王营星光菜场选食材,教我如何识别什么样的肉好。比如五花肉,肥瘦夹层多的五花肉最好。做菜时,她告诉我,萝卜烧肉时,萝卜一定得与肉一起在锅里炒,这样萝卜把猪油吸收了,烧出的萝卜才好吃。由于我认真学,不懂就问,所以进步很快。我现在做的红烧肉,烧鱼,辣椒炒肉丝,黄芽菜炒肉丝,韮菜合子,豆腐卷等都做得像回事,受到家人的喜欢。

2014年下半年,母亲病倒,我回去照顾她两个月后,回杭州。临走前一天中午,母亲亲手炒了一盘长鱼让我吃,这是她最后一次炒菜……

2015年春天,88岁的母亲走完了有限的人生旅程,她留给我们做儿女无限的思念。令人欣慰的是,我们从母亲那里或多或少都学到了一些做菜的技艺。这方面南京的二妹学得最好最精,并且还有发展创造。我到南京,不稀罕酒店的那些菜肴。二妹做的饭菜有故乡的味道、妈妈的味道。

2020/09/18

1

作者简介:朱金林,江苏淮阴人,现年70岁,现居住在杭州。做过知青,是一名退伍军人,对部队生活情有独钟。喜欢写作,当兵期间就经常写作报道连里的先进事迹;现在经常写一些见闻,体会,感想等,是一个积极向上,乐观豁达的人。

(0)

相关推荐

  • 周总理吃饭有多节俭?有一个标准、一个习惯、一个传统

    在周总理身边工作多年的炊事员李志秀师傅回忆说,在通常情况下,周总理的早餐是一杯豆浆,或者是牛奶.麦片,主食是黄油面包. 每天早晨,周总理都会拿出电炉子,把黄油面包搁在上面烤一下,有时候还会煎一片火腿或 ...

  • 肖小林:常忆中学食堂打饭窗口

    ☛本阁作者文集:崔桂忠  杨德振  曹旭 易书生  彭化义  师利国 赵萍 - 昨天晚上睡得的早,没看微信,今早醒来,看到高中同学秦国栋发给我的信息,原来他的母亲昨天下午驾鹤西去了. 看到这条信息,我 ...

  • 披露:周恩来的饮食习惯

    周总理的一日三餐 周恩来是个夜猫子,睡得晚,起得晚.每当邓颖超吃午饭的时候,周恩来才刚起床后去吃早饭,所以他们一年四季很少坐在一起吃饭.周恩来的早餐食谱多年未变,包括面包.果酱.黄油,还有豆浆做的鸡蛋 ...

  • 吃相

    站有站相,坐有坐相,吃,当然有吃相.古人云:「不学礼,无以立」但是,人的一生,如果连'吃'都不得满足的话,那又何来'相'之说呢? 我这一路走来,几乎无所不吃,无所忌口,胃口极大,食欲极强,吃相极猛.这 ...

  • 忆我的归国母亲

    忆我的归国母亲 黄观生 广州侨友网 " 万水千山人生路,百年一瞬难忘情.母亲是永远值得称赞和怀念的. " 受到PP10法案影响,准备归国的华侨妇女.(图片来源:台湾移工文学奖网站) ...

  • 库区移民的“模范”夫妻---忆我的父亲母亲

    <口述宁夏>讲述宁夏人自己的历史 我父亲刘仓,母亲朱桂兰,原是中宁县渠口人民公社渠口大队上拜滩村的两个普通社员. 1960年5月,渠口人民公社的渠口大队.铁桶一.二大队和鸣沙人民公社的硝磺 ...

  • 稷山 唐娜//“母亲节”里忆母亲

    感恩相遇  后稷文苑 2021新年来临之际,我们初步总结整理了七十余位写作爱好者的作品链接,以丰盈后稷文学宝库!点击下面加粗字链接,品读<后稷文苑>宝葫芦: 后稷宝葫芦  文苑新年礼 发刊 ...

  • 绵绵雨中忆母亲||姚志顺

    作者:姚志顺 立夏刚过,这雨下得却如秋雨般缠绵.夜起时蒙胧中感觉下雨,可因睡意正浓懒得下床看个究竟. 早晨醒来,听着滴答雨声,还以为谁家太阳能的水放满了.仔细听来,才知真的是雨,真的下雨了.特别爱听雨 ...

  • 母亲节特刊B版||母亲节忆母亲 文/范洪香(沛县)

    广 州 诗 刊 欢迎阅读 <广州诗刊>作为纯文学刊物,我们旨在弘扬传统,展现新时代人民大众的冷暖.我们主要编发优秀的现代诗歌(含今人创作的古体诗词),兼发优秀的散文小说评论等作品,愿您能挚 ...

  • 席丰山 || 忆母亲

    忆母亲 席丰山 母亲节来思母亲 母亲恩情道不尽 自从母亲进了门 母亲为家操碎心 嗷嗷待哺来到世 我就成了母宝贝 身体得病带我看 成绩差了鼓我心 母亲话语铭刻心 勤俭持家不浪费 兄弟姐妹要齐心 与人为善 ...

  • 【赣雩文艺】作者:李学栋《母亲节赞母亲》《母亲节日忆娘亲》总第924期④2021年第130期④

    (点上面播放按钮可赏听音乐哦) 母亲节赞母亲 作者:李学栋 早岁颜如玉,今时褶皱腮. 华光春色尽,垂发素丝来. 双手持家福,娇儿育逸才. 夕阳霞彩照,喜逐笑容开. 母亲节日忆娘亲 文/李学栋 今生难忘 ...

  • 【诗艺国际】田先奇 | 母亲节里忆母亲

    ▼ 母亲节里忆母亲 作者/田先奇 [作家/诗人风采] [作家/诗人简介] ★ 田先奇,江西省吉水县,高中毕业,一九六一年生. 从小热爱文学,当兵时开始发表诗歌散文小说等三百多篇(首),其中<吉水 ...

  • 母亲节忆母亲

    白敬周为母亲的画像(2007年) 转眼间母亲已经去世九年了,今天是母亲节,使我思念起母亲来. 在我的记忆中,我的父母从来没有过过生日,所以直至他们离世,我都不知道他们的生日是哪天.但是我们几个孩子的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