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鼓楼前话北京——忆旧时的元宵节
照片来自网络 曾经的地安门大街
看花灯 董佩佩
热烈而喧闹的除夕一过,按照惯例各商家一律歇业五天,这时的地安门外大街并不显得清冷。从大年初一到正月十七,大街两旁陆续摆满了小摊儿,状如庙会。这些小摊主要卖烟花炮竹、空竹、风筝、风车、噗噗登、各种吉祥物、大糖葫芦、大挂山里红、大挂“挂了枣”、花生、芝麻酥糖等。
照片来自网络
这时,穿了新衣,兜里有了压岁钱的孩子是最高兴的日子,他们三五成群,买了鞭炮就在当街放了起来,一些大人也来凑热闹,从早到晚鞭炮声不断。过了初二,鞭炮声渐弱,取而代之的是抖空竹的声音、吹噗噗登的声音、大风车的声音和空中鸽哨的声音,烘托了“年”的气氛。
这时近郊赶会的狮子、高跷、小车会也陆续进城,有时一天一拨儿,一天几拨儿从大街上走过。小车会、跑旱船的打着秧歌鼓点儿,扭着秧歌;耍狮子的以飞叉、五虎棍开路,中间走着“文场”,打着大锣、大镲,声音震耳。后边的狮子边走边耍;高跷会打着秧歌鼓点,踩高跷的穿戏装,有凤仪亭、大头和尚度柳翠等等。街道两旁站满了看热闹的人群。
大年初六的热闹又是另一种风趣。初六清晨,各店铺贴出了“开市大吉,万事亨通”的对联,在店内柜台上和墙壁上贴上了“招财进宝”、“日进斗金”、“黄金万两”等吉祥福帖。财神龛里点上蜡烛,烧上高香。掌柜的带领伙计挂好店幌、燃放大挂鞭炮,即行开市。回到店内,伙计把早已准备好的算盘打得山响,预祝赚的钱都数不过来啦。有个别穷家主的小孩,一早就拿上小面口袋和一把崭新的零钱,等候在粮食店门口,等到开门第一个挤进去,把零钱向柜台内一扬,口喊:“掌柜的您发大财!”此时,掌柜的满脸笑容,用大勺舀上大约3斤白面,倒在小孩的口袋里,口里还说:“刘海儿常来啊!”。许多店铺在初六这天均打九折或赠送一些实物。
照片来自网络
开市以后,点心铺增庆斋、桂英斋、庆兰斋等即在门外搭棚,张灯结彩,支案售卖元宵。因为正月初八是“祭星”吃元宵的日子,适时要点灯花儿给顺星神码烧香供元宵,祭过以后全家要吃元宵,所以吃元宵从初八就开始了。
旧时元宵节被称为灯节,从正月十三开始,称“头天儿灯”。初八刚过,各商家不约而同的在店门外挂出灯笼,似在斗灯竞赛。小门姜店聚盛长早在年前就请来能工巧匠,在院中高搭席棚制作冰灯和麦苗龙灯,供人参观。乾泰隆绸缎庄挂出了据说是从王府借来的彩绘宫灯。仁一堂国药店摆出了高达一米多的铜八仙人灯,一些较大的店铺大多挂彩绘纱灯。有的挂大型六方灯,每面写有灯谜一首,内容高雅且有难度,如卷帘格、秋千格。一些不带“格”的灯谜也不失高雅,如“池塘锁烟柳,右边全没有,要想成一字,还需加个口”。一些小的店铺在橱窗前挂走马灯、金鱼灯、八角灯和画有三国、红楼梦、西游记等彩画的纱灯,每到晚上,这些灯全被点起,整条大街成为光彩绚丽的世界。正月十五是灯节的“正天儿”,灯节达到了高潮,可谓万人空巷,都聚集到大街看灯。但见沿街彩灯齐明,照得如同白昼。
照片来自网络
各店铺在大街当中放起了成挂的鞭炮和二踢脚,但见火光闪闪,烟雾弥漫,声响震耳欲聋。这样持续一小时后转为放花,放得最多的是太平花,这种花点燃后喷出金色火花达两三米高,圆围达两米,长达两三分钟。“炮打襄阳城”喷出的彩灯非常均匀,在空中成金字塔状。这时各处燃放的大“起花”也陆续升入空中,形成千百条火龙齐飞的壮观场面。还有一种叫“花盆”的烟花,外观像一盆鲜花,点燃后盆中所有的花瞬间变成金、银、红、黄、绿、紫的“烟花”,并逐渐开放,大约两分钟后“烟花”逐渐熄灭,这时花架子上每根支柱齐喷出彩灯直射天空,与此同时花盆中心的太平花喷出的烟花先金后银再紫,大约持续一两分钟结束。在大型烟花燃放的同时还夹杂着更多的小型鞭炮,如二踢脚、铁杆儿,二踢脚在空中炸响后有回声,铁杆则没有。“黄烟带炮”点燃后先冒黄烟,大约七八秒以后炸响如麻雷子。“灯花炮”点燃后像蜡烛,大约十秒钟后喷出一束火花,然后炸响。最压轴儿的大型烟花是“盒子”、“松鼠葡萄架”。以一九四八年元宵节为例,燕京大药房很早就在门前搭了木架,上悬“盒子”一个,晚上观灯的人把鼓楼前挤得水泄不通,致使有轨电车开不过去,终有多人出面维持,电车才在人群中一点儿一点儿挤过去,可想大街之盛况。
照片提供李燕山
盒子点燃后分层落下,在火树银花中展现人物、动物、花卉、宫殿等图像。人物有三国、红楼、西游等故事;动物有喜鹊登枝、万象更新;花卉有富贵牡丹、红梅报春;宫殿有名楼、宝塔,此外还有恭贺新禧的对联等。盒子一般有五层,可燃放十分钟。吴肇祥茶庄每年都要燃放大型烟花“松鼠葡萄架”,架长约三米,高两米许,点燃后葡萄的藤、叶全亮,每串葡萄发出紫色光芒,每个葡萄珠都在转动,架上的两只松鼠发出金色光芒,在架上爬上爬下,状如偷吃葡萄,最后两只松鼠分别以两个方向向观众作揖致意,然后熄灭,大致前后要七八分钟。大约十点许,烟火渐稀,游人逐渐散去,但增庆斋、桂英斋、庆兰斋门前的元宵制售还没有停止,依旧围着许多人在买元宵,回家去一家老小围坐在一起,每人吃上一碗元宵,这才叫过元宵节。正月十七是“末天儿灯”,已是灯火阑珊。灯节过去,整个春节就结束了。
常寿春,男,1940年生人,北京人,满族,祖居旧鼓楼大街,后迁居鼓楼东大街。农机专业学历。文革期间支边到,后调入工一师五团中学任教。历任教导主任,副校长等职。1997年返京。
幼年家境较好,接触社会民俗活动较多。对老年间的婚喪嫁娶,商贾市井,花鸟鱼虫均有所了解和偏爱。曾应约写过《忆白塔寺庙会 》《忆旧荷花市场》《一九四八年冬的什刹海和广化寺》《北中轴线上的两家电影院》等多篇短文。奥运会期间,为筹办《什刹海历史展览》曾被聘为顾问。
鼓楼脚下生命的欢歌
公众号内容简介
北京人的生活回忆,校园生活回忆,现代人的生活状态,同学情,朋友情,邻里情、家人亲情,各类生活趣事。长年征集老照片。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