牯岭的记忆
(经历2021年)
(21)
庐山有着悠久的人文历史,像李白、白居易、苏东坡等许多名人都上过庐山。最初登庐山的人大多是从东林寺边的小路攀登的,明代的徐霞客就是从长江乘船入龙开河到东林寺,再登上庐山的。
十九世纪末,外国势力入侵,英国传教士李看上了牯岭,连租带骗弄了一片土地,盖起了别墅,他经实地勘察,发现从莲花洞登山最方便,便对这条小路进行整修,使这条路也就兴旺起来,从此竟使庐山逐渐成了洋人、富人的避暑胜地。
还有一位法国神甫也在莲花洞的百瀑谷里抢租了七十多亩地,百瀑谷里风景很美丽,流泉、瀑布、奇石、花木处处皆景,沿溪边小路拾级而上,至今还可以看到隐没在荒榛野草中的教堂的残墙石壁,还有学校的遗址和石凳,一百多年前,外国人在荒山野岭中建教堂,办医院,盖学校,虽说他们不是为中国人服务来的,但不得不感慨他们对于环境独到的见解和超前的意识。
牯岭镇是一座奇特的山城,有"云中花园城市"之称。出镇往西,可到西湖。西湖又名花径湖,其状如提琴,又因山泉其声如琴,故亦名琴湖。湖心亭榭临湖而立,碧波含情,风景极佳。
在中国众多名山之中,庐山的文化积淀是最深厚的,观山如读史。游庐山如果只带了一只“风景眼”,而不带另一只“文化眼”的话,那可真是所谓“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了。
在牯岭镇夫人总喜欢跟当地人的导游聊天,她们说:“庐山的风光最吸引人的是它美丽、美妙、美好且变幻无穷的美。春天有漫山遍野的映山红;夏天沿途是一幅幅绿竹嵌边的瀑布风景画;秋天山景姹紫嫣红,路边有许多红的白的青的果子,如野芒果、野山栗不时让游人止步,摘几串尝尝;冬天下雪后,路边的残雪,沟里的冰凌,树上的银针,都会让人欣喜。
至于那一年四季漫山的青绿,那清新的空气像情人一样使你迷恋,引诱我一次次的带着游人来到这里享受大自然的恩赐。”
细雨朦胧中我撑着雨伞坐在牯岭镇的街心广场,眼前云抒雾卷让我陷入遐想:从醉卧南山石的陶渊明到高歌银河瀑布的李太白,从欣喜东林桃花艳的白居易到深思庐山云雾的苏东坡,他们都与用双脚丈量名川的徐霞客一样踏上过庐山这美丽山川的各个角落。
在庐山景区,我接触最多是这里的工作人员,我感到这的所有工作人员都是训练有素的景区导游员、宣传员、服务员他们大都是土生土长的本地人,挣得工资并不高,但他们都特别热爱庐山,无论你走到哪里,迷路了、找不到地方了只要你找到他们,他们都会热情的为你指路并主动为你提供服务,对你提出的问题对答如流。
参观庐山抗日战争纪念馆,坐在景区车上问司机:“庐山上,日本鬼子来过吗?”他很快告诉我:“1938年7月26日,侵华日军开始对庐山发动了进攻。而当时负责守卫庐山的是国军江西保安团第三团和第十一团。两个保安团的总指挥不是别人,正是黄埔军校第三期的毕业高材生杨遇春,副总指挥则是第十一团团长胡家为和第三团团长邓子超。
从1938年7月26日至1939年4月19日,庐山保卫战历时九个多月。这场战斗让当时的人们都看到了国军的战斗力,让庐山人看到了当时中国军人的血性,他们甚至创造了抗战时期孤立无援被包围后的抗战奇迹。直到今天在庐山百姓的心里他们只有一个名字,抗日英雄。
战争太残酷了,为了保存实力最后国军保安团撤出了庐山,鬼子进入了牯岭镇,在庐山上无恶不作,百姓惨遭杀戮,血流成河,百十年来庐山来了一波又一波的外国人、富人、官僚、政府要员,作为进入庐山的人日本鬼子最狠了。
1949年后共产党接管了庐山,到改革开放前这里为中央的管辖区,庐山百姓深感党的关怀。改革开放后庐山成为最热点的旅游区,一部《庐山恋》的电影一直火到海内外,直到今天依然在电影院滚动放映。”
庐山几日游感触最深的就是:这里是全国旅游最火热的地方,各地的旅游者太多了,景区大巴穿梭在满山的各个景点且井然有序,所有景点的人用摩肩接踵形容一点都不过分。
夜幕低垂,牯岭镇热闹非凡,几乎所有的餐厅都人流不断一些网红的餐馆更是人满为患。试想若是旅游旺季这里该是什么景象!
牯岭,在你有限的空间存留着多少记忆?承载着多少深重的历史故事与传说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