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谈22】读书│十个人的北京城(一)
温馨提示:本文约1800字,阅读大约需要4分钟。
北京——北平——北京,仅从名称上看,京都就一直在飘摇晃动之中。在这历史的变迁中,多少人沿着这条轨迹沉沉浮浮。可以说,近代以来,京都一直就是中国人心中不灭的情结。不入京师,犹如锦衣夜行。
读《故都的秋》,便对那“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的北京的秋天,充满莫名的向往,可终究,我没能在某个秋天,凝视那秋槐,轻踏那落蕊,细数着阳光,倾听着蝉鸣;甚至连那西山的虫唱,香山的红叶,谭柘寺的钟声,我也不曾领略过。
北京于我而言,陌生异常。
2004年夏天,去草原时途经北京,与同学吃了一碗炸酱面,听了几声小二不大地道的北京吆喝,便匆匆忙忙离去。宽广的草原、膻味十足的羊肉以及充满放诞躁动的篝火淡去了对北京莫名的向往。
2005年冬天,倒是专门去了一趟北京,极其无聊地逛了逛故宫、天安门、天坛、恭亲王府,北京就这样彻底地淹没了,我居然快遗忘了《故都的秋》。
近读《十个人的北京城》(华夏出版社出品),又似乎有点蠢蠢欲动,也许我可以去北京看看康有为、蔡元培、陈独秀、鲁迅、胡适、徐志摩、朱自清、老舍、梁思成、沈从文住过的庭院走过的胡同,也许还能闻到他们留下的或浓或淡的气息。
本书共分十章,叙说了十个人在北京的各有滋味的生活。
其一、康有为之失落:这个世界变化太快!
满怀理想,对光绪帝充满幻想的“士”人康有为,“逆时代而行”的“保皇”的康有为,少为人知的69岁时重返北京城黯然神伤的康有为,听闻六君子血洒菜市口时的潸然泪下的康有为——康有为似乎永远不明白这个世界为何朝夕间风云变幻。
其二、蔡元培之兼容并包:不拘一格降人才
蔡元培先生与北京大学这一最高学府连在一起,他成就了北大的灿烂与辉煌,他让北大自此在中国学子心中播下了远非高等学府本身所能包含的意义。多少人至今“非北大不去”,即便今日之北大已非先生之北大。1917年,蔡元培先生接手了一个腐朽之气弥漫的北京大学,他用智慧、宽厚与博大的情怀涤荡了北大校园的污浊。他唯学术不问政治的态度决定了北大的自由开放,他有容人的雅量,唯才是举,不拘一格。
其三、陈独秀之坎坷:风雨中的前行者
陈独秀无疑是一个勇敢的战斗者。从“五四”运动到中共的建立,再往前延伸到新文化运动,往后延伸到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在这样一段历史里,陈独秀作为主角人物被深刻地记录在史册。陈独秀是主编《新青年》的先驱者,是北京大学的学者,是差点断送了中共前程的右倾主义者。这是一个复杂的人物,他热情、豪爽也刚愎自用。他的刚直、坦诚的个性让他成为一个可爱的人,他的冲动、固执的个性让他险成罪人。历经坎坷,陈独秀先生始终是风雨中的前行者。只是,我们的教科书常让人错将历史人物平面化,或许,这也是我们需要一直阅读思考的原因。
其四、鲁迅之悲哀:手足之情抵不住枕边风
了解到一个不为人知的鲁迅!
一个叫“八道湾”的地方,在那里曾经上演了一出叫后人感叹不已的家庭悲剧——情投意合的亲生兄弟分道扬镳、行同陌路。八道湾是鲁迅先生不堪回首的地方,那里有他对家庭情感的全部寄托与破灭,有他对周作人的仁爱与心伤。曾经相依为命、不离不弃的周家兄弟却走上了完全不同的道路,一个是民族魂魄,一个是文化汉奸。他们也会“仇深似海”,一切都源于一个女人,一个日本女人。可以这样说,周家的家道中落造就了鲁迅的敏感与责任,他一人承担了所有的重担,保护家人,尤其是弟弟周作人;或许,也可以这样说,这样的责任感造就了鲁迅的婚姻悲剧,他没有忤逆母亲的安排,娶了朱安,开始了自己与朱安的悲剧人生;或者,就因为鲁迅自己的不幸婚姻成就了周作人的自由,他顺利地娶了他所爱的日本女子羽太信子。
就这样,“枕边风”吹散了骨肉情。
其五、胡适之窝囊:不敢离婚
大师尴尬的婚姻,让很多学无所成的人寻找到安慰。
拥有35个博士学位的胡适,绝非贤淑之类的作为“苦涩的礼物”的剽悍的乡下小脚女人江冬秀,这对包办的夫妻“恩爱”地相处了一生。
胡适是个温和真诚的人,他的待人处事该称为典范,几乎无可挑剔。只是,江冬秀和显然并不和谐。他们没有共同语言,无法在同一个层面沟通彼此的情感。随着岁月的流逝,两人的差距是赤裸裸地摆在眼前的。胡适忍他人所不能忍,江冬秀用她乡下女子的彪悍让爱面子的胡博士乖乖地与她“恩爱”相处,其中的酸楚大概只有当事人知道了。
“泼妇”江冬秀从厨房拿了菜刀,说要杀了两个孩子。谁能抵挡这样的威胁?
江冬秀绑住一个不爱自己的人一生一世,也毁掉胡适的真爱曹诚英的人生。我们只能用“惧内”来解释胡适窝囊的忍受吗?
(未完待续)
感谢您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