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毓明真的被大众遗忘了吗?
鲍毓明会被大众遗忘吗?
乍听起来,这似乎是个肯定的答复。
纵使某起事件在当时再怎么风起云涌,终究也会有热度褪去的一天。
但显然易见的是,这个问题的质疑不在将来,而在现在。
那么,让我们把问题在具体些许——在当下,鲍毓明真的被大众遗忘了吗?
最近有篇文章特别火,题曰《果然,鲍毓明已经被遗忘了!》
具体内容我就不敲了,情绪上的煽动性特别高。
尤其是顺着作者给出的思路去思索——由于娱乐事件的此起彼伏,我们对鲍毓明事件的关注度正在不断下降。
但现在的问题在于,如果没有娱乐事件的干扰,我们对鲍毓明的关注度就不会下降吗?
很显然,不是这样的。
因为,即便没有罗志祥,也没有屈楚萧,还会有其他的社会性热点会不断地覆盖这个曾经的热点。
故而,并非是娱乐新闻在冲淡我们的注意力,而是我们的注意力在不断转移。
那么,为什么我们的注意力会不断转移?真的是我们太健忘吗?
当然也不是。
事实上,舆论的兴衰往往遵循两条规则:先争夺关注,再争取认同。
如果连关注都争夺不到的话,舆论的兴起也就无从谈起。
而认同的争取多少,往往决定着舆论热度的高低。
进一步讲,就鲍毓明事件而言,南风窗的那篇报道确实引发了舆论的诸多关注。
而财新网的那篇洗地报道,在一定程度上也更加凝聚了大众的认同。
至于期间被不断抛出的各种消息,也使得这个事件在当时群情激奋。
但为什么突然之间,大众就都不关注了呢?
一言以蔽之:没有新的料被抛出了。
什么意思呢?
舆论要想影响到现实世界,必须先映射到现实世界。
而不可否认的是,鲍毓明事件的相关舆论也确实映射并影响到了现实世界。
不然的话,最高检、公安部这两大剑客,也不会紧跟着站了出来。
那为什么站出来后却迟迟不动手呢?
原因也很简单,没有实锤。
既然没有实锤,又如何给这个人渣定罪呢?
须知,舆论知识提供情绪助力,而不能作为定罪的依据。
换句话说,鲍毓明事件要想再度得到大众关注,最为关键的其实是得有进展。
但现在的关键在于,各种各样的爆料已经抛完了。
没有新的连接点出现,自然就会呈现出被大众遗忘的表象。
所以说,鲍毓明没有被大众真正遗忘。
他只是暂时性的蛰伏了起来,只待伺机而动。
事实上,就在今天,当鲍毓明莫名其妙的发了一通微博后——“你可能在某个时刻欺骗所有人,也可能在所有时刻欺骗某些人,但不可能在所有时刻欺骗所有人”,相关热度迅速飙升。
所有人都在唾弃着这个人渣的不要碧莲。
我在微博上就此评论道:
“不得不承认的是,由于证据的不足,鲍毓明案可能不如许多人所预料的那般,能够被绳之以法。
但同样无可否认的是,他的社会影响力正在消亡,即便找上了财新网,试图通过舆论摆平舆论,可还是触及了大众的愤怒点。
说起来,如果我是鲍毓明,就老老实实的不讲话。
就算知道了自己可能无罪,也用不着这么猖獗,还‘不可能在所有时刻欺骗所有人’,这摆明了是在向舆论宣战。
就目前的情况而言,舆论压根就不存在任何反转的可能。
鲍毓明的每一次试图翻盘,都是在为快要被舆论的热搜增添新的关注。”
虽然从舆论的角度上讲,鲍毓明这么挑衅舆论,纯属自取灭亡。
但有朋友给了个其他视角——“他就是想表达‘你们不能把我怎么样’,不过不是表达给我们看的,是表达给他的金主们看的,证明他有做尽缺德事还安然无恙的能力,金主们能更放心用他”,似乎把他猖獗的原因给到了。
于我而言,我自然不希望鲍毓明被遗忘。
以及,即便不能将这个人渣绳之以法,最起码也要促成法律的进步。
但说他被遗忘的挑逗性言论,最好还是心中有数。
即便在这件事情上呈现出好事的立场,但同样的手段照样可以用在坏事上。
我并非绝对否对这类刺激,只是想让大家在群情鼎沸的舆论中,能抱有充分的冷静。
毕竟,所谓“记者被打”事件的反转,反正我是不想再来一次。
五月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