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件事上,媒体集体缺大德!
文/进击的熊儿子
大噶好,我系熊蛾子。
不知道大家留意到没有,
前几天有个特别火爆的事件,
大概说的是某女教师在网上发文批评“形式主义”,
结果差点被当地官僚连夜约谈。
委实说,在看到这事儿的第一时间,
我也非常气愤。
当然我气愤的并非她反映的问题存在与否,
而在于当地最初解决反映问题的方式,
让我极其不舒服。
看上去就像是那句名言里说的,
“既然解决不了问题,
就解决提出问题的人”。
说实话,有关于此的详细进展以及相关文章,
各大(自)媒体都已经写了许多,
故而在此我也就不做赘述。
我今天就想说说,
这事儿发酵以后媒体的有关表现,
到底有多为人不齿。
目前我追踪到的最新进展,
应该是红星新闻的这篇报道,
“批评文章发表后,
李田田所任教的课程减半,
外出行程需向领导汇报。”
可能有人看到这个概略后会持续愤怒,
但最大的问题恰恰就出现在这里。
有句话叫,“让你爽的东西也会让你痛苦”,
同样的,让你愤怒的东西,
往往也会夹杂各种蹊跷,
“越是愤怒,越要冷静”。
我之前在《渣浪又干缺德事了》里普及过,
媒体的报道要遵循“交叉信源”。
而倘若以此观之,
红星新闻的报道就存在这种问题。
当然也不仅仅只是红星新闻,
纵观李田田事件爆发后的新闻报道,
关于政府部门的采访一直是缺位的。
而这就会造成什么情况呢?
仅有一方当事人的口述,
事件只会往有利于口述人的方向发展,
至于事件的全貌则不能完全反应。
其他的我就不多说了,
就说说外出需要向领导汇报这事儿,
为什么要这么做?
可能有人会觉得这是在变相报复,
但“同事没有为难,学校没有处分”,
这能算报复吗?
而且倘若我们站在当事领导的角度上考虑,
其实答案就很简单了:
他们现在已经被迫站在舆论的风口浪尖上,
而假若这时候这妹子再出现什么事儿,
大众又会怎么想?
节奏大师新京报的评论
如果有人还是想不明白,
再来考虑下其他情况:
在全国舆论关注,州委领导过问的情况下,
换成是你,你会不会故意授人以柄?
如果你的答案是不会的话,
那么当地政府部门也是这么想的。
而且作为体制内人员,
以及热点舆情事件当事人,
上级要求报告行程下落也正常,
毕竟李田田自己也说了,
“现在压力有点大”,
万一想不开寻个短见,
最后压力可就都在政府这里了。
但这么报道的媒体想要给你什么印象呢?
没错,还是最开始让我不舒服的那套,
“既然解决不了问题,
就解决提出问题的人”。
——可现在的情况是那么回事吗?
当然媒体集中炒作我也明白,毕竟承担着KPI的压力嘛
可能又有人会说了了,
“任教课程减半”,
这不是打算雪藏人家吗?
可我思前想后好好缕了一波,
这难道不是李田田发文章的本意?
其实认真说起来,
李田田这人并非没有问题,
虽然他有反映问题的权力,
但却巧妙地偷换了概念,
最起码在这件事情上,
形式主义的问题或许存在,
但顶着个“害了孩子”的大帽子,
又何尝不是在绑架舆论呢?
也许有人有点懵,
那么我直白说好了,
这件事情的问题核心究竟是什么?
是所谓的形式主义作祟吗?
当然不是,这只是问题的表象,
内核其实是高待遇的农村教师,
不愿意花时间再去扶贫了。
从媒体的报道中我们也能看出,李田田是“定向免费师范生”
也许又会有人想不明白了,
教师最大的责任不是教书育人吗?
对发达地区的教师来说,也许确实如此,
可但凡参照下农村教师和农村同比的收入涨幅,
就该明白,以农村教师的那点工作量,
给出那么高的工资,
本来就不是只让他们去教书的。
进一步说,国家财政给发工资,
他们就该和公务员一样,有义务去扶贫。
既然国家拨款给你们,当然得听政府的,
这是天经地义的事情。
但所有媒体的评论报道,
包括人民日报的亲儿子撰写的文章,
几乎都选择性地遗漏了这一点。
或许就像是那句话说的那样,
“民意”不可违抗。
最后再来总结下这篇文章吧,
所谓的“外出需向领导汇报”,
不过是媒体们绞尽脑汁,
炒作出的“被迫害”舆情罢了。
而纵览整件事情,
对“形式主义”的批判是真是假分不清楚,
但某个群体的借机爆发一定是真。
十月二十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