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届北京-东京论坛上,一年一度的中日两国民众互看调查结果又发布了。我作为中方民调执行方零点有数的代表也再一次坐到解读人的位置上。
这次调查结果显示,日方民众对华好感度继续保持低位,中方对日好感度有所下降。中日之间,历史问题、钓鱼岛领土争端等一直相持不下的争执很多,而南海问题、台湾问题、福岛核污染水问题、涉港涉疆问题等新议题也在浮现。这些问题仅仅站在先定的价值制高点或者民粹主义立场,那么双方之间就没有太多可以沟通的可能,因此多点倾听、交流的耐心,多点来自不同维度的解读和理解,那样很多问题才不会只能剑拔弩张地对待。
附图:2005-2021年中日两国受访者好感度互评
有人说,中日之间关系就算再好,也可能一夜之间就坏下去,因为中国民众对于日本本能地警惕与怀疑。日本某些政治家想当然地认为:台海问题和平解决最好,只要中国搞武力统一,日本就要有所行动。听到这么一个说法,中国人会旧恨新仇一起上,“暴露了”我们对日本本就根深蒂固的怀疑,你一百句“我们不会搞军国主义”都不抵事儿。
日本有媒体人说:福岛核废水问题说法就不对,我们那时处理水叫核废水或者核污水就不合适,我们已经在跟联合国机构合作,安全合理地解决倾倒问题,可是中国、韩国这些左邻右舍国家的核心关切和透明度主张就可以不用管了?尽管有超过50%的普通日本民众觉得不应该是中美纷争中选边站,但在看美国盟主脸色行事的日本政治文化中,日本执政者对美国的要求是敏感的,对于中国的感受与反应可能就远远没有那么敏感。
其实现在中国要让日本人有好感也挺不容易的。首先,日本人到中国的旅游到访与留学水平保持得相对很低。在疫情前的2019年,中国近千万人次游客去日本,而日本来访的只有10万人次。其次,日本民众自己也说,日本媒体对两国关系有正面贡献的只有19.6%(对比中国有83%);而中国主流媒体比日本主流媒体对对方国家的报道量多出40%,而且中国媒体的涉日报道议题分布比较平衡,正面报道信息高于日本媒体,尤其对于日本社会生活、科技发展、文化娱乐有大量正面报道,而日本在这方面就相对缺乏。在百度搜索关于日本的报道内容,一名叫阿笑的日本女性安排自己日常品质生活的纪录片累积的高搜索记录引起了我的注意。我曾经定义政治、军事、外交等主体信息构成国家形象(我分别称为大中国和大日本),而文化、娱乐、社会等流行信息构成生活形象(我分别称为小中国和小日本),在直接交流有限而报道偏颇的情况下,日本公众对于中国很容易形成负面印象,而阅历与见识更丰富的精英人群对华好感度就高很多。日本媒体总说让我们报道中国的正面事情是很难的,因为我们不是你们中国强调主旋律的媒体文化,那么好吧至少对中日之间典型的360行的革新和人物做点聚焦报道,提供两国今天更多平和、自然、趣味的人事总还可以做到的吧,否则在标榜真实原则的日媒塑造的图像里的中国与真实的中国有几分相像呢?在民众对华了解度有限、负面报道量大的交往环境里,在体制自我优越感、西方价值观优越感、发达国家国民优越感中面对关于中国崛起的各种信息,日本国民更容易形成“异质压力”基础上的受威胁感,这种受威胁感是日本部分政治家、媒体和一些国际力量所希望营造的,也有一部分是在那种强调自己的行为模式与工作模式自然合理性认知前提下不自觉地形成的,而两国历史成见相对较少的年轻一代对这样的威胁感的感受反而没有那么突出。
附图:零点有数董事长 袁岳
连续十七年,每年看看中日公众对彼此国家的感受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情。民众感受,说到底是信息对称性和国际间公众交往心理的反映,能够借此更好了解民众对自己国家的感受是一个积极的工作成果。中日都重视这样的工作成果本身就是一种共同语言,而且还要重视找到推进和改进两国关系的某些路径。在对华好感低迷的情况下,日本年轻人相对于中老年一代对华好感度更高,中国年轻人相对于中老年一代对日好感度也更高,这部分地反映出互联网渠道与更为多元的信息接触渠道会影响到对彼此国家的感受,同时更多的流行文化共享互动会塑造新的共同文化感。重视青年科技交流、文化交流、创新创业交流,构造具有接近工作价值观与文化欣赏度的人群,会奠定中日友好的新基础。
附图:中日两国不同年龄段的受访者间好感度互评
附图:中日两国受访者认同双方关系重要性的比例
中日民众支持中日之间保持密切的经济协作,因为两国都受益于这样的合作。中日之间需要有具体的突破性合作,即使中美之间尚有类似于共同应对气候变化这样的合作议题,而中日之间这几年确实少了一些务实合作点。中日之间主要聚焦形成真正的合作成果,RCEP合作会是一个好的例子,CPTPP可以是另外一个很好的例子。中日之间也需要在新数字经济合作、新技术协作、新人才培养、新消费互动方面,构建中日经济合作新局。这次北京-东京论坛的气候变化和后疫情时期经济合作讨论中,中日嘉宾一致同意两国在应对气候变化协同对策的目标、进程相当一致,而且在全球合作包括“一带一路”方面累积有更多实际的创新案例,只是这类积极合作的案例并没有得到足够的传播,以至于似乎中日之间只有僵局没有正面合作案例。中日合作创造的例证应该得到大大的媒体关注。参加了多届中日媒体交流对话,日本不少媒体人士对本着职业操守助力中日关系改善有真诚的愿望,也有人会不自觉地流露出对于日本媒体价值的优越感。日本民众对此买账吗?本次民调结果显示,日本民众认为本国媒体在报道中国和中日关系上客观公正的比例只有10.8%,而中国民众认为本国媒体在报道日本和中日关系上客观公正的比例高达78.3%,二者差距显著。相当一部分日本媒体人士也表示,要媒体改变对华报道模式是不容易的。所以大家会看到中日之间交流的复杂性不是简单的一个维度可以说明,也不是说大家都明白的事情就一定能做到。中日之间的精英人士都说彼此坦诚沟通很重要,但是实际上彼此坦诚沟通难得多。即使中美之间有如此突出的体制差异,但是中美之间从科技管理、工商管理,到公共管理,有着或者至少有过非常深入的互动学习提升机制;中英之间从一般知识学习、专业管理事项,到法律人才训练、金融人才训练,也有着或者至少有过非常深入的互动学习提升机制;中德之间从工程技术知识学习,到国际技术贸易、工业4.0合作等方面也有着非常深入的互动学习提升机制;而相对而论,中日之间的多元互动学习机制则薄弱得多,换言之则可挖掘的空间也依然很大。
中国前沿的数据分析与决策支持服务机构。深耕公共事务和商业服务的诸多领域,以第三方评估为驱动、以解决应用场景中的关键问题为出发点,梳理和优化不同垂直行业的模型与算法。在数据智能时代,公司不断整合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云计算、物联网等领域新技术,将多源数据与公共和商业服务的垂直行业场景结合,将20多年积累的专业知识实现"经验模型化,模型算法化,算法软件化",推进决策科学化、服务高效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