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湖成绝响,金庸世无双!
——谨以此文,致敬无影江湖唯一崇拜的大师!
金庸,我最景仰的大师。
世人多谓金庸大师任侠尚义,我却说他更有情字堪绝!
今闻大师仙逝,晚辈无影谨以点滴参悟缅怀致敬,说说大师笔下的“爱”。
早年读金庸,感觉在他笔下,除了人物的“侠”之性、“仁”之性,似乎笔墨余风里还有什么更深的东西。一万人心中有一万个哈姆雷特,但我们心中对金庸人物那个最本初的向往是什么呢?——随情随性,共生共长,没有哪个人能描摹出这个模糊又确然存在的认识:难道一句“为国为民,侠之大者”还不足以包容一切胸怀吗?难道一阙“问世间,情为何物”还不能极尽悱恻之情吗?难道塞北漠上弯弓射雕的场景还不够写意浩荡的豪情?难道“桃花影里飞神剑,碧海潮生按玉箫”的心境还不能神往全部的江湖?——其实这一切,也都只是体现于我们的感觉、我们的取舍,而我们心底里再深层的碰撞,无须文字写明,又或许我们没有找到……
看过《神雕》,终于定格于杨过和小龙女。
小龙女远离烟尘而生,本是无垢无尘的仙子,她的情性异于众人,这是金庸大师为我们设定的“合情合理”之处,是以小龙女爱痛情绝,许多人并不感到拨动心弦,缘因就在于她的所作所为能够在她的“情理”之中。至于杨过,至情至性,本来是恶人种子,幼年磨难重重,心理的创痕不是一张寒玉床就化得去的,其离经判道,生平遭际大悲大喜,就算最后取得“西狂”之名,也真的尚不足以概括。细细想来,金庸大师只是绕用笔花,把我们在现实中的印象和在虚幻中向往的姿态二神合体,让一个不见人间烟火的心性去跳动,让一个尘薰色染的印象去凝聚,成就了天下无双的爱,不是让我们去景仰,而是唤醒我们对自己本性的再度信任。
回味一下书中情节吧。为了不让杨过被世俗所弃,小龙女轻嫁绝情谷主公孙止,这是小龙女无私之爱。而杨过必以死相证,以柳枝恶斗公孙止的金刀黑剑,笑傲之余是绝不独活的共同赴死之心,这是杨过有私胜无私之爱;看到杨过中毒之痛,小龙女自投情花丛,这是为情人共担痛苦的怜惜之爱,而杨过再见小龙女时倒翻几个筋斗欢呼雀跃,则是人之天性烂漫之爱;小龙女拼死制服公孙止夺回绝情丹,是爱他胜爱已的奉献之爱,而杨过以“一颗绝情丹救不得两人”将丹药轻弃之深谷,则已是金浇铁铸的冷静之爱;小龙女“断肠崖”留字后跃入深谷,她那伤痛欲绝、冰寒玉透的失落之爱,和杨过十六年空待后黯然销魂跳下断肠崖的心念一样,无限感伤,生死无趣,正是至情至性、生死不渝的天地绝爱……
一份于世俗中超脱的爱,一份心灵边上始终留存的爱,其实浸染着我们每个人的生命。金庸大师绝不抛开世俗描写爱情,绝不重墨描写两人做出这些决定前的心灵艰辛,是让我们回忆起,常人与非凡之人并无二致,常人之非常,也是至情至性之人。我们相信杨过和小龙女的绝恋,正是因为我们都明白自己对这种心性的向往。
此爱天下无双,可知无双在何处?——小龙女跳下断肠崖,十六年后相见,可当时在她已是三生之约,自从那一跃之后,此爱便成万年——见面数过十六年,当年却知是何年?!!!
而,情痴杨过相守十六年之约,也是自一跃下深崖那一刻,此爱便成永恒——十六年后仍一跃,方知当年此情真!!!
大师的高明就在于不去把这些写明白,因为这是一桩一写明白就觉得浅薄的心事。此爱天下无双,每个人都做得到,但没有几人去做到;就算没人能做到,但我们仍然孜孜以求、默默神往……原来确信做得到,正在你我心念之间。
缅怀永远的大师!倚天长剑凝碧血,世间再无降龙掌!致敬金庸!说来大师才是真正的至情至性之人!
晚辈无影江湖,此心痛煞!不知所云。
经典永成经典,空谷再无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