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王堆帛书版《道德经》揭秘 引言

1.《道德经》的学术地位

《道德经》,是春秋时期重要的哲学著作,其学术传承来源于上古世代圣人与自然做斗争和治国的经验,是古代天子用于治国安(牧)民的不传之秘。在春秋时期,一系列偶然事件的原因,流传到了民间,并且由此催生了“百家争鸣“的学术繁荣局面。

“老子天下第一”,说的是老子在学术界睥睨一切的地位。

可以说,先秦的诸子百家,均来源于道家(或者叫黄老之学),古代的士子都以得道为学术的最高境界。孔子就说过:“朝闻道,夕可死矣。“《韩非子》专门写了两篇《解老》《喻老》来解析老子的学说。《淮南子》第一篇就是《原道》。《文子》就是以道德经中的”名“写了一本书。《孙子兵法》的开篇所说”五事“,第一个就是”道“,并且说:“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者不胜。”《鹖冠子》也有《天则》、《道端》、《能天》等篇阐述“道”的理论。《庄子》不用说了,有人认为庄子是《道德经》的传(解说经义的文字)。

中国古代士人对《道德经》的推崇不多说了,听起来好像自吹自擂一样。那么听听外国人特别是文艺复兴之后的科学界人士是怎么说的吧。

德国哲学家尼采:“老子思想的集大成——《道德经》,像一个永不枯竭的井泉,满载宝藏,放下汲桶,唾手可得。”(满载宝藏,唾手可得。就看怎么得)

德国哲学家黑格尔:“中国人承认的基本原则是理——叫做“道”;道为天地之本、万物之源。中国人把认识道的各种形式看作是最高的学术……“

美国哲学家威尔·杜兰:“或许除了《道德经》之外,我们将要焚毁所有的书籍,而在《道德经》中寻得智慧的摘要。”(这话如果是中国人说出来,会被喷成猪头)

德国总理施罗德:“每个德国家庭买一本中国的《道德经》,以帮助解决人们思想上的困惑。”

比利时学者、诺贝尔奖获得者普利高津:“道家的思想,在探究宇宙和谐的奥秘、寻找社会的公正与和平、追求心灵的自由和道德完满三个层面上,对我们这个时代都有新启蒙思想的质。”

美国物理学家、诺贝尔奖得主卡普拉:“在伟大的诸传统中,据我看,道家提供了最深刻并且最完美的生态智能。”

丹麦物理学家玻尔:“我不是理论的创立者,我只是个(道家)得道者,我们在这里面临着人类地位所固有的和令人难忘的表现在中国古代(道家)哲学中的一些互补关系。”(注意说这句话的人是谁!)

美国科学家威尔杜兰:“(《道德经》)是最迷人的一部奇书。“

德国诗人柯拉邦德号:应当按照“神圣的道家精神”生活,争做“欧洲的中国人”。

(“争做'欧洲的中国人'“,听到没有,人家是要争做“欧洲的中国人“,这句话信息量很大,以后有时间再详细解读。)

有人听到这里,会忍不住问,你说这么多,学《道德经》到底有什么用,能发明飞机吗,能造出原子弹吗,能造出电视机智能手机吗,能让我发财吗?现实中碰到这样的问题,笔者一般都是瞠目结舌,不知说什么才能应答,因为确实一两句话说不清楚,现在有就利用文字,仔细的说说,《道德经》到底有什么用。

学习《道德经》确实不能造出上面的东西,这些只是属于“器“的层面(听到这里已经有一部分人嘴角浮现出了神秘的微笑:”早说了这没什么用吧,是些很虚的东西,属于“形而上”的,类似于巫术。)但是,“道”会告诉你怎么正确的使用这些东西。什么?我都有了还不会用,你确定不是在逗我。历史上还真有很多这样的例子,掌握了“神器”不知道怎么用,把一手好牌打的稀烂的。比较典型的例子是项羽。提到项羽,大多数人都知道,西楚霸王,战神级的人物,乌骓马、霸王枪、力能抗鼎,还有美女虞姬加光环,简直就是偶像级人物。可惜时运不齐,碰到了刘邦韩信这样的人,所以失败了,真是可惜啊。那么项羽真的只是因为点背吗?还是看看太史公怎么说的吧:

“项籍者,下相人也,字羽。初起时,年二十四。其季父项梁,梁父即楚将项燕,为秦将王翦所戮者也。项氏世世为楚将,封于项,故姓项氏。

项籍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项梁怒之。籍曰:“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于是项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

…….

太史公曰:吾闻之周生曰“舜目盖重瞳子”,又闻项羽亦重瞳子。羽岂其苗裔邪?何兴之暴也!夫秦失其政,陈涉首难,豪杰蜂起,相与并争,不可胜数。然羽非有尺寸,乘势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及羽背关怀楚,放逐义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己,难矣。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寐而不自责,过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史记·项羽本纪》

从《史记》的记述可以看出,项羽并不是不爱学习,他学过“万人敌“之术,也就是兵法,从后来在战场的表现来看,项羽对兵法是很精通的(详见王正兴写的《这才是战争》,有非常专业的战例分析),这是他横行天下的基础。但是奇怪的是,项羽一直在打胜仗,刘邦一直在吃败仗,打着打着,项羽的地盘越来越小,最后垓下之围,一败而肝脑涂地,再也没有翻盘的机会了。秘密就在这八个字”奋其私智而不师古“,古,是指古圣人之学,是合乎”道“的,它会告诉做事的章法,事物兴衰的一般规律,如果不懂这些,就会象项羽一样,明明有很强的实力,但是都使到了不该使的地方,结果打胜仗越多变得越弱。 刘邦为什么看起来不怎么样,却成为了最后的胜利者?因为他有张良,有萧何。张良是通乎”道“的,所以能”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所以能在复杂的政治斗争中进退自如。萧何是懂得一点”道“的,所以他能从低级军官中看出韩信不一般,韩信之前也没独立指挥过打仗啊,怎么知道他不是”赵括“或者”马谡“呢?兵法也是和”道“相通的,明”道“之人,只要交流几句,就能判断出对方到底懂不懂,是真懂还是假懂。所以,只有通晓了道,在大的路线方针上才不会犯错。

“道”是宇宙这个大系统运行的最本质的规律,了解了“道“,能让我们在工作生活学习中少走很多弯路。比如”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现代物理关于宇宙起源的理论无疑是受此启发;中学学数学的时候,老师说一条直线,两端相会于无穷远处,以前怎么也想不明白,为什么相会于无穷远处,这是谁规定的,依据是什么?读到”故恒无欲也,以观其眇;恒有欲也,以观其徼。两者同出,异名同谓。“一切豁然开朗,这不是老子说的吗?

“德“是处理社会关系的一般准则。了解了”德“,会让我们的人际关系很顺畅。”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弄懂了什么是常,什么是妄,因为赌博而倾家荡产的人会少很多。“金玉满堂,莫之能守”,“难得之货,使人之行妨”读懂了这两句话,因为贪婪追求一些无用的东西,而身陷囹圄的人恐怕会少很多。

先只聊举数例,仓促间言辞难以及义,具体在每一章的解说再说。总之正确理解了道德经的要义,看问题能一下看到本质,做事就会象海纳百川一样,自然而然就达到目标,也不会被眼花缭乱的事物所迷惑。

2. 老子其人

东汉的时候,张良的后代张道陵创立了道教,以老子为道祖,以《道德经》为道教最高经典,由于道教在民间的巨大影响力,衍生出了很多关于老子的传说,甚至变成了神话中的太上老君,真真假假混杂在一起,让人迷惑不已。这里咱们只要明白道家学说和道教的关系就行了,道教来源于道家学说,变成了一种宗教,又加入了一些迷信的东西。咱们也不去讨论那么多,就引用相对比较靠谱的史记的记载。

“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

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孔子去,谓弟子曰:“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

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

从上面这段话,我们首先可以看到孔子向老子请教的故事。孔子向老子请教关于“礼”的问题,巴拉巴拉说了一大堆。具体说的什么不得而知。老子很有耐心的听完了,然后回答说:你说的这些,说这话的人的骨头都已经朽坏了,只流传下来这些话(言下之意,道术是有传承的,需要言传身教的,而你只是听了这些表面言辞,并没有深刻的理解)。我听说:“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孔老弟你就别来掉书袋,卖弄学问了)。去掉你自己的骄傲之气和写在脸上的贪婪之态,一眼就让人看穿的浅薄和浮躁的心志,这对你没什么好处。我能够给你说的,只有这些。(你资质太差、太浮浅了,想当我的弟子,真不够格啊)。现在有些学者出书讲学,开口就说孔子是老子的弟子,真是好笑,这么明显的回绝,还看不出来吗?如果孔子能说是老子的弟子,那么我也可以说自己是老子的弟子了,因为我也读过老子的书啊。孔子被劈头盖脸地骂了一顿(有文化的人骂人不带脏字的),却瞠目结舌,一句话都说不出来。因为这是学术上的降维打击,他根本不敢回嘴。好在孔子的心理素质真好,回去之后擦干脸上的唾沫星子,对弟子说:”老子……其犹龙邪!” 。被人骂了,还是给这么高的评价,孔子很有涵养,难怪能成一代宗师。当然,实际上只有把老子捧高,这样才不会在弟子面前太尴尬,因为是被龙骂了一顿,只有老师我才有这个福气,你们想被骂还不够格呢。其实老子也不是为了骂而骂人,只是希望能把孔子骂醒了,虽然骂得狠,但是句句都说到点子上了,指出了孔子病根。至于孔子有没有听进去,从后面孔子的经历看,应该是没听进去。

第二个故事,就是老子出关隐居,应关尹所求,写了了《道德经》5000多字。这个故事很多人听得耳朵起茧了。但是如果不仔细探寻,不会了解这一事件对学术界的深刻影响和对春秋战国时期历史进程的重大意义。

(今天来不及写了,晚上还有事,只能下次再补上)

3.现在对《道德经》的误读

前面说了这么多的道德经的好处,那么说说笔者为什么要再来注解《道德经》吧,据元朝时的不完全统计,先秦以来,研老注老著作至元朝时就超过三千余种,具有代表性的不少于一千种,这不是画蛇添足,自不量力吗?

笔者二十多年前第一次看到《道德经》是在南岳衡山一个道观中,请了一本回去,看了不到一半,扔下了,因为看不懂啊。后来这二十年中又买了不同的版本来读,还是三个字,看不懂。近年,由于有点空闲时间,专门的研究,并且为了能看懂《道德经》,把先秦的诸子百家基本上都看了一遍,终于有一天,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学问上很多东西是相通的,有时是一通百通。也终于发现了,之前为什么看不懂,因为之前看的那些注解,注解者很多也是没看懂,只是象中学语文老师那样机械的翻译,有时完全曲解了老子的本义。试举几例:

“道可道,非常道也”,现在通行的很多版本都是解释为”道可以说出来,也就不是一般的道“。第一句就解释错了,怎么能让人懂呢?“说”,在先秦的古文中,不是用道这个词,而是用”云“,”曰“这样的,假如拿起一本《论语》,摇头晃脑地读着:”子道: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是不是很滑稽?所以道在先秦的古文中,并没有说的意思。道表示说的意思,应该是唐宋之后了吧,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考证一下,这个问题都可以写一篇论文了。

还有的版本“道可,道非,常道也;名可,名非,恒名也”,断句断成这样,简直要让老子气得骂人的力气都没有了。不要奇怪,这是宋朝大儒的版本。幸好马王堆帛书道德经的发现,再没有人会误以为这是正确的断句了。

还有,“故常无,欲以观其眇;常有,欲以观其徼。”欲以,这是后代口语化的表述方式,“欲观其眇”,“以观其眇”,都可以说得通,先秦纸很贵的,多一个字都是浪费,不会出现“欲以”这样的用法。另外“常无”,“常有”是什么玩意儿?基于这样的断句,洋洋洒洒说一大堆,让人越听越糊涂。

说这些,笔者并不是想要踩着别人抬高自己,笔者更不是那种抓住别人一点小错误甚至笔误,就不由分说地否定别人的人。笔者想要表达的意思是,由于时代的变迁,文字的演变,也由于《道德经》本身比较深奥,所以后代对《道德经》有很多误解,导致现在主流的理解与其本意相差甚远。所以笔者不避艰难,试着为之重新解说,希望笔者的解说更接近道德真义,能对读者的工作学习生活有所裨益。

4.版本

1973年,在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了帛书版《老子五千言》甲乙两本,这是轰动学术界的大事,但是人们惊奇的发现,出土的《老子五千言》和传世的《道德经》文字上有很大的出入,经过大量的研究,大部分学者认为帛书版《老子五千言》更接近老子的本意,而且从年代上来看,是现在能发现的最早的全本。(郭店楚简虽然年代更早,但是文字删节太多了,应该是属于简写本,故略过)。所以本文以帛书版《老子五千言》甲本为蓝本,参照别的版本补齐文字错漏,以此基础来解读。

5.写作原则

笔者对《道德经》的解读,是经过数年的潜心研究,参考了大量的文献,而且多半以先秦诸子为信,比较例外的是采信了《淮南子》(汉)的一些说法。(因为秦代始皇帝收天下之书,项羽进咸阳又烧了宫殿,导致学术传承出现了断层,到了汉代官方的学术垄断(比如《黄帝四经》就失传了,70年代才从汉墓中重新发现),所以从汉代开始学者对黄老之学的理解出现了比较大的偏差。综合这些因素,笔者很少采用秦汉以后的说法,有也是需要从别的地方印证。)有时对一个关键的字,反复琢磨数月,尽量做到有理(符合逻辑)有据(有依据),但是笔者无法把出处都罗列出来,因为这不是学术论文,就当普及读物吧。而且注释太多的话(一页纸可能要十页只来注释)读者读起来也会很费劲,这样的巨大的工作量笔者凭个人之力很难完成。当然,如果读者对某个观点有质疑,笔者会把来源说清楚。

文采,笔者自认文采很差,而且这篇文字力求更接近的表述出老子的本义,能表达清楚意思就很好了,所以文采就请诸君子不要苛责了。至于难免出现有时啰里啰唆,有时又说得太简略,也请恕罪。当然没说清楚的,也可以留言询问。

总之,笔者力求还原《道德经》的本义,但是实际上能还原6-7成已经不错了,做到这样已经比目前大多数版本更接近本义。

《道德经》一共81章,本文也将以一章解读一篇的方式发布,现在生活节奏快,一次发的内容太多了,大家也没功夫仔细看,所以一次只发一章,这样大家才会仔细阅读,要理解《道德经》确实需要反复读几遍,有时要一个字一个字的反复琢磨。

“师傅领进门,修炼在个人”,这篇解读也只是一把钥匙,让你在学习过程中少走弯路。理解透彻很难,更难的是在实践中活学活用。

有对《道德经》理解更深刻的朋友,也望不吝赐教。谢谢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