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一杯茶,对抗时间
上周在朋友圈看到周重林老师的新书即将出版。我去问了具体面市的时间。今年茶业复兴工作室要推出的新书很多,他们既写作,也推广和出版。比如人类学家艾伦·麦克法兰的经典作品《绿色黄金:茶叶帝国》。这本书在国内现在几乎不见踪影。周老师说这是对他影响最大的书籍之一,每每在文章中多有推荐。2016年,在他的推动下,这本书得以全新面目出现在普通读者面前。我也早早预购,期待多涨点知识。
我每年都很关注茶业复兴的新书。因为每年年底,我所组织的昆明书友会都会邀请周老师和茶业复兴的小伙伴们来分享他们的阅读和写作。
2012年6月,我刚刚辞去第一份国企的工作,到苏州、南京走了一遍。回到昆明以后,还没有想好要找什么工作,就先在豆瓣上瞎逛瞎聊。自然就找到了一个叫做“昆明书友会”的豆瓣小组,组长名叫周重林。我给他发豆油询问线下活动什么时候才有,他才去发了一篇活动发起贴。
我本着闲不下来的天性,开始召集读书会,建QQ群。第一场活动的主讲人就是周重林老师。那是我第一次见到一头长发的周老师,和腼腆单薄的支离子,也是我第一次了解到茶原来这么有意思。
从此,茶不仅进入了我的阅读和生活范畴,还进入了我的工作领域。
我最早开始从书本上学到茶。后来每天和同事喝茶,遇到不懂的马上就问。淫浸在茶的氛围里,很多知识慢慢就领悟了。就像泡茶,没有多刻意去学习手势、注水、时间,每天边泡边喝,慢慢就掌握了最佳的冲泡手法。
茶行业有太多吸引人的地方,品茶不仅仅是喝某种饮料,更重要的是人与人的沟通。所以与爱茶、做茶的人一起喝茶,不是在喝茶中产生故事,就是在聊天中传播传奇。
在茶行业中待得越久,认识的人越多,就越不懂茶。
如果说茶是一个圈子,那么这个圈子很小,小到稍微好一点的微信文章,都能瞬间在每一个茶类微信号上看到无底线的抄袭转载;这个圈子也很大,大到谁也看不清楚水到底有多深。
作为一个爱读书,然后因为读书爱上喝茶的文艺妹子,我觉得喝茶、爱茶,要比亲自去做茶来的轻松和单纯。
可是喝茶总免不了和做茶的人打交道。爱上茶,不但要能爱茶的美,还要能接受茶的复杂。
翻开周老师的新书《绿书》,每个字都那么熟悉。因为很多内容我都已经在他的微信号或者他的朋友圈里看过了。整本书都是他一个人的碎碎念,有些是念给自己听的,有些是在各种高大上的会议上,念给台下众人听的。
有人或许会说,朋友圈的碎碎念拼凑起来的书,也值得出版成书吗?请不要浪费纸张了好嘛。
当年韩寒把博客文章集结出书的时候,也有这么一帮子闲言碎语的人。现在还有多少人订阅博客?当年买了书的人,时不时还能把书翻出来重温。
说不定什么时候,微信、微博这些平台又被新的事物所代替,当时留下的只言片语,那些闪烁着智慧光芒的流星就很可能淹没在海量的信息垃圾中在难以找回。
对自己的知识、经验最好的管理方式,一个是不断的使用和更新,另外一个就是把它们用文字整理并归档。出书是后者的最高级形式。
至于这本书有多少价值,时间会给出公平的判断。
我们常说,近十年,是云南普洱茶天翻地覆的十年,也是中国茶业变化发展的十年。一个行业,就是整个社会、经济的缩影。有人不但能够将它十余年在行业中的观察经历和思考点滴记录下来,而且这种记录和思考还具备学者的深度和广度,那么他的记录就十分有价值。
每一年的盘点报告,每一篇演讲文章,每一条140字的灵感火花,甚至每一篇讽刺的文章,都能看到不断思考前进的足迹。
过去的东西都将成为历史。《绿书——周重林的茶世界》一书,是以某个人为切入点,打开了历史的剖面,让人可以观察到茶行业当下的繁荣与黑暗,审美与审丑。
这不是一本史学著作,但是一不小心,就记录了历史。
我想把这本书推荐给普通读者。离开茶行业这个大背景,才子周重林的文笔才华依然肆意如昨,他的阅读习惯,思考和写作的方式都有很多值得学习、领会。
用一间书房,可以抵挡全世界;用一杯茶,也可以对抗时间。
时间被记录在一杯茶里,最后沉淀在一本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