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奇旅:目标多了,热爱就少了
正文共1305字 预计阅读时间:4分钟
看了很多遍,才终于将《心灵奇旅》看完,这篇观后感,算是交作业吧。
第一遍没有看完,是因为涉及到死亡的问题,我就不想看。有很长一段时间,我都在刻意回避死亡这个话题。一旦想到这个话题我就会为自己无法改变的生活而感到焦虑不安。
今晚再次点开这部电影,我看到更多的是关于如何寻找人生意义的讨论。
一开始,我们以为,人生的意义,就是找到属于自己的独一无二的火花。属于我的火花是什么?是尼采所说的“风格”么?
影片中,代号为22的灵魂,一直得不到转世。原因就是它一直找不到对人类生活的兴趣点。他没有自己的特点和兴趣,在灵魂家园等待了数百上千年,经历了无数个导师,都没有找到他的兴趣火花。
如果只是在理论上去寻找人生的意义,那确实毫无意义。
人生的意义就是认真的体会生命的每一种经历和感受。22也是在真实的经历和体会之中,才慢慢感受到生命的可贵。
人生是一段不可逆的旅程,意义不是寻找某个目标,完成一件伟大的事业,而是用心去体会那些在计划之外的偶遇,记录生命中必经的某个站点,以及看见每一天窗外不同的风景。
不到生命结束的一刻,或许都不知道,某个我,来到世界的某个角落,做着某件事情,有什么意义。但是我们可以体味有限的人生经历,把这些感受留存下来,到了生命最后时刻,或许能领悟,其中有什么意义吧。
我们从小被引导教育长大了应该做什么。做老师、做医生、做科学家……当我们大学毕业以后,真的走向这些工作岗位,却发现人生是多么的无聊。为什么会这样呢?
或许因为小时候我们把做老师、做医生、做科学家当做了人生目标,实现了以后人生就变得虚无,因为人生突然就没有目标了。但是没有人告诉我,做老师、做医生、做科学家不是最终目标,这些都只是某种让自己感受到满足的方式。
如果我喜欢教书育人,喜欢和孩子们相处,喜欢研究教育的理念和方式,那我可以通过做老师,获得更多的满足感。
人生中目标多了,热爱就少了。
所有要分辨的事实只有,哪些事情是可以让我们的内心获得真正的满足?那些事情只是满足社会或者别人的期待,但是并不能让自己得到满足,还可能让自己内心更为焦虑?
比如电影中的主角中学音乐老师乔·加德纳,他的妈妈希望他能获得一份稳定的、有保障的工作,比如学校的教职,而不是像他的爸爸一样做一个穷困潦倒的音乐家。
但是乔真正热爱的是作为演奏者表演爵士乐。
电影中,当乔实现愿望,和自己仰慕已久的音乐人合作演出以后,他居然心里有点小失落:难道这就是我梦想已久的生活吗?然后呢?
然后明天还要来这里演出。
这种日复一日的生活,跟在地铁里见到的每一张木讷的脸,所经历的人生没有什么不同。
大家都在日复一日的做着差不多的工作,过着差不多的生活。
如果,当下的生活方式,是能够让自己内心得到满足的。那么,日复一日就不是一件可怕的事情,因为每天都可以感受到满足感啊。
但如果,当下的每一天,都不是那么让人感到满足,甚至让人想要逃离。那么想要追求理想的生活的渴望,可以为改变提供必需的勇气。
我也不确定,我该如何度过这一生。
我等待生活告诉我答案。
END
“我们想要成为自己生命的诗人”
总有一天你会问,人生的意义是什么
懂生活的人,绝对不会把日子过程流水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