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见——具体见道:论石之具象与抽象

抽象分为“冷抽象”与“热抽象”,如几何、边形等较规律的线、形即属冷抽象,又叫“理智的抽象”,其下分三级,即物理的、数理的、形上的。余者多属热抽象,又称“抒情抽象”。另有装饰性及设计图状的,又称装饰派与设计派。
抽象作品多难言其意而难以命名,以冷抽象言,它常以简单易懂的如《三角与圆的联想》、《方与圆的邂逅》等为名,甚至直接以《构图》作交待,显见其乏于内涵与意义。反正圆代表滚动、三角表示稳重为其终极内涵。
“抽象”一词既明确又含糊的定义是:从多数事物中,抽取共同之点,综合而成一种新概念,此一概念就叫抽象。余想艺术家也未必依此,反要咱作此理解,亦颇相强。此人工模式的解释,对赏石而言,关联颇为淡薄,所得也极为有限。因人为的抽象多反自然或有别于自然。
又赏石大众化的缘故,咱有必要赋予抽象石以人人可得而充分理解的简单定义,即:不具备也不依赖外在自然的表象,亦即:不具吾人所认知的形象或不具客观的形象。简称即非具象。若说是非形象、不具形、不定形等皆可遂吾人所愿。人家“抽进来”叫抽,奴家“抽出去”也叫抽,但看老娘家的抽屉抽进抽出有没有抽到好东西才是重点。因此余以“非具象”对应“具象”以代替“抽象”一词则相对具体也较符自然生态,更可减低艺术或美学学理人工味过浓的倾向。况且大众化的赏石,包括三教九流、阿猫阿狗、爷爷奶奶,良莠不齐,亟须以此称谓与解释为妥。咱毋须好高鹜远、高深莫测,更不必言必周延以站在学术理论的制高点。若此反令普通大众不知其所云。赏石唯须务实,以供信受奉行。即以眼见为实代替口说无凭。凡大众化者,先有实践为依据,才产生正确的学理并形成良性循环的环境。例如千余年来抽象的文人石便为中华赏石的主流,这是经由米颠归纳,以“瘦皱漏透”为依凭,遂千古披靡,万方从风。绝非倒果为因,先有四字真言才有文人石。而具象石多具吾人所共认的形象,故皆具标准、典范,而其范围也大,遂为赏石大项。凡略涉所谓高层次的、或玄理、或较抽象的东西,在三教九流的赏石圈里,极易变调、走味,而成了骗人的东西,这是台湾赏石所走过的路,可为殷鉴。
赏石之精魂与层次的高低,实不在具象、抽象与否,而在具象、抽象中之高者为高,此高无他,物以稀为贵总其高,此外别无他高。以具象言,其形似、神似得兼者为稀为贵,愈似则愈稀愈贵,是以台北故宫的肉形石之形似得以香闻十里,声飞万里、名闻天下,是为国宝。吾人常见的具象石,其形神之所以未尽理想,乃“天限”所致。若以抽象言,古代《素园石谱》中的《壶中九华》,瘦皱漏透,众皆惊叹而极具共识。此未必便须学术理论来指导或指指点点。否则师父都他在干,咱认真赏石,用功研究且花大钱搜藏的只配作徒子徒孙而喝西北风,又岂是像话?不懂瘦、皱、漏、透的西方艺术家或美学大师,未必强于懂得此四字真言的赏石家或阿猫阿狗。道理很简单,米颠高明,将抽象的具体化了,此谓之“具体见道”,凡见道者多有四两拨千金之能,一旦具体化,那么师父一职便属咱们这些识石(时)务者的俊杰了,学术大师则哪边凉快哪边站。这不像西方抽象美学,历近百年,说了一大堆,还停留在天马行空,无法落地的“明心见性”的高水平领域,其结果对老百姓而言,常是“骗人不懂”。
无美学观念者,无法创出抽象佳作,反之,有美学观念者,必能创出抽象佳作,故假货骗不了真人。这里所指有美学观念者,未必便是科班出身,或在抽象领域里钻研者。美学多的是非科班的经其人生经验与智慧,滴水成河,更汇入文化洪流与大海以指导美学。人有爱美的天性,人人濡染一生,岂无一丁点的体悟或只字词组的良言与嘉德美行?若单靠美学家便要贫血、便要苍白。因此美学是人人可得而贡献的志业。在此殷殷奉告诸石友,赏石美学多半须靠自己的点滴心血,以汇流成河,并不便于搭艺术便车以遂行方便,以我多年之所见,其获利有限。是以自然的赏石,岂是片面的人工专家说了算?余以为再大的大师,其不懂的要比所懂的多之又多。所以赏石王国的国王、国师及翰林院或国子监,可不能让给两手空空、手中没石头而空口的“外国人”来空干。
抽象有两意含:一指不为形象观念所影响,单凭直觉和想象为之。二指从具象出发而至抽象的地步。凡学理多针对人工抽象而言,自然抽象美石多不如此,其主因在抽象艺术是人为的、主观的,咱石是自然的、客观的,且各就各位、各管各的,各吹各的号,各唱各的调。以冷抽象或专指几何而言,赏石几乎只剩得最简单的形体,即便是“不具美学观念”的阿猫阿狗,只须稍作提示,便可得其精髓。赏他类的抽象美石,其学问也同样有限,吾辈所以玩得不够好,主在抽象美石缺货。换言之,不是吾辈学问大,只是对象太简陋。所以赏抽象石态度须低调,若倚之为高,当即露馅。不论具象、抽象,“生动”为上相,其层次孰高,不具意义。若以抽象为高,为何近二十年来以余之所见常不敢领教。又以个人为例,余以为抽象美石显而易见,不言自明,故极易辨识。但又不得不承认,已之所玩并不高明。试想,若将抽象美石对照抽象雕塑,无不天差地别。
吾人所见之具象石,多未达五分像,五分像是为半具象,若说是半抽象也行,则其能耐远不及传统不尚形似的绘画,更遑论具像画?若对照实物更是没得比。因此一般所指的具象石,多偏向抽象之一端。又石之抽象属实体抽象,亦有其形其状,若是无形无状,亦有天生石头本相在,除此绝难有他相。是以遍天下之石皆非具象也。可恨抽象美石之乏竟十倍于具象。吾人举目所见皆具象,唯人造物始有抽象在。故其佳者之乏,同于顶级具象美石。介于两间者,半具象、半抽象或无相或乱相也。就因抽象美石受天之所限而乏欠,吾人欲赏之而不可得。故余常以具象察其“意”,再排除具象以审其抽象的“美”以过过干瘾,并可减低看走眼的风险。因具象美石不以具象观,也常符抽象美之条件。是以抽象仅止一途,具象则兼而有之。因赏石乃天地无心,自然客观,咱心如飞仙,自在翱翔,故不必先入为主给以定调。诚如前所述,一般具象石多属半具象半抽象,您可以当具象观,余如何不可当抽象看?如此不但可发掘抽象美,也可发现具象的缺点,这不就减低了看走眼的风险吗?这对赏石的精进与其特殊性不无帮助。或说“具象都搞不好,还搞什么抽象?”说得也是。故以余如此的体验,认为赏抽象美石的基本功与大学问仍在具象中。
当年台湾李仲生教授于自家就地说法,法席隆盛,就此播下抽象画的种子而猪羊变色。故余少时所见抽象绘画何其多?如今何其少?此历数十年的观察,深觉较为纯粹的抽象艺术早已没落,尤其是无实体的平面绘画。所余者大型景观雕塑、现代广场大型雕塑或地标式建筑艺术等。这些都成了精密设计,其中草图无数,几无一不是外包承造的硬性尺寸规范。这与一般所认知的、自在的连界尺画都有人要排斥的艺术颇不相类。余总觉吾石几无此抽象在,否则自然天理又何在?
艺术的特质无非内涵与表现,抽象较乏此特质或两者去其一,故其式微可知。有言“华而不实”固然不是美的真境界,“言而无文”也不足以称为真艺术。而早期台湾石界常藉“玄而又玄,众妙之门”之说而对良难以辞逮的无相禅石谬赏之,并谓之为至高的相。此诚荒天下之大唐,滑天下之大鸡(稽),吹天下之大牛皮者也。前贤亦有是言:“抽象艺术成功的消灭了可知的、客观的形象而兴盛,却又没了对象而没落。”此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赶时魔、凑热闹,形死神灭,“不诚无物”日久褪色为其故。
抽象艺术古已有之,古之纹饰即是,文人石也是。近代的抽象思潮则有别于他而造成石破天惊的巨大影响,且获致偌大的成功,并有着极大的贡献。只是常有老鼠屎而坏了一锅粥。余且摘拙著《弄石大旨》中之一段,以为本文之结语,他颇能道出当年一方角落的阴暗面:“余仍记得一九七二年前后,有位美国画家豢养猩猩代作'抽象画’,并从中挑出尤佳者展出,结果包括来自画评家在内的佳评如潮,皆视其为艺林宗匠。喧腾一时之后,遭人检举而真相大白,则以美国之大,画评家也无地自容。猩猩作画而捧上天,您说这种画评家混蛋到什么程度?”若叫猩猩去画猴子不就没事?
The end

| 往 期 推 荐 |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