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三年,读了200多本书,我想跟你分享这几本
离开大学校园已经有三年多的时间了,看到有很多小伙伴在大学期间做了各种有意义的事,比如旅行、做公益、写作,现在回想起来我的大学,让我最遗憾的不是谈了一场无疾而终的异地恋,也不是错过了数字可观的国家奖学金,而是说好的“等我上了大学,我要天天泡在图书馆里不能自拔,直至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境界”我没有达到。
2013年9月份正式参加工作,那时候我还在乡镇政府工作,没有万达广场、没有海底捞,下了班没有广场可逛,没有美食可享用,只好从当当上买来书,把它当精神食粮来啃。这一啃竟然上瘾了。
再后来到了现在的单位,离市里的图书馆和新华书店都不远,于是我办了张借阅卡,几乎每个周末都会去借三四本书回来看。有时间的话也会去参加读书沙龙。后来,我不满足于图书馆里的书,因为大多都比较旧,更新的很慢,所以我从我的收入里每月拿出200块钱作为给自己学习充电的经费。
三年多下来,我大体算了算我一共读了大概200多本书,包括经典、励志还有畅销书。大部分都是图书馆借来的,还有一部分是自己买的。我喜欢看书也喜欢收藏书。不过,收藏书最惨的就是我每次搬家的时候,不得不一摞一摞的搬来搬去。
我觉得读书带给我最大的收获不是我掌握了多少知识、领悟了多少道理。而是我享受读书的过程。阳光明媚的周末,一觉睡到自然醒,然后把房间收拾的干干净净,窝在沙发里读一本自己感兴趣的书是我最惬意的时光。
在我读的200多本书里,大部分都是泛读,有四五十本精读,遇到自己特别喜欢的书会多好几遍,随着阅历的增多和年龄的增长,每读一遍都会有不一样的感悟。
美好的事物都是值得被分享的,所以,我想把我读的书分享给你们。
这本书我读了大概三遍,我从来都不喜欢读电子书,但当我在笔稿里听到这本书第一章的领读的时候,我就已经被深深吸引,于是来不及下单买纸质版,一口气在iPad上读完。在这本书的腰封上,作者有一段话:如今回顾写作过程,我发现自己始终在思考一个问题:站在人生的岔路口,人究竟应该怎么做?我希望读者能在掩卷时喃喃自语:我从未读过这样的小说。
我想他做到了,至少当我读完这本书时,不论是第一遍还是第二遍、第三遍,我都会陷入一种时光错乱的感觉。原本以为是一部悬疑推理类小说,到最后却温暖而感动。
正如浪矢爷爷所说,“我谘商多年,终于了解到一件事。通常谘商者心里已经有了答案,找人谘商的目的,只是为了确认这个答案是正确的。所以,有些谘商者在看了我的回信后,会在再写信给我,可能是我回答和他原本想的不一样。”如果真的会有一位时间之外的老人可以帮你解决烦恼,你会按照他说的去做吗?我想答案是否定的,所以,跟随自己的内心,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吧。
如果你正处在人生的十字路口,不妨读读《解忧杂货铺》吧,也许它会告诉你答案。
《岛上书店》是现象级全球畅销书,美国独立书商选书第1名,美国图书馆推荐阅读第1名。一年之内,《岛上书店》畅销美国、英国、德国、法国、荷兰、西班牙、意大利、丹麦、芬兰、挪威、瑞典、冰岛、波兰、加拿大、土耳其、以色列、巴西、日本、韩国等30国,是感动全球千万读者的阳光治愈小说。
一个失去了一切的人,如何重新找到牵挂,书,爱情,宴会和欢笑,以及一切美好生活。每个人的生命中,都有最艰难的那一年,将人生变得美好而辽阔。
这本书提醒了我们,爱与被爱的能力、付出与接受的意愿,能拯救陷于孤独绝境中的我们。一则美妙、动人的故事,关于人生的救赎与转化,它会在你胸中回荡许久许久。
《我们仨》讲述的是一个单纯温馨的学者家庭,几十年平淡无奇、相守相助、相聚相失的经历。全书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中,杨绛以其一贯的慧心、独特的笔法,用梦境的形式讲述了最后几年中一家三口相依为命的情感体验。第二部分,女儿与丈夫先后病重去世,作者在书中以梦幻的形式表现了这段深重的情感经历。第三部分,以平实感人的文字记录了自1935年伉俪二人赴英国留学,并在牛津喜得爱女,直至1998年女儿与钱先生相继逝世,这个家庭鲜为人知的坎坷历程。
杨绛的作品就像她的为人一样谦逊朴实。在杨绛的作品中,他们一家确实是平凡得不能再平凡的家庭。正如书中所说:“我们仨'其实是最平凡不过的。……我们这个家,很朴素;我们三个人,很单纯。我们与世无求,与人无争,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
然而我们正是透过这平凡的家庭、琐碎的事件,看到了中国知识分子不平凡的人生追求、精神风貌和人格魅力。杨绛和丈夫钱钟书年轻时远渡重洋,留学英法,又在国难深重的抗日战胜时期学成归国,足迹跨国半个地球。
《撒哈拉的故事》主要描写了三毛和荷西在撒哈拉沙漠生活时的所见所闻与撒哈拉的故事。
这本书中,每个故事都透露出这个隐忍女子对生活的热爱和面对困难的坚定。由十几篇精彩动人的散文结合而成,其中《沙漠中的饭店》,是三毛适应荒凉单调的沙漠生活后,重新拾笔的第一篇文章,从此之后,三毛便写出一系列以沙漠为背景的故事。
三毛用自己的心去适应、关怀这片大沙漠,在她的笔下,那些撒哈拉沙漠的人和物变得丰富多彩。三毛以一个流浪者的口吻,轻松地讲述着她在撒哈拉沙漠零散的生活细节和生活经历:沙漠的新奇、生活的乐趣,千疮百孔的大帐篷、铁皮做的小屋、单峰骆驼和成群的山羊。书中无论是荷西把粉丝当做雨来吃,还是他们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婚礼、去海边打鱼、白手起家建立他们沙漠上最美丽的房子,都渗透着彼此间浓浓的温馨的爱意。
《撒哈拉的故事》中的语言是具有三毛特色的。她的散文语言自然、清新、朴素。她能真实而具体地感受到写作对象所感受到的一切,对其行为动作进行白描,或用精炼的对话来还原场景,以她细腻、敏锐、准确的感知力,准确把握住写作对象的特点并注入自己独特的感受,这样,三毛的文字就有了一种令读者忘我而入境的感染力。读《撒哈拉的故事》,仿佛是在与三毛进行一次心灵对话,好似在听朋友讲述动人的故事、深刻的感悟、时而无羁的快乐,令人如入其境。
《活着》讲述一个人一生的故事,这是一个历尽世间沧桑和磨难老人的人生感言,是一幕演绎人生苦难经历的戏剧。小说的叙述者"我"在年轻时获得了一个游手好闲的职业--去乡间收集民间歌谣。在夏天刚刚来到的季节,遇到那位名叫福贵的老人,听他讲述了自己坎坷的人生经历,生命里难得的温情都将被一次次死亡撕扯得粉碎,只剩得老了的福贵伴随着一头老牛在阳光下回忆。
余华的风格简洁而有力,直抵人心。小说的结尾令人难忘,唯一活着的老人福贵给他的老牛也取名叫福贵。叙述者看着老人和老牛在暮色苍茫中慢慢消失,留下他独自一人:"我看到广阔的土地袒露着结实的胸膛,那是召唤的姿态,就像女人召唤着她们的儿女。”也同样召唤着读者。
愿你沉浸在书的海洋中不能自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