阝(左)部
二划
阝(左)部
2.队3.阢阡阤4.阱阮阨阵阯阰阳阴阶阪阧防阬5.陆际阿陇陈阽阻阼陁附陀陂陉阸6.陕陋陌陑陒降陔限7.陡陣陝陟陘陧陨险除陞(阝坐)院陛8.陸陵陬陳陼陫陲陶陷隂陴陪9.隋堕陾随陿陻隄陽隅隈陰隍隗隆隃隐隊階10.隔隞隓隙隑隕隖隘11.際隠障隟12.隨嶞隫隤隩隧13.險14.螴隰檃隮15.隳隴
二画
队(duì对)隊
“坠”的本字,从高处掉下来。《左传·庄公八年》:“公(齐襄公)惧,队于车。”《礼记·中庸》:“日月所照,霜露所队。”《墨子·七患》:“今有负其子而汲者,队其子于井中。”《荀子·天论》:“星队木鸣,国人皆恐。”《考工记·轮人》:“殷亩而驰不队。”《礼记·檀弓下》:“退人若将队诸渊。”《说文》:“队,从高陨也。俗字作坠。”这里用为坠落之意。
军队或集体的编制单位。《左传·文公十六年》:“分为二队。”《左传·襄公六年》:“以成一队。”《淮南子·齐俗》:“襄子疏队而击之。”
三画
阢(wù雾)
杌陧:动摇、不安。《书·秦誓》:“邦之阢陧。”
阡(qiān牵)
汉以后字。
阤(tuó陀)
古同“陀”。倾斜不平欲崩溃的样子。《管子·版法解》:“众劳而不得息,则必有崩阤堵坏之心。”《国语·周语下》:“是故聚不阤崩,而物有所归。”
四画
阱(jǐng井)宑
《书·费誓》:“敜乃阱,无敢伤牿。”《周礼·雍氏》:“春令为阱获沟渎之利于民者。”《礼记·中庸》:“罟获陷阱。”《孟子·梁惠王下》:“则是方四十里,为阱於国中。”《汉书·食货志下》:“使入陷阱。”《说文》:“阱,陷也。”这里用为陷阱之意。
阮(ruǎn软)
古通“阨”。阻塞。《管子·轻重丁》:“孟春且至,沟渎阮而不遂。”
殷商国名。在今甘肃省泾川县,为周文王所灭。《诗·大雅·皇矣》:“侵阮徂共。”《字汇》:“阮,国名。今陕西平凉府泾州是也。”
阨(ài碍)
《管子·侈靡》:“故阨其道而薄其所予,则士云矣。”《左传·昭公元年》:“彼徒我车,所遇又阨。”《楚辞·远游》:“悲时俗之迫阨兮,愿轻举而远游。”《庄子·列御寇》:“穷闾阨巷。”《孟子·公孙丑上》:“遗佚而不怨,阨穷而不悯。”《孙子·地形》:“料敌制胜,计险阨远近,上将之道也。”《列子·汤问》:“帝凭怒,侵减龙伯之国使阨。”《汉书·刑法志》:“其生民也陋阨。”这里用为困厄、困窘之意。
古通“隘”窄,小。《左传·昭公元年》:“彼徒我车,所遇又阨。”《庄子·列御寇》:“穷闾阨巷。”《列子·汤问》:“帝凭怒,侵减龙伯之国使阨。”《孙子·地形》:“料敌制胜,计险阨远近,上将之道也。”
阵(zhèn震)陣
汉以后字。
阯(zhǐ止)
古同“趾”。交趾:越南古名。《楚辞·大招》:“北至幽陵,南交阯只。”
古同“址”。
阰(pí皮)
古中国楚地山名。《楚辞·离骚》:“朝搴阰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
阳(yáng扬)陽
《书·禹贡》:“彭蠡既猪,阳鸟攸居。”《周礼·柞氏》:“利刊阳木而火之。”《尔雅》:“山东曰朝阳,山西曰夕阳。”《韩非子·初见秦第一》:“天下阴燕阳魏,连荆固齐。”《列子·汤问》:“河阳之北。”《谷梁传·僖公二十八年》:“山南为阳,水北为阳。”《说文》:“阳,高明也。”这里泛指南面之意。
古通“扬”。《诗·王风·君子阳阳》:“君子阳阳。”王先谦云:“阳为扬之假借。”《周礼·考工记·梓人》:“其声清阳而远闻。”《管子·宙合》:“是以古之士有意而未可阳也。”这里用为举起之意。又为宣扬之意。
《诗·豳风·七月》:“载玄载黄,我朱孔阳,为公子裳。”《诗·周颂·载见》:“龙旂阳阳,和铃央央。”《吕氏春秋》:“得时之麻,必芒以长,疏节而色阳。”曹植《洛神赋》:“神光离合,乍阴乍阳。”这里用为颜色明亮之意。
《诗·小雅·采薇》:“曰归曰归,岁亦阳止。”《诗·小雅·杕杜》:“日月阳止,女心伤止,征夫遑止。”古夏历以子月为一阳起,丑月为二阳起,寅月为三阳起,俗称“三阳开泰”。巳月为六阳起,午月为一阴生,六月为二阴生,子、丑两月在岁末,故午月称“岁亦阳止”。
《管子·侈靡》:“阳者进谋,几者应感。”《庄子·达生》:“仲尼曰:‘无入而藏,无出而阳,柴立其中央。’”汉王充《论衡定贤》:“必谋功不察志,论阳效不存阴计。”这里用为显露在外之意。
古通“佯”。假装。《战国策·燕策一》:“言之则逐主母。乃阳僵弃酒。”《史记·苏秦传》:“佯僵而弃酒。”
阳货:又称阳虎,季氏的家臣。季氏曾几代掌握了鲁国的朝政,而此时阳货又掌握着季氏的家政。后来他与公山弗扰共谋杀害了季桓子,失败后逃往晋国。《论语·阳货》:“阳货欲见孔子,孔子不见。”
阳虎:又称阳货,季氏的家臣。季氏曾几代掌握了鲁国的朝政,而此时阳货又掌握着季氏的家政。后来他与公山弗扰共谋杀害了季桓子,失败后逃往晋国。《孟子·滕文公上》:“是故,贤君必恭俭礼下,取於民有制。阳虎曰。”
阳肤:据说是曾子的弟子。《论语·子张》:“孟氏使阳肤为士师,问於曾子。”
阳侯:古代神话传说中的波浪之神。《楚辞·九叹》:“赴阳侯之潢洋兮,下石濑而登洲。”
阳城:古地名,在今河南登封县北部。《孟子·万章上》:“三年之丧毕,禹避舜之子於阳城。”《韩非子·饰邪》:“至阳城,秦拔邺矣。”
阴(yīn因)陰、隂
《易·中孚·九二》:“鸣鹤在阴,其子和之。”《书·洪范》:“惟天阴骘下民,相协厥居。”《庄子·徐无鬼》:“知大一,知大阴,知大目。”清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临部》:“阴,假借为荫。”这里用为荫覆、荫庇之意。
《诗·大雅·公刘》:“相其阴阳。”《周礼·大司乐》:“阴竹之管。”《周礼·柞氏》:“令剥阴木而水之。”《管子·轻重丁》:“阴雍长城之地,其于齐国三分之一。”《韩非子·初见秦》:“天下阴燕阳魏,连荆固齐。”《列子·汤问》:“达于汉阴。”《周书·王会》:“壜上张赤挛阴羽。”《说文》:“陰,誾也。山之北,水之南也。从阜,从侌。”这里泛指北面之意。
《诗·大雅·桑柔》:“既之阴女,反予来赫。”《管子·轻重甲》:“阴王之国有三,而齐与在焉。”《史记·李将军列传》:“大将军青亦阴受上诫。”《汉书·李广苏建传》:“阴相与谋。”《后汉书·张衡传》:“阴知奸党姓名,一时收禽。”这里用为暗中、暗地里之意。
中国古代哲学认为宇宙中贯通物质和人事的两大对立面之一(跟“阳”相对)。阳的相对名称。《荀子·天论》:“天地之变,阴阳之化。”《易·系辞上》:“一阴一阳之谓道。”《礼记·郊特性》:“阴阳和而万物得。”
阶(jiē皆)階、堦
《易·升·六五》:“贞,吉;升阶。”《诗·小雅·巧言》:“无拳无勇,职为乱阶。”《诗·大雅·瞻卬》:“妇有长舌,维厉之阶。”《诗·大雅·桑柔》:“谁生厉阶,至今为梗。”《左传·襄公二十四年》:“贵而知惧,惧而思降,乃得其阶。”《鹖冠子·天则》:“九皇之制,主不虚王,臣不虚贵阶级。”《易·系辞上》:“乱之所生也,则言语以为阶。”这里用为途径之意。
梯子。《孟子·万章上》:“父母使舜完廪,捐阶。”《楚辞·九章·惜诵》:“欲释阶而登天兮。”
台阶。《荀子·乐论》:“三揖至于阶。”《说文》:“阶,陛也。字亦作堦。”《尚书·大传》:“御史奏鸡鸣于阶下。”
阪(bǎn板)
《书·立政》:“阪尹。”《诗·郑风·东门之墠》:“东门之墠,茹蘆在阪。”《诗·秦风·车邻》:“阪有桑。”《诗·小雅·伐木》:“伐木于阪,酾酒有衍。”《诗·小雅·正月》:“瞻彼阪田。”《荀子·成相》:“患难哉!阪为先,圣知不用愚者谋。”《吕氏春秋·孟春》:“阪险原隰。”《易·说卦虞本》:“为阪生。”《说文》:“阪,坡者曰阪。一曰泽障,一曰山胁。从阜,反声。字亦作坂。”本意为斜坡,这里用为歪门邪道之意。
阧(dǒu)
古同“陡”。
防(fáng房)
《易·小过·九三》:“弗过,防之。”《易·既济·象》:“水在火上,既济,君子以思患而预防之。”《国语·周语》:“不防川。”《国语·周语上》:“防民之口,甚于防川。”这里用为防备之意。
《诗·陈风·防有鹊巢》:“防有鹊巢,邛有旨苕。”《周礼·稻人》:“以防止水。”《左传·襄公二十五年》:“町原防。”《管子·度地》:“大者为之堤,小者为之防。”《荀子·儒效》:“君子言有坛宇,行有防表。”《吕氏春秋·慎小》:“巨防容蝼而漂邑杀人。”《礼记·郊特性》:“祭防与水庸。”《说文》:“防,堤也。”这里用为堤防之意。
《诗·秦风·黄鸟》:“维此仲行,百夫之防。”《左传·文公六年》:“告之训典,教之防利,委之常秩。”这里用为抵得、相当之意。
防:地名,今山东费县东北,臧武仲的封地。《左传·隐公十年》:“庚辰,郑师入防。”《论语·宪问》:“臧武仲以防,求为後於鲁。”
防原泒:古水名。今无考。《墨子·兼爱中》:“北为防原泒,注后之邸。”
阬(gāng岗)(kēng坑)
(gāng岗)古同“岗”。《管子·兵法》:“凌山阬,不待钩梯。”《文选·扬雄<羽猎赋>》:“蹀峦阬,超唐陂。”《汉书·扬雄传上》:“陈众车于东阬兮,肆玉钛而下驰。”这里用为山坡之意。
(kēng坑)古同“坑”。《墨子·大取》:“其类在阬下之鼠。”《庄子·天运》:“在谷满谷,在阬满阬。”《尔雅·释诂》:“阬,虚也。”《史记·项羽本纪》:“已拔,皆阬之。”
五画
陆(lù露)陸
《易·夬·九五》:“苋陆,夬夬中行,无咎。”《易·渐·九三》:“鸿渐于陆,夫征不复,妇孕不育;凶,利御寇。”《文子·精诚》:“车轨不接于远方之外,是谓坐驰陆沉。”《鹖冠子·天权》:“陆溺溺人,故能往来窦决。”《广雅·释诂三》:“陆,厚也。”王念孙疏证:“《坊记》:‘睦于父母之党。’郑注云:‘睦,厚也。’睦与陆古亦同声。”这里用为和睦之意。
高而平的地方。《书·禹贡》:“恒卫既从,大陆既作。”《国语·齐语》:“陵阜陆墐。”《说文》:“陆,高平地。”这里用为陆地之意。
陆离:形容色彩绚丽繁杂。《楚辞·九歌·大司命》:“灵衣兮被被,玉佩兮陆离。”《楚辞·九章·涉江》:“带长铗之陆离兮。”这里用为光怪陆离之意。
际(jì技)際
《管子·侈靡》:“事故也,君臣之际也。”《文子·十守》:“与道为际,与德为邻。”《左传·昭公四年》:“尔未际,飨大夫以落之。”《淮南子·原道》:“高不可际,深不可测。”这里用为达到、连接之意。
《易·泰·象》:“无往不复,天地际也。”《关尹子·鉴》:“物来无穷,我心有际。”《孟子·万章下》:“敢问交际,何心也?”《庄子·徐无鬼》:“礼乐之士敬容,仁义之士贵际。”《淮南子·原道》:“高不可际,深不可测。”《广雅·释诂四》:“际,会也。”这里用为交合、会合之意。
泛指合缝的地方,缝隙。《庄子·知北游》:“物物者与物无际,而物有际者。”《说文》:“际,壁会也。”《后汉书·张衡传》:“覆盖周密无际。”
时候、时机。《吕氏春秋·审分览·知度》:“若何而治青北,化九阳、奇怪之所际?”诸葛亮《出师表》:“败军之际。”宋苏洵《权书·六国论》:“革灭之际。”
边缘、边际。交界或靠边的地方。宋沈括《梦溪笔谈》:“东南大海际。”
阿(ē婀)
《诗·卫风·考槃》:“考槃在阿,硕人之薖。”《诗·小雅·绵蛮》:“绵蛮黄鸟,止于丘阿。”《诗·小雅·菁菁者莪》:“在彼中阿。”《诗·小雅·无羊》:“或降于阿,或饮于池。”《诗·大雅·皇矣》:“我陵我阿。”《老子·二十章》:“唯之与阿,相去几何?”《说文》:“阿,大陵也。一曰曲阜也。”这里用为大的山陵,大的土山之意。
《诗·小雅·隰桑》:“隰桑有阿,其叶有难。”《诗·大雅·皇矣》:“我陵我阿,无饮我泉。”《诗·大雅·卷阿》:“有卷者阿,飘风自南。”《诗·商颂·长发》:“实维阿衡,实左右商王。”《韩非子·外储说右下》:“治强生于法,弱乱生于阿。”《后汉书·孝顺孝冲孝质帝纪赞》:“保阿傅土,后家世及。”《玉篇·阜部》:“阿,倚也。”这里用为依靠之意。
《管子·重令》:“比周之人,将以此阿党取与。”《管子·君臣下》:“从其欲,阿而胜之。”《楚辞·逢纷》:“行叩诚而不阿兮。”《韩非子·有度》:“法不阿贵,绳不挠曲。”《吕氏春秋·长见》:“阿郑君之心。”《国语·周语》:“弗谏而阿之。”《礼记·月令》:“是察阿党。”这里用为曲从、迎合之意。
曲隅,角落。《周礼·考工记》:“四阿重屋。”《列子·周穆王》:“遂宿于昆仑之阿,赤水之阳。”《楚辞·山鬼》:“若有人兮山之阿。”班固《西都赋》:“周阿而生。”《汉书·礼乐志》:“汾之阿。”
阿衡:商代官名。即指伊尹。《书·太甲上》:“惟嗣王不惠于阿衡。”《诗·商颂·长发》:“实维阿衡,实左右商王。”
阿门:偏门。《庄子·外物》:“宋元君夜半而梦人被发窥阿门。”
陇(lǒng笼)隴
泛指山。山冈高地。《列子·汤问》:“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古通“垄”。《战国策·赵策三》:“席陇亩而荫庇。”《史记·项羽本纪赞》:“然羽非有尺寸,乘势起陇亩之中。”这里用为田埂之意。
陇廉: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个丑女。《楚辞·哀时命》:“璋珪杂於甑窐兮,陇廉与孟娵同宫。”
古地名。在今甘肃东部。《说文》:“陇,天水大阪也。”
陈(Chén尘)陳
《书·微子》:“我祖厎遂陈于上,我用沉酗于酒。”《书·君奭》:“率惟兹有陈,保乂有殷。”《诗·小雅·甫田》:“我取其陈,食我农人。”《诗·大雅·文王》:“陈锡哉周,侯文王孙子。”《诗·周颂·思文》:“陈常于时夏。”《管子·小匡》:“陈力尚贤,以劝民智。”《荀子·王霸》:“君者,论一相,陈一法,明一指,以兼复之,兼昭之,以观其盛者也。”《国语·齐语》:“相示以巧,相陈以功。”这里用为显示、呈现之意。
《书·洪范》:“我闻在昔,鲧洪水,汩陈其五行。”《书·梓材》:“既勤敷菑,惟其陈修。”《诗·大雅·常武》:“左右陈行,戒我师旅。”《周礼·肆师》:“展器陈告备。”《论语·季氏》:“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史记·李将军列传》:“前未到匈奴陈二里所。”《广雅》:“陈,列也。”《玉篇》:“陈,布也。”这里用为陈列之意。
《书·康诰》:“汝陈时臬司师,慈殷罚有伦。”《书·顾命》:“奠丽陈教,则肄肄不违。”《管子·轻重己》:“处里为下陈,处师为下通,谓之役夫。”《孟子·公孙丑下》:“吾非尧舜之道,不敢以陈于王前。”屈原《离骚》:“跪敷衽以陈辞兮。”《古诗十九首》:“今日良宴会,欢乐难具陈。”这里用为述说、宣布之意。
《诗·小雅·何人斯》:“彼何人斯,胡逝我陈。”《周礼·肆师》:“展器陈告备。”《管子·国蓄》:“列陈系累获虏,分赏而禄。”《论语·卫灵公》:“卫灵公问陈於孔子。”《论语·季氏》:“陈力就列,不能者止。”《韩非子·和氏》:“则浮萌趋于耕农,而游士危于战陈。”《史记·李将军列传》:“前未到匈奴陈二里所。”《广雅》:“陈,列也。”《玉篇》:“陈,布也。”这里用为陈兵布阵之意。
陈旧,与新相对。《管子·揆度》:“夷疏满之,无食者予之陈。”《庄子·寓言》:“人而无人道,是之谓陈人。”《荀子·富国》:“年谷复熟而陈积有余。”
陈文子:齐国大夫。姓陈,名须无,字文子。与崔杼同时期人。《论语·公冶长》:“陈文子有马十乘,弃而违之。”
陈成子:齐国的大夫陈恒。《论语·宪问》:“陈成子弑简公。”
陈亢:孔子的学生。姓陈,名亢,字子亢,一字子禽。春秋末陈国人。少孔子四十岁。《论语·季氏》:“陈亢问於伯鱼曰。”
陈臻(zhen珍):孟子的学生。《孟子·公孙丑下》:“陈臻问曰。”陈子:人名,即陈臻,孟子的学生。
陈贾:齐国的大夫。《孟子·公孙丑下》:“陈贾曰。”
陈良:楚国的儒士。《孟子·滕文公上》:“陈良之徒陈相,与其弟辛,负耒耜而自宋之滕。”
陈相、陈辛:陈良的学生。
陈代:孟子的学生。《孟子·滕文公下》:“陈代曰:‘不见诸侯,宜若小然。’”
陈仲子:齐国人,因他居住在於陵,后人称他为於陵子,是个思想家。《孟子·滕文公下》:“匡章曰:‘陈仲子,岂不诚廉士哉!’”《荀子·非十二子》:“足以欺惑愚众,是陈仲、史鳅也。”《淮南子·泛论训》:“季襄、陈仲子立节抗行,不入洿君之朝,不食乱世之食,遂饿而死。”
陈侯周:人名,陈国国君,陈怀公的儿子。《孟子·万章上》:“是时孔子当厄,主司城贞子,为陈侯周臣。”
陈嚣:荀子的学生,生平事迹不详。《荀子·议兵》:“陈嚣问孙卿子曰。”
陈:周代的一个诸侯国,故都在今淮阳县。《左传·隐公六年》:“往岁,郑伯请成于陈,陈侯不许。”《论语·公冶长》:“子在陈。”《论语·先进》:“从我於陈、蔡者,皆不及门也。”《孟子·尽心下》:“孔子在陈曰:‘盍归乎来!吾党之士狂简。’”《韩非子·初见秦第一》:“荆王君臣亡走,东服于陈。”
陈抟(约871~989) 中国五代宋初道士和道教学者。字图南,自号扶摇子。亳州真源(今安徽亳县)人,一说普州崇龛(今四川安岳县)人。早年读经史百家之言,有展翅青云之志。后唐长兴年(930~993)中,举进士不第,遂隐居修道。据传,与华阴隐士李琪、关西逸人吕洞宾、终南道士谭峭为友。显德三年(956),周世宗召见他,问黄白之术,陈抟以“陛下为四海之主,当以致治为念,奈何留意黄白之事”为答,世宗命为谏议大夫,他固辞不受。太平兴国年(976~983)中,陈抟两次入朝,曾建议宋太宗远招贤士,近去佞臣,轻赋万民,重赏三军。太宗待之甚厚,赐号希夷先生。陈抟精于《易》学,著《龙图序》,讲述八卦象数之学,阐明龙图未合、既合的变化,宣扬神学目的论的天人相通说,奠定了先天象数学的思想基础;又以道门所传的《无极图》刻于华山石壁(今已佚),并得《先天图》于麻衣道者。他对于《老子》、《庄子》和内丹之事颇有研究。通过授徒,他的思想流传数代,对北宋邵雍、刘牧、周敦颐、陈景元等人的学术思想都有重大影响。他的著作还有《指玄篇》、《钓潭集》等,皆亡佚。其《龙图序》一篇,收入《宋文鉴》及四川《安岳县志》、《殷真君还丹歌注》一卷,收入《正统道藏》。
阽(diàn店)
《楚辞·离骚》:“阽余身而危死兮。”《汉书·文帝纪》:“或阽于死亡。”《汉书·食货志》:“阽危者若是。”《广雅》:“阽,危也。这里用为危险之意。
阻(zǔ组)
《诗·商颂·殷武》:“罙入其阻,裒荆之旅。”《周礼·司险》:“司险掌九州之图,以周知川泽之阻。”《易·系辞》:“德行恒简以知阻。”《说文》:“阻,险也。”这里用为险要的地方之意。
地形崎岖多阻隔,道路难行。《诗·秦风·蒹葭》:“溯洄从之,道阻且长。”《孙子·军争》:“不知山林险阻、沮泽之形者,不能行军。”
古通“沮”。《书·舜典》:“黎民阻饥,汝后稷,播时百谷。”《诗·邶风·雄雉》:“我之怀矣,自诒伊阻。”《楚辞·天问》:“阻穷西征,岩何越焉?”《清稗类钞》:“其人惭阻,即日去苏。”这里用为沮丧之意。
阻止、阻隔、阻拦。《管子·臣乘马》:“民失其二十五日,则五衢之内阻弃之地也。”宋陆游《过小孤山大孤山》:“阻风不行。”《徐霞客游记·游黄山记》:“夫仆俱阻。”
凭借。《左传·隐公四年》:“夫州吁阻兵而安忍。”《庄子·让王》:“阻兵而保威,割牲而盟以为信。”
阼(zuo作)
《书·顾命》:“大辂在宾阶面,缀辂在阼阶面。”《论语·乡党》:“乡人傩,朝服而立於阼阶。”《仪礼·乡射礼》:“席主人于阼阶上。”《礼记·冠义》:“故冠以阼。”《说文》:“阼,主阶也。”本义为大堂前东面的台阶之意。
陁(tuó驼)
陂陁:高低不平的样子。《楚辞·招魂》:“文异豹饰,侍陂陁些。”
附(fù副)坿
《书·仲虺之诰》:“简贤附势,实繁有徒。”《诗·鲁颂·閟宫》:“锡之山川,土田附庸。”《周礼·大司徒》:“其附于刑者,归于土。”《礼记·王制》:“附于诸侯,曰附庸。”《史记·魏公子列传》:“胜所以自附为婚姻者,以公子之高义,为能急人之困。”这里用为依傍、依附之意。
古通“抚”。《诗·大雅·皇矣》:“是类是祃,是致是附。”《史记·齐世家》:“昭公之弟商人以桓公死争立而不得,阴交贤士,附爱百姓。”这里用为体恤、抚慰之意。
《诗·小雅·角弓》:“如涂涂附。”《考工记·轮人》:“是故涂不附。”这里用为沾着、附着之意。
增益。《荀子·礼论》:“刻死而附生谓之墨,刻生而附死谓之惑。”注:“附,增益也。”《吕氏春秋·孟秋纪·孟秋》:“修宫室,附墙垣,补城郭。”
陀(tuó驮)
倾斜不平的样子。《淮南子·缪称训》:“城峭者必崩,岸崝者必陀。”汉司马相如《子虚赋》:“罢池陂陀,下属江河。”
陂(bei倍)
《易·泰·九三》:“无平不陂,无往不复;艰贞,无咎。”《书·禹贡》:“九泽既陂,四海会同。”《诗·陈风·泽陂》:“彼泽之陂,有蒲与荷。”毛传:“陂,泽障也。”孔颖达疏:“泽陂谓泽畔障水之岸,以陂内有此二物,故举陂畔言之,二物非生于陂上也。”《管子·五辅》:“导水潦,利陂沟,决潘渚。”《尔雅·释地》:“陂者曰阪。”《吕氏春秋·辩土》:“其为晦也,高而危则泽夺,陂则埒。”《释名·释山》:“山旁曰陂。”这里用为倾斜的山坡之意。
《韩非子·有度》:“内耗其国,伺其危险之陂。”《国语·越语》:“故滨于东海之陂。”《汉书·礼乐志》:“腾雨师,洒路陂。”这里用为边际、旁边之意。
(bei倍)池塘。《国语·周语》:“陂唐污庳。”《礼记·月令》:“毋漉陂池。”《淮南子·说林训》:“十顷之陂可以灌四十顷,而一顷之陂可以灌四顷。”《盐铁论·贫富》:“夫寻常之污,不能溉陂泽。”
陂尹:夏故都的官名。参见王船山《尚书稗疏》卷四。《书·立政》:“卢烝;三毫阪尹。”
陉(xíng形)陘
古地名。春秋楚地,在河南省郾城县境。
阸(e饿)
古同“隘”。《荀子·议兵》:“其生民也陿阨。”《汉书·刑法志》:“其生民也陿阨。”这里用为狭隘之意。
六画
陕(shǎn闪)陝
古通“狭”。《管子·地员》:“陕之芳,七施,七七四十九尺而至于泉。”《墨子·亲士第一》:“是故溪陕者速涸。”这里用为狭窄之意。
古地名。战国陕邑,在今河南省陕县。《公羊传》:“自陕而东者,周公主之,自陕而西者,召公主之。”
陋(lòu漏)
《书·尧典》:“明明扬侧陋。”《晏子春秋卷七·外篇第七》:“如婴者,仄陋之人也。”《淮南子·修务》:“今使人生于辟陋之国。”这里用为偏僻、边远之意。
《管子·侈靡》:“百盖无筑,千聚无社,谓之陋。”《论语·雍也》:“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论语·子罕》:“陋,如之何?”《楚辞·自悲》:“淩恒山其若陋兮。”《淮南子·修务》:“生于辟陋之国。”《说文》:“陋,阨陕也。”这里用为破旧狭窄之意。
《庄子·田子方》:“吾闻中国之君子,明乎礼义而陋于知人心。”《荀子·修身》:“少见曰陋。”《贾子·道术》:“辞令就得谓之雅,反雅谓之陋。”这里用为知识浅薄之意。
陌(mò脉)
道路。《晏子春秋卷一·内篇谏上第一》:“遂分家粟于氓,致任器于陌。”《史记·商君列传》:“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陶渊明《桃花源记》:“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陑(ér儿)
古地名,在今山西省永济县南。《书·汤誓》:“伊尹相汤伐桀,升自陑,遂与桀战于鸣条之野。”
陒(guǐ鬼)
古同“垝”。
降(jiàng匠)(xiáng翔)
(jiàng匠)《书·尧典》:“釐降二女于妫汭。”《书·盘庚中》:“迪高后丕乃崇降弗祥。”《书·金滕》:“无坠天之降宝命。”《诗·商颂·长发》:“汤降不迟,圣敬日跻。”这里用为赐给、给予之意。
(jiàng匠)《书·大禹谟》:“皋陶迈种德,德乃降,黎民怀之。”《诗·召南·草虫》:“我心则降。”《诗·大雅·文王》:“文王陟降,在帝左右。”《诗·商颂·长发》:“汤降不迟。”《楚辞·离骚》:“惟庚寅吾以降。”这里用为诞生、降生之意。
(jiàng匠)《书·禹贡》:“是降丘宅土。”《书·顾命》:“太保降,收。诸侯出庙门俟。”《诗·鄘风·定之方中》:“降观于桑,卜云其吉。”《诗·小雅·出车》:“既见君子,我心则降。”《诗·大雅·公刘》:“复降在原。”《诗·大雅·崧高》:“维岳降神。”《论语·乡党》:“出,降一等,逞颜色,怡怡如也。”《仪礼·士冠礼》:“降西阶一等。”《说文》:“降,下也。”这里用为下来之意。
(jiàng匠)古同“洚”。《书·大禹谟》:“降水儆予,成允成功。”《孟子·滕文公下》:“洚水者,洪水也。”这里用为洪水之意。
(xiáng翔)降服、使驯服。《左传·哀公二十六年》:“六卿三族,降听政也。”《左传·隐公十一年》:“其能降以相从也。”唐杜甫《秦州杂诗二十首》:“降虏兼千帐,居人有万家。”
降水:指漳、降合流的漳水,在今河北曲周、肥乡间进入黄河。《书·禹贡》:“北过降水,至于大陆。”
陔(gāi该)
数词。《管子·侈靡》:“陔动毁之进退,即此数之难得者也。”《孙子算经》:“凡大数之法,万万曰亿,万万亿曰兆,万万兆曰京,万万京曰陔。”清席世昌《读说文记》:“《风俗通》曰:‘十经曰陔。’按,《汉书》作‘九阂’,《淮南子》作‘九陔’,皆借用字,当以土为正。”
古乐章《陔夏》的省称。《仪礼·乡饮酒礼》:“宾出,奏《陔》。”
限(xiàn县)
《易·艮·九三》:“艮,其限列其夤,厉,熏心。”《管子·山权数》:“然后置四限,高下令之徐疾。”《楚辞·九章·怀沙》:“舒忧娱哀兮,限之以大故。”《韩非子·初见秦》:“齐之清济浊河,足以为限;长城巨防,足以为塞。”《说文·阜部》:“限,阻也。”这里用为阻隔之意。
界限、边界、分界线。《列子·汤问》:“其国名曰终北,不知际畔之所齐限。”《小尔雅》:“限,界也。”清姚鼐《惜抱轩诗文集·登泰山记》:“长城之限。”
七画
陡(dǒu抖)阧
汉以后字。
陣(zhèn震)
见“阵”。
陝(shǎn闪)
见“陕”。
陘(xíng形)
见“陉”。
陟(zhì志)
《书·舜典》:“汝陟帝位。舜让于德,弗嗣。”《书·大禹谟》:“嘉乃丕绩,天之历数在汝躬,汝终陟元后。”《诗·周南·卷耳》:“陟彼崔嵬。”《诗·魏风·陟岵》:“陟彼岵兮,瞻望父兮。”《诗·小雅·北山》:“陟彼北山,言采其杞。”《诗·小雅·车舝》:“陟彼高冈,析其柞薪。”《诗·大雅·文王》:“文王陟降,在帝左右。”《诗·大雅·皇矣》:“陟我高冈,无矢我陵。”《诗·周颂·闵予小子》:“陟降庭止。”《诗·周颂·访落》:“绍庭上下,陟降厥家。”《尔雅》:“陟,陞也。”《说文》:“陟,登也。”这里用为登高之意。
《书·舜典》:“黜陟幽明。”《书·立政》:“其克诘尔戎兵以陟禹之迹。”这里用为登程、上路之意。
《书·舜典》:“黜陟幽明。”《书·太甲下》:“若升高,必自下。若陟遐,必自迩。”《书·君奭》:“故殷礼陟配天。”《书·周官》:“诸侯各朝于方岳,大明黜陟。”《书·康王之诰》:“惟新陟王毕协赏罚,戡定厥功。”《诗·周颂·敬之》:“陟降厥士,日监在兹。”这里用为晋升之意。
陧(niè聂)
见“杌”。
陨(yǔn允)隕
《易·姤·九五》:“以杞,包瓜,含章。有陨自天。”《诗·豳风·七月》:“八月其获,十月陨箨。”《左传·庄公七年》:“四月辛卯,夜,恒星不见。夜中,星陨如雨。”《尔雅·释诂》:“陨,坠也。”《说文》:“陨,从高下也。”《玉篇·阜部》:“陨,落也,坠也。”这里用指为落下之意。这里用指为“流星”之意。
《书·汤诰》:“兹朕未知获戾于上下,栗栗危惧,若将陨于深渊。”《诗·卫风·氓》:“其黄而陨。”《诗·小雅·小弁》:“涕既陨之。”《管子·中匡》:“古之隳国家,陨社稷者。”《尔雅》:“陨,坠也。”《韩非子·内储说上》:“冬十二月陨霜不杀菽。”《说文》:“陨,从高下也。”《玉篇·阜部》:“陨,落也,堕也。”这里用为坠落之意。
古通“员”。《诗·商颂·长发》:“幅陨既长,有娀方将。”毛传:“幅,广也;陨,均也。”朱熹注:“陨,读作员,讲周也。”这里用为周围之意。
丧失、失去。《左传·成公二年》:“陨子辱矣。”《左传·成公十三年》:“天诱其衷,成王陨命,穆公是以不克逞志于我。”
险(xiǎn显)險、嶮
《易·坎·九二》:“坎有险,求小,得。”《易·屯·彖》:“屯,刚柔始交而难生;动乎险中,大亨贞。”《礼记·中庸》:“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徼幸。”《荀子·君道》:“则臣下百吏乘是而后险。”险的本意即是指危险,这里用为在危险中的侥幸心理和行为之意。
除(chú厨)
《书·泰誓》:“除恶务本。”《诗·小雅·小明》:“昔我往矣,日月方除。”《管子·七臣七主》:“痛言人情以惊主,开罪党以为雠除。”《战国策·燕策》:“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这里用为清除、去掉、改变之意。
《诗·唐风·蟋蟀》:“今我不乐,日月其除。”《诗·小雅·斯干》:“风雨攸除,鸟鼠攸去,君子攸芋。”《诗·小雅·天保》:“俾尔单厚,何福不除?”《周礼·地官·山虞》:“若祭山林,则为主而脩除。”《管子·四时》:“号令修除神位,谨祷獘梗。”《老子·五十三章》:“朝甚除,田甚芜,仓甚虚。”《荀子·议兵》:“焉虑率用赏庆、刑罚、势诈、除厄其下,获其功用而已矣。”《韩非子·解老》:“朝甚除也者,狱讼繁也。”《六书故·地理二》:“辟草移地为除。凡除治皆取此义。”《玉篇·阜部》:“除,开也。”这里用为修治、修整之意。
陞(shēng升)
古同“升”。
(阝坐)
古同“磊”。意为多石之地。《管子·地员》:“(阝坐)山白壤十八施,百二十六尺而至于泉。”
院(yuàn愿)
庭院,院子。房屋围墙以内的空地。《墨子·大取》:“择而杀其一人,其类在院下之鼠。”《广雅》:“院,垣也。”《玉篇》:“院,周垣也。”
陛(bì毕)
帝王宫殿的台阶。《晏子春秋卷二·内篇谏下第二》:“景公登路寝之台,不能终,而息乎陛。”《墨子·备城门》:“陛高二尺五,广长各三尺,远广各六尺。”《楚辞·大招》:“举杰压陛,诛讥罢只。”《战国策·燕策》:“至陛下,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说文》:“陛,升高阶也。”
八画
陸(lù陆)
见“陆”。
陵(líng玲)
《易·同人·九三》:“伏戎于莽,升其高陵,三岁不兴。”《易·震·六二》:“跻于九陵,勿逐,七日得。”《书·尧典》:“咨!四岳,汤汤洪水方割,荡荡怀山襄陵。”《诗·小雅·十月之交》:“高岸为谷,深谷为陵。”《诗·小雅·天保》:“如山如阜,如冈如陵。”《管子·侈靡》:“陵谿立鬼神而谨祭。”《左传·僖公三十二年》:“殽有二陵焉。”《尔雅·释地》:“大阜曰陵。”《国语·齐语》:“陵阜陆墐。”《说文》:“陵,大阜也。”这里用指为“高处、山头”之意。表示与地形地势的高低上下有关。
古同“凌”。《易·渐·九五》:“鸿渐于陵。”《书·毕命》:“以荡陵德,实悖天道。”《管子·小匡》:“存鲁陵蔡,割越地。”《礼记·中庸》:“在上位,不陵下。”《荀子·致士》:“诵说而不陵不犯,可以为师。”《韩非子·奸劫弑臣》:“使强不陵弱,众不暴寡。”《国语·晋语十一》:“袭侵之事,陵也。”《苍颉篇》:“陵,侵也。”《玉篇·阜部》:“陵,犯也。”《广韵·蒸韵》:“陵,侮也。”这里用为侵犯之意。
《文子·道原》:“行柔而刚,力无不胜,敌无不陵。”《荀子·富国》:“陵谨尽察。”《荀子·致士》:“凡节奏欲陵。”王念孙杂志:“陵,谓严密也。”这里用为严谨之意。
日渐衰微。《文子·下德》:“廉耻陵迟,及至世之衰。”《汉书·成帝纪》:“帝王之道,日以陵夷。”
河边堤岸。《淮南子·说林训》:“褰衣涉水,至陵而不知下。”
陵舄(xì戏):车前草,一种生长在路边的野草,俗称车轱轳菜。上面是说含有同等精徽本质的物种,因所遇条件不同而化生不同形态,有繼、有鮭蠙之衣、有陵舄等。《庄子·至乐》:“生于陵屯则为陵舄,陵舄得郁栖则为乌足。”《列子·天瑞》:“生于陵屯,则为陵舄。”
陬(zōu邹)
《管子·问》:“关者,诸侯之陬隧也,而外财之门户也。”《管子·地员》:“五岳之土…若在陬,陵之阳。”《说文》:“陬,阪隅也。”《广雅》:“陬,角也。”这里用为山的角落之意。
古地名。春秋鲁地。在今山东曲阜东南。《史记》:“孔子生鲁昌平乡陬邑。”
陳(chén尘)
见“陈”。
陼(zhǔ渚)
古同“渚”。《管子·宙合》:“凡坚解而不动,陼隄而不行。”《管子·小匡》:“渠弥于有陼,环山于有牢。”《汉书·司马相如传上》:“且齐东陼巨海,南有琅琊。”这里用为水中的小洲之意。
陫(fèi悱)
古同“悱恻”,心中悲苦。《楚辞·九歌·湘君》:“横流涕兮潺湲,隐思君兮陫侧。”
陲(chuí垂)
《左传·成公十三年》:“虔刘我边陲。”《史记·律书》:“连兵于边陲。”《广韵》:“陲,边也。”这里用为边疆之意。
陶(táo逃)
《书·五子之歌》:“郁陶乎予心,颜厚有忸怩。”《诗·王风·君子阳阳》:“君子陶陶。”《诗·郑风·清人》:“清人在轴,驷介陶陶。”《诗·大雅·緜》:“陶复陶穴,未有家室。”《管子·地数》:“吾欲陶天下而以为一家,为之有道乎?”《荀子·强国》:“陶诞比周以争与。”《礼记·檀弓下》:“人喜则斯陶,陶斯咏。”郑玄注:“陶,郁陶也。”《文选·谢灵运〈酬从弟惠连〉》:“傥若果归言,共陶暮春时。”《广雅·释言》:“陶,忧也。”这里用为尽情快乐之意。
陶冶,化育。《文子·道原》:“夫道者,陶冶万物,终始无形,寂然不动。”《左传·襄公三十年》:“与之田,使为君复陶,以为绛县师。”《庄子·逍遥游》:“是其尘埃秕糠,将犹陶铸尧舜者也。”宋王安石《上仁宗皇帝言事书》:“文王能陶冶天下之士。”
陶:地名。即定陶。在今山东省定陶县。《书·禹贡》:“东出于陶丘北,又东至于菏。”《韩非子·有度》:“取地河东;攻尽陶、魏之地。”《韩非子·饰邪》:“魏数年东鄉攻尽陶、卫。”
陶唐氐:即尧。尧最终住在陶,后来封在唐(今山西太原市南),史称陶唐氐。《国语·晋语八》:“自虞以上为陶唐氏,在夏为御龙氏,在商为豕韦氏,在周为唐、杜氏。”
陷(xiàn县)
《论语·雍也》:“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国语·鲁语》:“上陷而不振。”《说文》:“陷,高下也。一曰陊也。”这里用为坠入、掉进之意。
《齐丘子》:“鱼可使之吞钩,虎可使之入陷。”这里用为陷阱之意。
隂(yīn阴)
古同“阴”。
陴(pí啤)
城上女墙,上有孔穴,可以窥外。《左传·宣公十二年》:“守陴者皆哭。”《韩非子·外储说右上》:“南围郑,反之陴。罢宋围。”《说文》:“陴,城上女墙俾倪也。”
陪(péi赔)
《诗·大雅·荡》:“以无陪无卿。”《周礼·齐右》:“行则陪乘。”《左传·僖公十二年》:“陪臣敢辞。”《国语·鲁语》:“士有陪乘。”《礼记·曲礼》:“自称曰陪臣某。”这里用为伴随、陪伴之意。
《左传·定公四年》:“分之土田陪敦,陪犹山也。”《说文》:“陪,重土也。”朱骏声通训:“按,重阜也,所谓再成邱也。”这里用为重叠的土堆之意。
古通“倍”。《左传·昭公五年》:“飱有陪鼎。”这里用为增加之意。
陪尾:山名。在今湖北安陆县。《书·禹贡》:“熊耳、外方、桐柏至于陪尾。”
九画
隋(suī灰)(duò垛)(Suí随)
(suī灰)《周礼·守祧》:“既祭则藏其隋。”《周礼·小祝》:“赞隋。”《说文》:“隋,裂肉也。”这里用为残余的祭品之意。
(duò垛)古同“惰”。懈怠、懒惰。《晏子春秋卷四·内篇问下》:“尽力守职不怠,奉官从上不敢隋。”
(Suí随)周代诸侯国名。
随(suí绥)
《易·咸·九三》:“咸其股,执其随,往吝。”《易·随·六三》:“系丈夫,失小子,随;有求,得。利居贞。”《书·禹贡》:“禹敷土,随山刊木,奠高山大川。”《说文·定部》:“随,从也。”《广雅·释诂一》:“随,行也。”《玉篇·阜部》:“随,随从也。”《广雅·释诂三》:“随,逐也。”这里用为相跟随之意。
《易·艮·六二》:“艮,其腓不拯其随,其心不快。”《书·禹贡》:“禹敷土,随山刊木,奠高山大川。”《鹖冠子·世贤》:“楚王临朝,为随兵故。”《广雅·释诂一》:“随,顺也。”这里用为顺应之意。
周代诸侯国名。姬姓。春秋后期为楚之附庸。地在今湖北随县。《左传·隐公六年》:“翼九宗、五正、顷父之子嘉父逆晋侯于随。”《左传·庄公四年》:“楚武王荆尸,授师孑焉,以伐随。”
堕(duò剁)墮、隓
《左传·僖公三十二年》:“堕军实而长寇仇。”《荀子·王制》:“非存亡安危之所堕也。”《荀子·强国》:“堕兴功之臣,耻受赏之属。”《史记·孔子世家》:“吴伐越,堕会稽,得骨节专车。”这里用为损毁、败坏之意。
陿(xia狭)
古同“狭”。《楚辞·怨思》:“阜隘狭而幽险兮。”《荀子·议兵》:“其生民也陿阨。”《吴子·料敌》:“险道狭路,可击。”《汉书·刑法志》:“其生民也陿阨。”这里用为狭隘之意。
古同“峡”。山峡、峡谷。《楚辞·九叹》:“聊浮游於山陿兮,步周流於江畔。”
陻(yīn因)
古同“堙”。
陾(reng仍)
《诗·大雅·緜》:“捄之陾陾,度之薨薨。”《说文》:“陾,筑墙声也。”段玉裁注:“毛传谓‘陾陾,众也’为长,许谓筑墙声,似非是。”这里用为众多之意。
隄(dī低)
古同“堤”。《管子·宙合》:“凡坚解而不动,陼隄而不行。”这里用为河堤、堤坝之意。
陽(yáng阳)
见“阳”。
隅(yu于)
《书·益稷》:“至于海隅苍生,万邦黎献。”《诗·邶风·静女》:“俟我于城隅。”《诗·小雅·绵蛮》:“绵蛮黄鸟,止于丘隅。”《诗·大雅·抑》:“抑抑威仪,维德之隅。”《管子·弟子职》:“昏将举火,执烛隅坐。”《老子·四十一章》:“大方无隅;大器晚成。”《论语·述而》:“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荀子·荣辱》:“安知廉耻、隅积?”《韩非子·扬榷》:“规矩既设,三隅乃列。”《考工记·匠人》:“宫隅之制七雉,城隅之制九雉。”《礼记·曲礼》:“抠衣趋隅。”《乐府诗集·陌上桑》:“日出东南隅。”这里用为角落之意。隅积:指部分和总体之意。
疑当为“偶”字之误,偶:(ǒu藕)《书·君奭》:“汝明勗偶王,在亶,乘兹大命。”《韩非子·备内》:“偶叁伍之验以责陈言之实。”《韩非子·八经》:“名号、赏罚、法令三隅,故大臣有行则尊君。”这里用为配合之意。
隈(wēi威)
《管子·形势》:“大山之隈,奚有于深?”《列子·黄帝》:“因复指河曲之淫隈曰。”《庄子·徐无鬼》:“奎蹏曲隈,乳间股脚,自以为安室利处。”《楚辞·九章·思美人》:“指嶓冢之西隈兮,与纁黄以为期。”这里用为弯曲深处之意。
隍(huáng黄)
《易·泰·上六》:“城复于隍,勿用师;自邑告命;贞,吝。”《诗·大雅·韩奕》正义引舍人云:‘隍,城池也;壑,沟也。’李巡云:‘隍,城池壑也。’”《尔雅·释言》:“隍,壑也。”郭璞注:“城池空者为壑。”郝懿行义疏:“壑,隍。《释诂》并云:‘虚也。’隍又训壑者,隍壑双声。”《列子·周穆王》:“遽而藏诸隍中,覆之以蕉。”这里用为没有水的护城壕之意。
隗(kuí葵)(Wěi萎)
(Wěi萎)古国名。地在今湖北省秭归县东。《国语·郑语》:“西有虞、虢、晋、隗、霍、杨、魏、芮。”《公羊传》:“楚人灭隗。”
隆(lóng龙)
《易·大过·九四》:“栋隆,吉。有它,吝。”《尔雅·释山》:“宛中,隆。”郝懿行义疏:“宛中隆者,谓中央下而四边高,因其高处名之为隆。此与《释丘》之‘宛中’义同而名异者。彼据中言,故曰宛。此据外言。故曰隆矣。”这里用指为梁之变形,中低而两头翘之意。
《诗·大雅·云汉》:“旱既大甚,蕴隆虫虫。”《管子·轻重己》:“毋塞大水,毋犯天之隆。”《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陛下都洛阳,岂欲与周室比隆哉?”汉诸葛亮《出师表》:“汉室之隆。”这里用为隆盛之意。
《晏子春秋卷七·外篇第七》:“君唱臣和,教之隆也。”《荀子·儒效》:“君子言有坛宇,行有防表,道有一隆。”《荀子·君道》:“至道大形,隆礼至法,则国有常。”《荀子·礼论》:“礼者……以隆杀为要。”《后汉书·光武·郭皇后纪》:“去就以礼,使后世不见隆薄进退之隙。”这里用为丰厚之意。
《管子·山国轨》:“府官以市櫎出万物,隆而止。”《吕氏春秋·秋期贤》:“段干木之隆。”《战国策·齐策一》:“虽隆薛之城。”《史记·高祖纪》:“隆准而龙颜。”《说文》:“隆,丰大也。”《淮南子·泛论》:“降隆冲以攻。”这里用为高之意。
升高,增高。《国语·吴语》:“大夫奚隆于越,越曾足以为大虞乎?”《吕氏春秋·先识览·察微》:“吴、楚以此大隆。”《战国策》:“虽隆薛之城至于天,犹之无益也。”
隃(shù树)
古大陵名,又名雁门山,在今中国山西省代县西北。《吕氏春秋·仲夏纪·古乐》:“伶伦自大夏之西,乃之阮隃之阴。”
隐(yǐn引)(yin印)隱
《书·盘庚下》:“邦伯师长,百执事之人,尚皆隐哉。”孔颖达疏:“隐谓隐审也。”《管子·禁藏》:“下观不及者,以自隐也。”尹知章注:“隐,度也,度己有不及之事当效之也。”《管子·五行》:“五曰黑钟隐其常。”《尔雅·释言》:“隐,占也。”《荀子·君道》:“然后隐其所怜所爱。”《韩非子·显学》:“然而世皆乘车射禽者何也?隐栝之道用也。”《广雅·释诂一》:“隐,度也。”这里用为审度之意。
《管子·版法解》:“则无遗利,无隐治。”《论语·述而》:“二三子以我为隐乎?吾无隐乎尔。”《尔雅》:“隐,微也。”《荀子·致仕》:“隐忌雍蔽之人。”《吕氏春秋·重言》:“桓公管仲虽善匿,弗能隐矣。”《国语·齐语》:“隐五刃。”《说文》:“隐,蔽也。”这里用为隐藏之意。
《诗·小雅·鱼丽》:“士不隐塞,庶人不数罟。”《楚辞·九章·悲回风》:“孰能思而不隐兮,照彭咸之所闻。”《荀子·宥坐》:“奚居之隐也?”《国语》:“勤恤民隐而除其害也。”这里用为痛苦、疾苦之意。
《管子·轻重甲》:“请以令隐三川,立员都,立大舟之都。”《文选·曹植<七启>》:“形不抗手,骨不隐拳。”李善注引服虔《汉书》注曰:“隐,筑也。”《汉书·贾山传》:“隐以金椎,树以青松。”颜师古注引服虔曰:“隐,筑也。以铁椎筑之。”《集韵·焮韵》:“隐,筑也。”这里用为修筑之意。
(yin印)凭倚,靠;隐几而卧,靠着几案睡眠之意。《晏子春秋卷六·内篇杂下》:“隐而显,近而结,维至贤耳。”《孟子·公孙丑下》:“不应,隐几而卧。”《庄子·齐物论》:“南郭子綦隐几而坐,仰天而嘘。”《楚辞·九章·悲回风》:“物有微而陨性兮,声有隐而先倡。”《礼记·檀弓下》:“既葬而封,广轮揜坎,其高可隐也。”《广韵·焮韵》:“隐,隈隐之貌。”
隐栝:又作檃栝,《荀子·非相》:“府然若渠匽、隐栝之于己也,曲得所谓焉,然而不折伤。”《韩非子·难势》:“夫弃隐栝之法,去度量之数。”《韩非子·显学》:“虽有不恃隐栝而有自直之箭、自圜之术,良工弗贵也。”《鬼谷子·飞箝》:“其有隐括,乃可征,乃可求,乃可用。”《说文·木部》:“檃,括也。”这里用为矫正木材弯曲的器具之意。
隊(zhuì队)
见“队”。
階(jiē阶)
见“阶”。
十画
隔(gé革)
古通“膈”。《管子·水地》:“脾生隔,肺生骨。”《说文》:“隔,障也。”这里用为横膈膜之意。
阻隔、遮断。《楚辞·九思》:“睹斯兮伪惑,心为兮隔错。”《说文》:“隔,障也。”《文选·张衡·西京赋》:“右有陇坻之隘,隔阂华戎。”唐柳宗元《至小丘西小石潭记》:“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
隞(áo熬)
古地名。中国商代仲丁的都城,在今河南省荥阳县东北敖山南面。
隓(huī灰)(duò剁)
古同“隳”,毁坏。
古同“堕”,坠落。
隙(xì戏)
墙上开裂的裂缝。《左传》:“墙之隙坏,谁之咎也。”《国语·周语下》:“二间夹钟出四隙之细也。”《礼记·三年问》:“若驷之过隙。”《说文》:“隙,壁际孔也。”《广雅》:“隙,裂也。”这里用为空隙之意。
《左传·哀公十二年》:“宋、郑之间有隙地焉。”《列子·说符》:“投隙抵时,应事无方,属乎智。”《国语·周语上》:“蒐于农隙。”张衡《东京赋》:“三农之隙。”这里用为空闲的地方或时间之意。
隑(qí奇)
古同“碕”,曲岸。
隕(yǔn允)
见“陨”。
隖(wù雾)
古同“坞”。
隘(ài艾)
《诗·大雅·生民》:“诞置之隘巷,牛间腓字之。”《管子·立政》:“二曰沟渎不遂于隘,障水不安其藏。”《荀子·王霸》:“生民则致贫隘。”《礼记·礼器》:“君子以为隘矣。”《古诗十九首》:“相逢狭路间,道隘不容车。”《说文》:“隘,陋也。”这里用为狭小、狭窄之意。
《战国策·楚策二》:“太子辞于齐王而归。齐王隘之。”左思《蜀都赋》:“一人守隘,万夫莫向。”本意为险要的通道,通常处在陡峭山谷的两个山峰之间。这里用为阻碍之意。
十一画
際(jì际)
见“际”。
隠(yǐn隐)
古同“隐”。
障(zhàng丈)
《管子·牧民》:“不障两原则刑乃繁。”《管子·立政》:“二曰沟渎不遂于隘,障水不安其藏。”《左传·昭公元年》:“障大泽。”《吕氏春秋》:“欲闻枉而恶直言,是障其源而欲其水也。”《国语·周语》:“陂障九泽。”《说文》:“障,隔也。”《通俗文》:“蕃隔曰障。”这里用为阻塞、阻隔之意。
隟(xì隙)
古同“隙”。《管子·七臣七主》:“故上惛则隟不计,而司声直禄。”《国语·周语上》:“蒐于农隙。”汉张衡《东京赋》:“三农之隙。”这里用为空闲的时间之意。
十二画
隨(suí绥)
见“随”。
嶞(duo陀)
《诗·周颂·般》:“嶞山乔嶽,允犹翕河。”《说文·山部》:“嶞,山之堕堕者。”《字汇·山部》:“嶞,山狭而长。”这里用为狭长形的山之意。
隫(fén坟)
古同“坟”。《管子·地员》:“若在陵在山,在隫在衍。”坟:古通“濆”。《书·禹贡》:“厥土黑坟,厥草惟繇,厥木惟条。”《方言》:“坟,地大也,青幽之间,凡土而高大者谓之坟。”王粲《登楼赋》:“背坟衍之广陆兮。”这里用为水边沿河的高地之意。
隤(tui颓)
《诗·周南·卷耳》:“我马虺隤。”《说文》:“隤,下队也。”司马迁《报任安书》:“李陵既生降,隤其家声。”《汉书·苏武传》:“士众灭兮名已隤。”《汉书·史丹传》:“隤铜丸以擿鼓。”颜师古曰:“隤,下也。”这里用为崩颓、坠下之意。
周邑名。故城在今河南省获嘉县境。一说在河南省修武县境。《郡国志》:“河内修武有隤城。”
隩(yu玉)
也作“蕕”。可以定居的地方。《书·尧典》:“厥民隩,鸟兽氄毛。”《书·禹贡》:“四隩即宅。”《列子·杨朱》:“不知天下之有广厦隩室,绵纩狐貉。”《国语·周语》:“宅居九隩。”
古通“奥”。室内西南角。
隧(suì岁)
《诗·大雅·桑柔》:“大风有隧。”《周礼·冢人》:“以度为丘隧。”《管子·问》:“关者,诸侯之陬隧也,而外财之门户也。”《左传·隐公元年》:“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左传·僖公二十五年》:“请隧弗许。”《庄子·马蹄》:“山无蹊隧。”《礼记·曲礼上》:“出入不当门隧。”这里用为通道、地道之意。
《诗·大雅·桑柔》:“大风有隧。”《左传·襄公十八年》:“连大车以塞隧。”《庄子·马蹄》:“山无蹊隧。”《礼记·曲礼上》:“出入不当门隧。”这里用为车辆或人畜通行的道路之意。
隧正:五县长官。周代郊外的一种行政区划。五县为隧。《左传·襄公七年》:“南遗为费宰,叔仲昭伯为隧正。”《左传·襄公九年》:“令隧正纳郊保,奔火所。”
隧礼:指拥有墓道的坟墓的葬礼。指墓道。在山中或地下凿成的通道。《国语·周语中》:“王劳之以地,辞,请隧焉。”《史记》:“鲁人三郊三隧。”
《荀子·非相》:“雨雪瀌瀌,宴然聿消。莫肯下隧,式居屡骄。”《诗经》原本作“遗”。遗:通“堕”。《诗·小雅·角弓》:“莫肯下遗,式居娄骄。”《楚辞》:“目眇眇而遗泣。”本意落下,下垂之意。这里引申为退下之意。“隧”亦通“堕”。
古通“遂”。《墨子·兼爱中》:“昔者武王将事泰山,隧传曰。”
十三画
險(xiǎn显)
见“险”。
十四画
螴(chen陈)
汉以后字。
隰(xí习)
《书·禹贡》:“原隰底绩。”《诗·邶风·简兮》:“山有榛,隰有苓。”《诗·秦风·车邻》:“阪有漆,隰有栗。”《诗·唐风·山有枢》:“山有栲,隰有杻。”《诗·小雅·皇皇者华》:“皇皇者华,于彼原隰。”《诗·小雅·棠棣》:“原隰裒矣,兄弟求矣。”《诗·小雅·信南山》:“畇畇原隰,曾孙田之。”《诗·大雅·公刘》:“度其隰原,彻田为粮。”《诗·周颂·载芟》:“千耦其耘,徂隰徂畛。”《周礼·大司徒》:“辨其山林川泽丘陵坟衍原隰之名物。”《管子·形势》:“平原之隰。”《尔雅·释地》:“下湿曰隰。”《左传·襄公二十五年》:“牧隰皋。”《公羊传·昭公元年》:“上平曰原,下平曰隰。”《淮南子·时则》:“丘隰水潦。”《说文》:“隰,阪下湿也。”这里用为低湿之地之意。
隰朋:春秋时期齐国的大臣。《荀子·解蔽》:“鲍叔、宁戚、隰朋,仁知且不蔽。”《韩非子·十过》:“隰朋可。其为人也。”
檃(yǐn隐)
《荀子·非相》:“府然若渠匽、隐栝之于己也,曲得所谓焉,然而不折伤。”《荀子·性恶》:“故枸木必将待櫽栝烝矫然后直。”《韩非子·难势》:“夫弃隐栝之法,去度量之数。”《说文·木部》:“檃,括也。”这里用为矫正木材弯曲的器具之意。
隮(jī肌)
《书·微子》:“予颠隮,若之何其?”孔传:“颠,陨;隮,坠。”《字汇·阜部》:“隮,堕也。”这里用为坠落之意。
《书·顾命》:“王麻冕黼裳,由宾阶隮。”《文选·张衡<西京赋>》:“累层构而遂隮,望北辰而高兴。”《玉篇·阜部》:“隮,登也,升也。”这里用为登上之意。
虹的别名。《诗·鄘风·蝃蝀》:“朝隮于西,崇朝其雨。”《诗·曹风·候人》:“荟兮蔚兮,南山朝隮。”
十五画
隳(hui灰)
古通“惰”。《管子·中匡》:“古之隳国家,陨社稷者。”《管子·白心》:“故曰功成者隳,名成者亏。”《老子·二十九章》:“或强或羸;或载或隳。”《韩非子·八奸》:“是以贤者懈怠而不劝,有功者隳而简其业。”《韩非子·六反》:“凡人之生也,财用足则隳于用力,上治懦则肆于为非。”这里用为怠惰之意。如:隳惰(懈怠);隳慢(怠惰,怠慢)。
毁坏城墙或山头、毁坏。《管子·霸形》:“郑自城之,而楚不敢隳也。”《管子·版法解》:“天下所谋,虽立必隳。”《楚辞·七谏》:“成功隳而不卒兮,子胥死而不葬。”汉贾谊《过秦论》:“隳名城。”
隴(lǒng笼)
见“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