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山经石峪》赏析
《泰山经石峪》,又名《泰山佛说金刚经》,北齐天保间刻于山东泰山斗母宫东一公里山谷之溪床上,是现存摩崖石刻中规模空前的巨制。在雄峻巍峨的《泰山经石峪》面前,人们多惊叹、折服于它的伟岸、博大与空灵,而我则更加钟情于它的天真洒脱。
《泰山经石峪》
作为过渡书体,《泰山经石峪》虽基本没有了隶书的蚕头燕尾,但波磔分展,主笔突出;虽不像隶书那样轻灵飘逸,却有篆书的含蓄和楷书的凝重。其张扬不羁之势,给人巨大的视觉冲击。
与此同时,它实现了两个解脱:一是就结字而言,解脱了“中宫”,让笔画开张疏朗,从而令字内的空间扩大,营造出空灵虚和的性格特征。二是跟章法相关,不是让字削足适履以进入方格之“笼”,而是按照简繁各异的文字固有体态书写,解脱了方格的束缚制约,让字有扁平、有长方、有梯形。有了这两个解脱,其书便如草书般实现了“先散怀抱”,不再“端着”架子,而是自然圆融。
《泰山经石峪》
《泰山经石峪》恰如泰山,整体平正稳重,但是,许多笔画和构件呈现出大胆不羁的欹侧形态。仔细考察其机理,似乎是因为石面凹凸不平、书者因势而为,但从整体形势险绝跌宕复归平正来看,显然是书者情之所至、技之所致。
书写者情怀博大,加上驾驭能力高超,所以豪情焕发之时,险象环生,其中有的是主笔收放擒纵而带动形势,入险出险,如“法、菩”二字,形散神合,字势先斜向右上方,通过最后的三角、口字使字稳定。
《泰山经石峪》
有的是构件异置错落、揖让互动,生险避险,如“思”字,左点上置于险境,后三笔收敛含蓄,复归平正;“虚”字,上下构件错落,形似弓步而立;“复”字,引入行书笔意,右部左欹,犹如一老一少相互扶持;“定、教”二字,引入草书笔意。
《泰山经石峪》
“教”字右部斜上置,通过最后一捺加粗,使字平衡。有的则是通过笔画夸张、变形从而解决险情、协调安定。如“提、何”字,或左重大右轻小或左轻小右重大,协调安定。其动若舞蹈,安若坐禅。寓正于斜,斜而得正,不是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天真少年,就是临危不惧游刃有余的童颜鹤发。
《泰山经石峪》
《泰山经石峪》有许多字自然稚拙,憨态可掬,临习时令人油然而生愉悦欢喜。这些字,或者笔画有所增减,特别是简约时似乎是儿童遗漏了笔画一般。或者犹如自己都不知道已经集各派武功于一身的宗师,天然谦虚毫不炫耀,内含强大而韬光养晦,虽篆意草情俱备,而若“迷踪拳”、“四不像”。这些都需要读者透过其天真稚拙,方能领略它的高超绝伦。
《泰山经石峪》
天真者能洒脱,洒脱者必天真。书法通佛法,心性寓于形。人有佛性,字必天真空灵。心无所住而得自在。想必当年经石峪的书丹者(我认为是安道一僧)也是这样的心性和书写状态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