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研究】国际威望的幻觉 | 国政学人 第528期

作品简介

【作者】乔纳森·默瑟(Jonathan Mercer),华盛顿大学政治学系教授,研究方向为国际安全和政治心理学,目前研究兴趣是情感在国际政治中的作用。

【编译】王川(国政学人编译员,吉林大学公共外交学院本科生)

【校对】王泽尘

【审核】周玫琳

【排版】臧泽华

【美编】聂涵琳

【来源】Jonathan, M. (2017). The Illusion of International Prestige. International Security, 41(4), 133-168.

期刊简介

《国际安全》(International Security)是经过国际和国家安全领域同行评议的顶级学术期刊,其刊发的论文主题广泛,涵盖战争与和平等传统安全问题,以及环境、人口、人道主义、恐怖主义等新兴的安全议题。本期刊成立于1976年,由哈佛大学贝尔弗科学与国际事务中心(Belfer Center for Science and International Affairs at Harvard University)编辑,麻省理工学院出版社(MIT Press)出版,每年四期。根据Journal Citation Reports显示,2019年影响力因子为5.432,在“国际关系”类别的95种期刊中排名第1位。

国际威望的幻觉

The Illusion of International Prestige

Jonathan Mercer

内容提要

决策者和国际关系学者都认为威望对于世界政治而言是重要的,因为拥有威望的国家享有更大的权威。然而,一项关于决策者如何评估本国及他国威望的检验揭示了上述关于国际威望的传统观点是错误的。原因有两个:第一,决策者认为自己已经知道本国的威望,因而不再对此进行分析,而是将自己的荣辱感作为判断本国威望的证据;第二,政治和心理因素使得决策者以他国无法获得威望的方式对他国的行为进行解读。决策者会系统性地贬低他国的威望,因此,认为本国已经获得他国的尊重或钦佩的信念是虚幻的,代价高昂的威望政策的正当性随之消失。换言之,国家不应该追求其不能得到的。

文章导读

01

国际政治中关于威望的传统论述

在既有研究中,学者们强调了关于威望(prestige)的五个方面:第一,共同体的集体信念决定了什么是应该得到尊重和钦佩的;第二,威望是一个关系性的概念。威望取决于一个国家共同体对共同体成员的看法,而非行为体对自己的看法;第三,威望是相对的,其存在于社会等级中,可能是零和的;第四,威望和地位是同义的,二者存在微小的区别。第五,威望能够引发自愿遵从(voluntary deference),即没有威胁或胁迫的服从。自愿遵从将威望与物质性权力区分开来,并使得威望政策是理性的,因为一国对有威望的国家的自愿遵从可以增加该国的权力。

传统的威望研究利用人性来解释威望政策得以维持的原因,以及为什么威望政策是理性的。然而本文作者认为,学者们应基于两点原因对上述观点提出质疑。第一,所有或者几乎所有关于威望的定量研究都使用一国外交官的数量作为其威望的代表,自愿遵从也许与外交官的数量密切相关,但是这些研究并没有提供关于为什么两者相关的解释或证据。外交承认更多地表现出一国的军事或者经济权力而非其受尊重的程度。第二,缺乏定性研究。从事定性研究的学者们详细地描述了国家为维持或提升自身威望而制定的代价高昂的政策,却没有检验国家是否获得了其渴求的威望以及国家如何估量其自身及他国的威望

为了评估威望具有战略性价值这一观点,作者对两个问题进行了检验:第一,决策者如何评估本国的威望?第二,决策者如何评估他国的威望?

02

国际政治中关于威望的心理与政治因素

1.行为体:情感与威望

国际政治中威望的幻觉持续存在的原因是决策者错将自己的荣辱感当作本国威望的证据。荣辱感与威望是具有不同影响的不同概念,但是人的感受是相同的。威望能够产生荣誉感,但是荣誉感不能产生威望。行为体混淆荣誉感与威望的原因有两个:第一,理性行为体将自己的感受作为其信念的证据;第二个原因与群体情感有关,群体情感比个人情感更强烈和确切,当群体中的成员有相同的感受时,每个人都会以相同的方式来诠释一个引以为傲的事件。

2.旁观者(observer):心理因素与政治因素

行为体与旁观者受不同心理因素的驱动。社会认同理论假定,人们需要觉得其所处的群体是与众不同的,并且是胜过敌对群体的,人们需要在其中感受到荣誉感,这也许能够解释国家追求威望的原因。与此同时,如果一国需要视其自身是胜过对手的,那么该国就不可能认为对手应该得到威望。在一个群体中保持荣誉感的方式是贬低敌对群体的成就。社会认同理论抓住了威望的矛盾点,一方面,它可以解释国家想要得到威望的原因,另一方面,它又可以解释国家在国际政治中无法获得威望的原因。

政治因素使一国在即使他国认为其有威望的情况下也不可能获得自愿遵从。将威望给予一个行为体会产生政治性的影响。理性行为体会操纵这种能够创造现实的信念。假定决策者有权选择如何解释一国的行为,那么关于本国及对手威望的解释将成为政治上的权宜之计,并且对其国内及对外政策的利益形成支持。

无论是心理还是政治因素,旁观者都有权选择如何评估行为体的行为,威望取决于个体主观的评估,利益及信念不同的人对于相同的行为往往会有不同的解释。行为体与旁观者对于行为体的成败会有不同的体验。一国最有可能从其盟友中获得威望,此时威望是正和 (positive sum) 的,旁观者认为该国应该得到威望;一国最不可能从其对手中获得威望,此时威望是零和的,国家会贬低对手应该得到尊重的行为并且因其受羞辱而欣喜。

03

假设及案例选择

针对行为体如何评估本国威望这一问题,作者分别从国际政治中研究威望的传统及心理学研究方法出发,探讨了两个有竞争性的假设,即:

假设一(传统研究):如果行为体认为他们知道本国的威望,那么他们的分析将成为他们这一信念的基础。

假设一(心理学研究):如果行为体认为他们知道本国的威望,那么他们的感受将成为这一信念的基础。

针对旁观者如何评估其他行为体威望这一问题,作者探讨的假设为:

假设二(传统研究):在威望的评估中,不存在行为体与旁观者的区别。如果一个行为体应得威望,那么理性的旁观者会将威望给予这一行为体,并表现出对这一行为体的自愿遵从。

假设二(心理学和政治学研究):威望的给予是功能性的。如果旁观者是对手,他们将不会给予行为体威望;如果旁观者是盟友,他们可能会给予行为体威望,但是极少表现出自愿遵从。

作者运用南非战争(1899-1902)的案例来检验以上四个假设。为了解决行为体如何评估本国威望这一问题,作者检视了英国决策者在战前及战争过程中使用的获取本国威望的政策。为了解决旁观者如何评估其他行为体威望这一问题,作者主要关注了英国的四个盟友(新西兰、澳大利亚、加拿大和美国)在英国战败及胜利后如何评估英国的威望,以及它们在战前及战争过程中是否自愿遵从于英国。结果如表1所示:

表1:南非战争(1899-1902)中威望的证据

问题一:行为体如何评估自身威望

假设一

(传统研究)

假设一

(心理学研究)

战前

不支持:英国人知道本国威望,但是没有进行研究或分析。英国人没有研究或分析本国或他国的威望。

支持:英国人混淆了种族和宗教自豪感与威望。英国人以马朱巴和詹姆逊突袭失败为耻,以此作为其威望下降的证据。

“黑色周”(black week)后

不支持

支持:英国人对耻辱性的失败感到羞耻,以此作为英国威望下降的证据。

英国胜利后

不支持

支持:英国人将英国的胜利作为其威望的证据;英国人将英国胜利中的耻辱作为其威望下降的证据。

问题二:旁观者如何评估行为体威望

假设二

(传统研究)

假设二

(心理学和政治学研究)

爱尔兰民族主义者

支持:相信“黑色周”打击了英国的威望

支持:在英国胜利后贬低其威望

新西兰

支持:在“黑色周”前自愿遵从于英国

支持:“黑色周”后的国家安全动机;新西兰威望的自助性解释

澳大利亚

支持:“黑色周”前自愿遵从于英国;英国对澳大利亚的遵从

支持:“黑色周”后的国家安全动机,但极少关注战争

加拿大

不支持:国内政治迫使在“黑色周”前对英国给予支持

支持:加拿大威望的自助性解释;贬低英国的威望

美国

不支持

支持:国务卿约翰·海尊重英国,但强迫英国让步;西奥多·罗斯福总统尊重英国人和布尔人,但没有给予任何遵从;阿尔弗雷德·马汉也利用情感作为威望的证据;感受和政治解释了德国、荷兰、爱尔兰移民和民主党、共和党人对英国的看法。

俄罗斯、法国、德国

不支持

支持:利益、能力及均势支配着对于英国的评估;威望是不重要的。

04

结论

传统研究方法假定在国际政治中,无论是理性还是非理性的,对于威望的关切都是不可避免的,但这是一个错误。作者认为国家在未来几乎不会追求国际威望。决策者能够认识到他们的荣誉感不是威望的证据,也能够从心理学和政治学出发认识到获得威望和自愿遵从是不可能的。因此,提升国家国际威望的政策是不合时宜的,而国家追求威望政策的最普遍的原因是国家为了国内政治利益来操纵易受骗的群众。

这项研究并没有批驳关于威望的传统理论,也不止于对其的挑战。学者们应该对威望的相关论述进行质疑,因为这些论述既没有解释或描述行为体及旁观者如何评估本国及他国的威望,也没有解释一国希望得到对手自愿遵从的原因。如果威望在盟友之间也极少产生自愿遵从,那么这种遵从在对手之间就是不可能的。没有了自愿遵从,解释威望政策的原因只剩下“虚荣心”,而在国际政治中,“虚荣心”也似乎是依存于幻觉的。

译者评述

本文作者乔纳森·默瑟通过回答国际体系中的行为体与旁观者如何评估国家威望这一问题,基于心理学的分析,提出关于威望的传统观点是错误的,论据有二:第一,决策者会使用自身的荣辱感作为判断国家威望的证据,而不是去理性地分析本国的威望;第二,政治与心理上的动机促使决策者低估其他国家的威望,并不愿意遵从于该国。由此,作者认为,代价高昂的威望政策是不合理的。通过研究南非战争期间英国如何评价本国威望以及新西兰、澳大利亚、加拿大和美国等国如何评价英国威望,作者检验了这一结论。

相较于主流研究议题,国际关系中的威望研究虽然相对处于边缘位置,但仍受到了部分学者的关注。爱德华·卡尔、汉斯·摩根索、罗伯特·吉尔平等现实主义学者都曾经对国家威望进行过了论述。理查德·内德·勒博在将情感等非理性因素引入国际政治研究的过程中,对国家威望也有所论述。例如,在《国际关系的文化理论》中,勒博回顾了现有的国家动机理论,将欲望、激情等理念性因素视为影响国家动机的精神因素。【1】在《国家为何而战》一书中,勒博认为国家间的绝大多数战争是由地位、荣誉或复仇的欲望等因素引起的。【2】心理学路径在威望研究中的地位也日益凸显。本文便是这方面的重要成果之一。默瑟基于详实的史料,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向我们展示了决策者如何对国家威望作出评估。

国际体系中的行为体并非是完全理性的,情感、威望、荣誉、地位等非理性因素的研究应当得到更多的关注与重视。针对国际关系中的威望研究,笔者认为还有许多问题值得进一步探讨,如:国家在国际体系中的威望的象征是什么?各国对威望的追求是否必然会导致冲突?

参考文献

[1]理查德·内德·勒博:《国际关系的文化理论》,陈锴译,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2年版。

[2]理查德·内德·勒博:《国家为何而战》,陈定定、段啸林、赵洋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

文章观点不代表本平台观点,本平台评译分享的文章均出于专业学习之用, 不以任何盈利为目的,内容主要呈现对原文的介绍,原文内容请通过各高校购买的数据库自行下载。

添加“国小政”微信

获取最新资讯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