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太极拳式名诠释——作者    虚无子

1. 预备式

杨澄甫太极拳谱第一式为太极起势式,无预备式这一式名。许禹生《太极拳势图解》有预备式而无起势,自傅仲 文起,杨式太极拳分为“预备式”和“起势”两式。

太极拳的预备式,是演练者唤起集中思想、全神贯注、放松身心、准备演练,兼有上场致意的意思。

养生太极拳预备式单式演练,是无外形动作的意气运动,可锻炼意、息、松协调(两意合一)的功夫。

预备式定势也是太极内功的一种外架势式——无极桩。

练太极拳必须保持“百骸松弛,节节贯穿”和精神内敛的状态。经过意识能动作用(用意),澄心息滤, 消除一切紧张状态、排除颓废情绪,才能进入练功状态(意气运动)。

养生太极拳练到中、上层次功夫,预备式要进入“敛神聚气,神气相合”的“无极”状态。由无极而太极,起势进入练拳,运太极阴阳,演拳势招式。

“无极”的基本要求是:敛神聚气,神气相合。应真气内收,神不外驰,精不妄伤,心无旁鹜,气不轻浮,阴阳合德,真相不露,百骸松弛, 节节贯穿。因此必须用意识在体内进行检察,即通过所谓“内视内听”、“观自在”的方式使整个直立的人体从头到足的每块骨骼都各安其位,节节放松。特别是脊椎,它作为躯干的中轴支柱,上承颅骨构成颅腔,前悬脏器,中附前后肋 骨构成胸腔,下连髋骨构成腹腔和骨盆的后壁。又通过锁骨、肩胛骨与上肢相系,通过髋骨和下肢相连。所以“无极” 状态的预备式,必须以脊椎为中轴支柱,将全身间架安排得当。头顶裆落,直脊垂臀,沉肩垂肘,松腰落胯,使身体端庄中正,心静体松,气势壮伟浑沉而意味纯朴虚和,外示安逸,内固精神。“内则 一心,外则一身”,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手与足合,肘与膝合,肩与胯合,身虽不动而意含腾挪之 势,为进入“太极”的行功状态作好精神和肢体的充分准备,并贯穿整个行功过程。

2. 起势

起势是练拳的开头,是为每一次演练的快慢、架式的高低、气势神韵作基本定调,单式连续演练有助于养成逆腹式呼吸。

杨澄甫太极拳使用法,起势为“静以待动”的架势。养生太极拳重在意气运动,从起势开始,就进入用意、呼吸、动作、放松的意气运动和周身协调的锻炼,以达到意气运动贯注于外部动作和神态的统一,即意、息、形、松协调(意、形、 息合一)的功夫。

3. 掤手上势;

为了便于学者明白拳式名称所含的拳意,我们将揽雀尾前的上左步出掤手, 称为“掤手上势”,下接揽雀尾的掤捋挤按四手仍称揽雀尾。

掤手是太极推手的接手招法,是太极拳四正手的第一手,是揽雀尾的起手。

4. 揽雀尾

“揽雀尾”取两手持雀头尾而随其旋转之意而名,初有称“揽切尾”,拟敌臂为雀尾,揽之以缓其力,乘势前切以掷之。 陈、吴、孙式作“懒扎衣”,明代戚继光《拳经》中所编的“三十二势”,也以“懒扎衣”为第一势。原意可能是模拟古代拳家 与人交手前从容不迫地把长袍的下摆扎入衣带。“揽雀尾”可能是“懒扎衣”的音转。

揽雀尾是太极拳体用兼全的总手,包括“掤、捋、挤、按”四法,是十三势的四正手。杨澄甫定谱为“掤、扌履 、挤、 按”,陈子明作“掤、摅、挤、捺”,曾昭然著《太极拳全书》作“拼、摅、挤、按”。曾注:拼,坊间本作掤。掤,悲陵切, 向作箭筒或以手覆矢解,显系“拼”之别字。摅,坊间本作 扌履,字书无之,显系“摅”之别字。摅,鲁故切,引也, 敛也,与动作之原意正合;或误作“摅”(丑居切)。连同分布在各拳式中的采、 挒 ( 曾注:“ 挒” 即捩,拗也。 即用力学上所谓隅力将手关节或颈腰等拗折之意) 肘、靠等“四隅”合称“太极八法”。《太极拳释名》说:“掤 扌履 挤 按”,即坎离震兑,四正方也。 采挒 肘靠,即乾坤艮巽,四斜角也。四斜角,即四隅,也即四奇。奇,犄角,即斜 角。八法以“四正”为常法,以“四隅”为奇法即“变法”。八法以掤为首,以“四正”为主,以“四隅”为辅。由于太极拳 的“四正”法,是技击上的基础招法,所以无论拳架和推手都把它当作基础的功夫来训练,因而它成了太极拳的总手。 由于它在拳架、推手方面的重要地位,杨式太极拳套路把“揽雀尾”拳式列为起式,并重复八次之多。揽雀尾意气运动 比较全面,是养生练法基础入门到行气通经及高级功夫锻炼的主要拳式。

5. 单鞭

“单鞭”是回身应招的拳式。单者,用单手的意思;鞭者,如挥鞭击人也。单式练习时也可改为双手同时向左右分 击,则名双鞭式。

单鞭是传统拳术的通用名式,在技法上属拴法,或称拴手,因其手法近似拴门或拴马桩而得名。栓与推、扑等手法 有所不同。传统拳术往往将双手左右分拴称为“双鞭”,以一手分拴作为“单鞭”。“单鞭”是以前一手的拴法形象为 主而拟名。

后面的“斜单鞭”,则是指其方位指向斜角,而不能诠释为“身体倾斜”。

“单鞭”势之平面抹圈,因两手随腰摆 动所划圈之轨迹状如八卦中之双鱼,杨式太极传人如陈微明都作如此演练, 故名“八卦鱼”。此乃单鞭之前奏,主要起拔根动基,引进落空,化解敌之攻势的作用。养生太极拳按此练法。

单鞭之钩手,一作“勾手”,又名“吊手”。钩手之钩型为“鹰嘴钩”,即五指自然撮拢,屈腕钩尖内扣,手背自 然绷紧,钩手顺序为大、食、中指三指撮拢,令无名指及小指紧密附着即可。太极拳仅单鞭一势是钩的,旧称“捏指”, 是归为指法的,其技击意为防守时以钩尖钩开人手;进攻时以钩背击人,也可用钩尖啄人要害。

此势是太极拳最为开展之功架,宜多多练习为佳。 《各势白话歌》一文有“双手推出拉单鞭”,“回身拉成单鞭 势”,“扭颈回头拉单鞭”,“回头再拉斜单鞭”,“回身又把单鞭拉”,“更拉单鞭真巧妙”,“转身复又拉单鞭”, “再拉单鞭重下势”等八句。所有关于单鞭的动作都用一个“拉”字,说明“单鞭”是“拉”出来的。意思是前(左)手 拂面挥出,后(右)手钩手向右后钩挂,必须形成对拉之势,足具张力,才能使左手拴法发劲有力。杨家太极拳八十五势 套路中,单鞭重复了十次之多,由此可见单鞭在杨家太极拳中的显著地位。这是由于它的亲和性,作为套路中的衔接结 构将前后不同的式子自然地衔接起来,成为整体。其次由于它采用“侧弓步”的基本功架,定势身型中正安舒,步型稳 固,支撑八面,充分体现了太极拳“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的发劲特 点,加上单鞭在技击上,特别在乱环中的简单而实用的价值,从而使它在套路中占了较大的比重,因多练此式即是加强了 基本功架和功力的训练,所以套路中的“重复”就显得十分自然和必要。

6. 提手上势

“提”为劲名,“手”是“法”的意思,“提手”即“提法”也,是太极拳“掤捋挤按,采挒肘靠,抹钩拂拔,开合 提担……”等招法之中的重要“招法”之一。用法为两手合抱地向上提起,如提物,故名。

“提手上势”的定式外形姿势与“手挥琵琶”近似,唯左右不同,定式都是两手侧掌,一伸一屈,一长一短。此式是 古代拳术中最为常用的静以待动的格斗架式,称为“长短手”。在防守上含有“静观待变,以静伺机”和“以长卫短,短以救长”,“以进为退,以退为进”的意义。前手主守,为掩护,后手主攻,可突击。

但是就技击劲别而言,两式差异甚大。“提手”为两手互相提合-挤出,是提搓合劲。而“琵琶式”右手合收粘贴-采 捺,左手合收粘贴-分错采挒,是分错劲,也有称采挒劲。所以,不可以左右式论之。

7. 斜身靠

“靠”是太极八法“掤捋挤按,采挒肘靠”中“四隅手”之一,采 挒 肘 靠,即乾坤艮巽,方位四斜角也。 四斜角,即四隅,也即四奇。八法以“四正”为常法,以“四隅”为奇法即“变法”。斜身靠是斜角近身进攻招法,技 法上是肘挤-肩靠-髋打的招法,是四隅推手的主要技法。杨澄甫定型拳谱无斜身靠式名,顾留馨《太极拳术》有此式。 养生太极拳套路按顾留馨斜身靠拳式,并非48式太极拳的斜身靠,不能混淆。在养生太极拳套路中列入斜身靠拳式名的 理由:一是为突出“靠”法在太极拳中的重要性;二是传统套路虽无斜身靠这一式名,提手上势--白鹤亮翅之 间,实际上是有“靠”这一招的。三是拳势呼吸和内气运行 的需要。斜身靠与白鹤亮翅一气呵成,即斜靠沉气接白鹤亮翅分劲提气,气行一周,气血畅通,通体无阻。养生太极拳 不可按88式太极拳那样打法。88式太极拳在虚步合提(提手)后,接白鹤亮翅的扣脚合手--虚步分展,动作节奏违反气 血循行规律。(动作名是我加的。88式太极拳有关书籍中“白鹤亮翅”没有分两动写,而实际上是由这样两动完成的。)

8. 白鹤亮翅

许禹生《太极拳势图解》有展翅、亮翅之分。分展两臂,斜开作鸟翼形,两手两足,皆一上一下,一伸一屈,如鹤之 展翅而名白鹤亮翅。

《太极拳体用全诀》“白鹤亮翅挤靠分,悬顶坐身寸腿踢”,其中挤、靠是养生太极拳套路中上一式“斜身靠”的劲 法。此式架势的基本要求是悬顶坐身,主要技法是分劲。斜身靠是肘挤--肩靠--白鹤亮翅右臂上提架格,左掌下按捋采, 定势为两臂分展,一腿坐实,一腿松弛虚点,成分展势。劲贯两膊,气注四梢,心手双畅,舒展安适,精神团聚,周身 气血川流,通体无滞,犹如白鹤亮翅,信步夕阳。

9. 搂膝拗步

“搂膝”是以一手在膝前搂过的意思,是防御中下路的招法。“拗步”是步法名,凡左足在前出右手,或右足在前 出 左手攻防者,谓之“拗步”,反之,手足同侧在前者为顺式,其步法称之谓“顺步”。顺步和拗步均为太极拳的基 本步法,拗步更有支撑八面的作用。搂膝拗步是跌打兼施的拳势,是以左手搂去来敌之手或足,和以右手击敌胸部合成 力偶的摔法,攻防兼顾。套路中有左右搂膝拗步几个连做,左防右击,右防左击,势势连环,步步进击。

搂膝拗步虚胸实腹,下盘稳固,支撑八面,虚实变换,气行三阴三阳经,定势突出下沉的气势,气沉丹田,是练意、 气、劲典型拳式。套路中左右式三个连做,意气循经运行,丹田真气鼓荡。

10. 手挥琵琶

“手挥琵琶”是以形象取名,两手相抱如抱琵琶。手挥琵琶动势是收合粘贴--分错采挒,定势是“内家八桩”的 “龙桩”,蓄势待变,守中有攻的架势。意气上收合沉降,气沉丹田。

11. 进步搬拦捶

“搬拦捶”招势是太极五捶之首,即用手搬开敌手而拦阻之,再用拳迎击,故称搬拦捶。此势由裹搬手、外拦手、前击捶三招连环组成。[近人将“搬拦捶”理解为右拳“翻转撇出”为搬,左掌“划弧拦出”为拦]。左手肘臂向内搬为裹搬手。(杨澄甫《太极拳使用法》左足微往后左侧移动,腰随往左 拗转,右足随往前右侧提出踏实,腰亦随往右转,两手同时稍往左向右往里圆转屈回,右手变拳,向敌人腕上粘贴绕手 心朝上,将敌腕叠住。或往右胁旁稍采。左手随腰转动时由后左侧回转,向上经过左耳旁,向前往里,用肘腕中间,将 敌肘部里曲。用粘合之劲往外搬住。手心反向下,指头向上,亦可左足随往前进一步,屈膝坐实,右拳随即向敌击去, 右足变虚,眼前看,腰随进攻,则敌人自应手而颠踬矣。如敌臂乘我搬时欲往上滑转,我速往上翻手腕拦之可也。)腰 左转左手臂向内搬(裹搬手),随后上右步右拳往左向右往里圆转将敌腕叠住粘化,左手向前往里用肘腕中间将敌肘部 里曲,用粘合之劲往外搬(外拦手)。搬拦得法乘机右拳向前直击(前击捶)。步法上逼进插套跌打,体现了太极拳沾 连粘随的近身打法特点。

12. 如封似闭

封闭者即格拦敌手之意。与岳氏连拳之双推手、形意拳之虎形相同。有十字搭手、双分手、前推手三动组成。有人 说两手成十字交叉,像封条而名“如封”,用“闭劲”向前按称为“似闭”。其实“如封似闭”是解脱-封闭-进攻的连 环招法。我左手格拦以解脱被握之右拳,两手心将敌肘腕封闭,再以长劲按出进攻。封闭之要在于管住肘腕(左管其腕, 右管其肘),方能得机得势。封闭者不是像有人所说的“如贴 封条”和“劲力集结于大鱼际,合力闭出……”的意思。

13. 十字手

“十字手”是按定势形象而命名:两手交叉相搭状如十字。十字手常用于拳式之间的衔接,凡两式相连转接不便者, 可加十字手来衔接。十字手先开后合。开为吸,合为呼;吸而收,呼而沉降,降归丹田,可补益内气。在收势前先做十字手,开合沉降,引气归元。

14. 收势

“收势”又叫“合太极”,是收合回归,太极拳练完后还原的意思。太极拳从无极式开始,心意一动分阴阳,而有动静,无极生太极也。动之则分,静之则合,太极拳练完复归于静,归根复命,以心意引导精气复归于下丹田,太极而复归无极也。

15. 抱虎归山

杨澄甫定型的杨式太极拳将转身搂-按-抱手拖捋-弓步前按合称为抱虎归山。

当敌自我身后右侧击来,我转身右搂-左按(拗步掌)应敌。如敌又用左手自上打来,我则继以抱手拖捋转接,以捋-挤-按推山之势三招连发。也称抱虎推山(李亦畲拳谱)。

抱虎归山或抱虎推山的抱字,是以左手粘住敌手,右手用腕向敌肘上臂部贴住,两手往怀内左侧合收抱回,与揽雀尾的掤手不同。接做捋-挤-按跟揽雀尾相同。

栗子宜《传统杨式大架115式太极拳》分列二式而名豹虎归山、斜揽雀尾。养生太极拳也分列二式,名从抱虎归山、斜揽雀尾,练法稍异。养生太极拳的“抱虎归山”的意气运动与搂膝拗步相似,斜揽雀尾同揽雀尾之捋、挤、按,其间的“转接”动作即传统“抱虎归山”的“抱手”,意气练法的意在合收。

16. 肘底看捶

肘底看捶是太极拳五捶之一。立肘时,肘之下曰“肘底”。“看”是看守的意思,看守对方动静、蓄势待发。如说"看手"、"看腿"、"看剑",就是准备以手、腿或剑击人。“肘底看捶”定势为左手上托,右拳在左肘下成看守势,是伺机乘隙,蓄势待发的架势。注重练外三合(肩与胯合、肘与膝合、手与足合)。

17. 左右倒撵猴

倒撵猴者,因猴遇人即扑,先以手引之,乘其前扑, 即退步抽手,一方撤手,一方以手按其头顶之意。 一名倒赶后,即向后倒退,引敌赶来,随以手乘势袭击之意。 又名倒卷红,取扑面掌,出手见红之意。今改名为倒卷肱。肱者,臂肱骨也。手臂向后连续回环倒卷,此名有点形象。

倒撵猴是连续退步、边打边退的经典拳势,有左、右式,一般连做3个或5个、7个成单数,从左倒撵猴开始,至左倒撵猴止,以便转接斜飞式。

倒撵猴的养生练法有采气、补气之功,松腹、松腰、松跨,练中气下沉功夫。此式较易体验内气沿任脉运行和气沉丹田的感觉。

18. 斜飞式

此式取鸟之斜展两翼而飞的形象为名。斜飞式之"斜"是指定势方位,并非上体倾斜。

斜飞式第一动“收脚合手”是收合蓄劲,第二动“弓步挒手”为分展开劲。动势,手为左采右挒,足为左蹬右弓,功在“周身一家”。初学时要用意关注上下左右,自然有顾此失彼之虞。入门进阶次序是:练拳架动作要同时练意、息、身相合,要练放松。先要“两股前节有力,两肩松开,气向下沉。”方能“气收敛入骨”,“提起精神”,“神气鼓荡”。神气鼓荡,周身无缺陷,方能周身一家。 练斜飞式体会虚实开合,不但手足开合,意气亦与之开合,能内外一气,浑然一体。

斜飞式有左右式,初练左式容易断劲,不如右式劲顺,套路只有右式。此式为腾手招法。如右手与敌左手相搭,即以左腕上挑敌腕,以右手进击,反之亦然。

19. 海底针

“海底”是人体的穴位气海之底。《针灸大成》:“男子生气之海,气海位处冲壬,穴居少腹,前邻脐,后近肾,其用专主吐纳,为呼吸之根也。”而会阴位于少腹的最下端,即气海之底。陈鑫《陈氏太极拳图说》中的“人体缠丝正背面图”说:“气海之底为会阴。即任脉起处”,“督脉通前蛋弦为海底”。中医气功学说认为,此处是任脉的起点,督脉的终点,称会阴穴。所以海底与会阴是同一位置的不同叫法。

海底针是点刺手法,以折腰下沉的架势指向敌方的裆部。从招法说,海底是借指,实际攻击的是敌之要害部位--男子的肾囊。

养生练法转腰提掌时意气上提,虚步插掌时意气下沉,意气运行一周。

20. 扇通臂

扇通臂拳式,许禹生(从杨健侯学太极拳)《太极拳图解》叫扇通背。拟脊椎骨为扇轴,两臂为扇幅,如扇之分张状。通背者以发劲力而言;通背劲者,脊背之力通于两臂。右手滚翻粘托,左手前推、上托,劲从脚到腿到腰到背,由背带两臂展开,形成“一个劲”向敌撑去。称“通背劲”者是也。

此式是杨式太极拳典型的发劲拳式,两臂展开而劲完整一气,这是周身一家的功夫。练法次序:先要两股前节有力,两肩松开,气向下沉,劲起于脚根。而后练神气收敛人骨,神不外散,提起精神,能神气鼓荡, 练上下相合、内外相合,而能周身一家。可见练“扇通臂”可以体验功力进阶。

21. 翻身撇身捶

撇身捶是太极五捶之一,是对身后袭击的闪化进击的招式。许禹生有“别身捶”式。“别”字的繁体字为"蹩"下换弓的bie字;“别身”是指身姿(不是撇拳),右后转身成屈肘别身姿势,如像转身收拳姿态。现大多理解为因"右撇拳"名撇身捶。

“翻身撇身捶”从技击上说比较复杂,有闪战、叠化、进身套跌、伸掌出拳等连环招法,体现了太极拳后发制人、先防后攻的战术思想,接连下一式“进步搬拦捶”组成一串连环攻防兼备的短打拳法。

从行气通经上说,撇身捶主练提气蓄劲、中气沉降功夫,气行任督。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