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方启:天生我材没啥用
天生我材没啥用
安徽怀宁 范方启
大圣人曰:“舜其大孝也与?德为圣人,尊为天子,富有四海之内。宗庙飨之,子孙保之。故大德必得其位,必得其禄,必得其名,必得其寿。故天之生物,必因其材而笃焉。故栽者培之,倾者覆之。《诗》曰:‘嘉乐君子,宪宪令德。宜民宜人,受禄于天。保佑命之,自天申之。’故大德者必受命。”诗仙李白据此提炼出了千古名句“天生我材必有用”,体现的是足够的自信。在我看来,在这个很难做到人尽其才的当下,某些才能并不一定能发挥多大的作用。我这么说,并不是故意跟古人唱反调。
早些年,在“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这样的古训的驱动下,我花了不少时间读书,希望书真的能医治自己的愚鲁,也读了不少的书,古今中外的文学名著自然不在话下,对于哲学、文史一样不放过,结果,我发现,越读,我的境况越糟糕,那些一向不读书的人,获得的薪酬比我多,职位比我高。要改变被动的局面,其实只需要像某些人一样投机钻营向上司讨好献媚也就可以了,然而,一句“智者顺时而谋,愚者逆理而动”,却让我放不下尊严,去做那些蝇营狗苟的勾当。
不媚上,不善钻营,注定了我的人生不会有多大的起色,我于是把自己业余时间都用在了字斟句酌的写作上来了,重拾儿时就有的作家梦,希望以此给黯淡无光的人生添光加彩。呕心沥血地写作,至今已有20多年的时间了,变成铅字的文章,也已达到数千篇了,比数量,我绝不会比文坛上的大家们少,文字甚至漂洋过海,那又怎样?我依旧还是那个不名一文的我。而今,我算明白了,看似风平浪静的文坛,其实也是明争暗斗的名利场。文章写得不怎么样,只要能与某些大家搞好关系,也一样能频频上大刊,也一样能捧得大奖归,走“上层路线”,在看似高大上的文坛一样有效,甚至是要风得风,要雨得雨。
靠写作养家糊口,也许有人能走得通,但可以肯定是,那绝对是少数的少数。尽管提高稿酬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但除掉少数依赖财政拨款的大刊做了一些微调外,其余的还是按照二十年前的标准发放,说白了,跟打发叫花子没啥两样。用二十年前的标准养活二十年后的你,问题来了,你能熬得过二十年吗?虽然也出了几本书,可是,获得的收入就有点羞于启齿了,一本几千,每一本书的诞生,耗费的时间究竟是多少,我自己都不能准确地说出来了。要知道,在今天,更多的书,是出书者自个儿掏腰包出出来的,这书出得还有意思吗?你说,这样的才能还有用吗?
“天生我材必有用”,听着多鼓舞人心的话,只是这话对于我再也没有多大的蛊惑作用了。也许我算不上有才,但就我个人而言,我也就这么点能耐,不是说有能耐就能派上用场吗?我的用场在哪?
没啥用,真的没啥用!要想实现发家致富,还不如去学一门技术。没技术,有力气,也能挣来想要的财富。
责编:丁松 排版:何苗
作者简介:范方启,安徽怀宁人,教师,安徽作协会员。迄今为止,已在《散文百家》《躬耕》《散文诗》《小说月刊》《金山》《作家天地》《美文》《四川文学》和《人民日报》《北京日报》《新民晚报》《今晚报》《扬子晚报》《宁夏日报》《大众日报》等一千多家报刊发表散文、小说两千多篇,文章被收入各类年度选本数十次,常规出书三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