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皇者华.姓氏和邦国》:姓的形成和姓的历史作用的演变的探讨

皇皇者华华夏文明流源史谈第三部  姓氏和邦国

第三章  姓的形成和姓的历史作用的演变的探讨

文|黄饮冰

姓的称号和姓徽的由来与祖先的图腾崇拜有一定的关系。在原始蒙眛时代,各原始人群都有各自的图腾崇拜物,比如说太阳、熊、蛇、尼等都曾经是我们祖先的图腾,这种图腾崇拜物成了本族人群的标志,后来便成了这个人群全体成员的代号,即“姓”。

姓形成于先祖由无伦人进化到有伦人时期,跟人类的繁衍有关。在先祖们没有人伦观念时期,人类的性行为在群内进行,人类的繁衍依靠的是群内繁殖。这种群内繁殖,最终会导致人的质量和人口数量下降,经过漫长的历史过程,先祖们终于认识到“同姓不蕃”的道理,即血缘关系越近,越不利于人口的繁殖,这种认识进一步促进了人伦观念的产生。在人伦观念产生后,人类建立了母系姓族制度,母系近亲关系之间的性行为被排除并被社会加以禁止。由于母系亲属关系的建立,原始人群根据母系血缘,重新分化形成为姓族人群。为了区别男女之间的性行为,各个姓族人群分别为自己的族群命名,并建立独特的族徽,这些姓族名号和姓族族徽当然跟各自的图腾有关。

人类的分化,实际上从原始群时期,就开始了。同一个原始群,在人口数量增加到一定的程度,就有可能产生多个首领对立的局面,原始人群会分化成多个新的原始人群,他们会重新划分领地或迁徙出去形成新的领地,原始人群会逐渐向外扩散开来,形成华夏大地上的多个原始人群。

那么,在形成姓族人群的时候,会有2种状况:一种是一个原始人群统一直接形成一个姓族,一种是同一个原始人群以母系血缘为根据分化成多个姓族。在姓族形成以后,经过若干代后,同一个姓族,也可能会进一步分化成多个新的姓族。

可以推论,一般情况下,如果原始人群本身人口很少,在这个原始人群周围还存在其他的原始人群,这个原始人群就可能不会分化,她可能会直接形成一个姓族,内部的性关系被彻底禁止,她直接可以与外部人群建立性关系以确保人口的优质繁育。她周围的其他原始人群,也可能以同样的方式过渡到姓族社会。这样形成的诸多姓族,姓徽可能没有共同点存在。

在周围没有其他原始人群存在时,原始人群可能会分化成诸多姓族。这样形成的诸多姓族,在姓徽上一定有共同性,这跟她们的原始信仰有关。比方说在原始人群时期,她们信仰蛇,在分化成诸多姓族时,蛇会成为她们族徽上的共同点——她们族徽上,都会有蛇形。红山文化区域中有代表性的玉器,头部各不相同,尾部却都统一于蛇形,原因就在这里。她们不同的族群,都是由信仰蛇的原始人群分化而来。

姓的原始作用,就是为了规范人类的性行为以解决人类的繁殖问题。促使人类规范性行为的动力,跟群内繁殖带来的人口问题有关,人类群内繁殖带来的人口问题,促使人类去思考去认识去寻找原因,导致人的意识苏醒,以女性为核心的人伦关系建立,女性成为了人的组织的核心,以女性为系的亲人之间的性行为被社会所禁止,人类进入到母系姓族社会。

为了严格禁止同姓族男女之间的性行为,人不仅有姓称号,还有姓徽,而且姓徽要刻在男女身体之上,这可能就是纹身的历史原因。对于同姓男女之间的性行为,处罚是十分残酷的。

在人类进入婚姻时代后,同姓禁止结婚也是一条铁的社会规范。

由于在原始人群时期,人类的繁衍靠的是群内繁殖,所以各原始人群之间,是一种互相封闭和敌视的关系,由于人类的生活资料来源于自然,各原始人群之间不可避免地有战争发生。

进入到姓族社会后,人类自身的繁衍依靠的是群外繁殖,人群之间的两性关系是和谐的和紧密联系的,姓族人群之间是一种互相联系的关系,可以形成关系紧密的姓族群。

人类最大的征伐和杀戮是在氏族时代,以男性为主体的氏族,面临的第一个问题,就是人类自身的繁衍问题。男性为主体,打破了母系时期人口的分群状态,因为孩子是女性生产的,当然归女性所在的姓族,而在男性为主体时,男性本身不能生产人口,人口的生产还是要依靠女性,这就需要女性迁移到男性族群,男性要挑战和废除的就是母系传统。打破女性传统的是婚姻制度。男人们要建立婚姻制度,依靠的是男性的暴力,一是强迫自己的姐妹嫁给对方的男性以换取对方的女性,即所谓换亲。二是依靠武力抢夺外族的女性,即所谓抢亲。我一直认为,中国历史上的氏,包涵氏族和氏国(氏族国家)的双重含义。氏国是由氏族演化而来。而氏族是在姓族内部完成了男女权力转换之后,在确立了男性的主体地位之后,形成的父系组织。

在氏族社会,人们不仅有姓,还有氏。“氏同姓不同者,婚姻可通,姓同氏不同者,婚姻不可通”,可见,在氏族社会,姓依然起到“以别婚姻”的作用,所以,在氏族社会,姓族不是基本的社会组织,但姓代表的是血缘认同,是处于氏族组织之上的更大的社会认同单元,即所有的同姓都是一个种族。

氏族作为社会组织存在,是男权的代表,却不能起到规范婚姻的作用。氏族组织的缺陷,和姓族组织一样,人类的繁殖必须依靠别姓人来帮助完成,不同的是,姓族依靠其她姓族的男性来帮助,氏族依靠其他族的女性来完成。氏族在完成自身的繁衍上比姓族更难。由于男性的崛起,男性的暴力本性无节制地发挥,为争夺女人和生活领地及生活资料的战争,随时在发生,所以氏族社会的形成历史,充满血腥。为了抵御战争,同姓氏族之间因相同的血缘会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为消除战争和解决繁殖问题,异姓氏族之间也会形成婚姻联盟,组成氏族联邦(所谓父母之邦),加速了氏族组织向氏族国家的演变。在氏族社会,氏有强弱之分,但没有贵贱之分,即没有社会地位的分化。

在种姓氏族国家时期(即古国林立,大约在黄帝时代以前),“氏所以别贵贱,贵者有氏,贱者有名无氏,姓所以别婚姻,故有同姓、异姓、庶姓之别。”,即氏是用来区分贵贱的,贵族有氏,贱者有名无氏。有贵贱之分,就是有阶级分化。在氏族国家,姓依然起到“以别婚姻”的作用,但姓有同姓、异姓和庶姓的区别,它反映的是在氏族国家内部,不同的氏族有不同的社会地位,这种社会地位,是以国王的血缘(姓)为参照来划分的,跟国王同姓的氏族,是国家的一级贵族;异姓氏族,是国家的二级贵族;庶姓则是国家的贱民,他们有姓无氏,是国家的奴隶。可见,氏族国家实行的是氏族制度,氏族制度的实质,就是种姓制度。氏族国家是种姓奴隶制的国家。与西方奴隶制国家不同的是,中国的远古氏族国家,没有平民存在。因为在氏族国家和封建氏族国家,有氏有姓的人,即是贵族,担负着氏族国家的各项职能的管理任务。其他的就是贱民,为奴隶,没有自由民存在。这是由土地的贵族国家所有制决定的。在种姓氏族国家时期,所有的氏族国家,都是自立,即自然建立,姓氏也是继承而来——即有种而来,继承而来的姓就是种姓。

在封建氏族国家联邦时期(即封国联邦,大约在黄帝时代开始到夏商周时期),姓氏成为了最高统治者“封建”的工具:“天子建德,因生以赐姓,胙之土而命之氏”,就是说在氏族封建国家联邦,联邦国家的最高帝王封有德的人为诸侯,根据他的出生血统赐给姓,分封给他土地并根据封地命名氏,建立封国。这些有德的人,要么是功臣,要么是亲族,帝王用封姓赐氏的手段,对他们进行奖赏,尽管姓氏的基本作用和氏族国家时期没有变化,但由于封建制度已经建立起来,姓氏的高低贵贱必须由分封来重新确定。

在封建氏族国家联邦,国家基本单位是氏族国家,但此时的氏族国家,老的氏族国家必须获得最高统治者的承认并加封才能存在,新的氏族国家必须由最高统治者分封才能建立,即所有的诸侯国都是封国。

封建可以建立封国,也可以封官:“王公子弟之质能言能听彻其官者,而物赐之姓以监其官,是为百姓”,所以封姓同时封氏的人,是封国的君王;封姓、不封氏的人,是事务官,“百姓”即“百官”。

封赏而来的姓,是封姓,封姓的根据也是血统。

秦汉以后,姓氏合一,都用来“别婚姻”,姓氏都为姓,无贵贱之分,区分人的贵贱的,是人的出身、职业、家庭和个人财富。

纯正的远古时代留下来的姓很少。

相传黄帝轩辕氏有25个儿子,其中14人功德卓著,黄帝给了他们12个姓,这12个姓,就是封姓。

有人根据《春秋》整理出来的“古姓”有妫、姒、子、姬、、风、赢、己、任、吉、芊、曹、祁、妘、姜、董、偃、归、曼、芈、隗、漆、允等22个姓。这些姓中近半数带女字旁,佐证了姓的产生在母系社会。章太炎先生及其他学者又从《说文》、《山海经》、甲骨文、金文等较古的文献中整理出59个古姓,这样加上原有的也不过80几个,尽管这些可能是远古实际存在的姓中的一部分,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历史上“百姓”的提法,应该是实指。

华夏源头上的姓族,可能在100个左右。

黄饮冰2012年7月19日首发于本人网易博客chutianguke的博客。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