甪直古镇--能不忆江南(六)
甪直古镇,位于苏州市东部,隶属于苏州市吴中区,西距苏州城区18公里,江南六大古镇之一。甪直古镇与苏州古城同龄,其萌动于春秋,绵延于两汉,繁华于魏晋,勃发于明清,迄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梁天监年间甪直时称“甫里”,宋、元时初具雏形;明代成为“郡东乡镇之首”,商贾云集,居民近万户;清代改称甪直,时有“昆山一个城,不及甪直半个镇”之说,足见其富庶之程度。水是甪直的灵魂,古镇内水系纵横,素有“五湖之汀”(澄湖、万千湖、金鸡湖、独墅湖、阳澄湖)、“六泽之冲”(吴凇江、清水江、南塘江、界浦江、东塘江、大直江)之称,地理位置得天独厚。我国著名社会学、人类学家费孝通先生高度评价和赞誉甪直古镇,称其为“神州水乡第一镇”;水多,桥自然也多。在古镇长达5.6公里的河道上,历史上曾横架着形式多异的江南小桥72座半(一座为界桥,所以只算一半),人称“绿浪东西南北水,红栏七十二半桥”,现在还保存有41座。这些桥大小有别、形式多样、风格各异,使甪直成为名副其实的“水乡桥都”。著名的桥梁专家茅以升教授赞誉其为“中国古代桥梁博物馆”。所以,到甪直古镇,第一样要重点看的东西就是古桥。
当时赶到古镇时已经是下午四点多,景区内的收费景点已经接近打烊(甪直古镇不设大门票),所以人文古迹部分就没得看了,可以说略有遗憾。当然,好处就是可以集中精力于水乡风貌了。事实上,甪直古镇并没多大,个人感觉“水乡第一镇”的盛名有点言过其实,可能也是因为我没有看到全貌的缘故吧。
先上一张景区导游图。
从新建的停车场走入景区,一路可以看到水道纵横,只可惜建筑都是新的
景区入口处的雕塑--甪端。这个广场就叫甪端广场。
甪端,是一种中国神话传说中的神兽,其形怪异,犀角、狮身、龙背、熊爪、鱼鳞、牛尾,外形与麒麟相似,头上一角,据说能够日行一万八千里,通四方语言,而且只陪伴明君,专为英明帝王传书护驾。百姓则以其寄盼国泰民安、生活富裕、人世昌隆、人寿年丰。
据《甫里志》载:甪直原名为“甫里”,因镇西有“甫里塘”而得名。后因镇东有直港,通向六处,水流形有酷如“甪”字,故改名为“甪直”。又传古代独角神兽“甪端”巡察神州大地途经甪直,见这里是一块风水宝地,因此就长期居住于此。故而甪直有史以来,没有战荒,没有旱涝灾害,百姓安居乐业、丰衣足食。关于因甪端得名的传说,我觉得倒不必过于较真,说穿了,也就是老百姓图个吉祥安宁的好意头罢了。
进入古镇,立刻就切换到小桥、流水、人家模式。甪直古镇的水道相对来说比较窄,显得更加秀气一点。
由西至东,古镇第一座桥--永宁桥。
香花桥,花岗岩单孔石拱桥,始建于清乾隆前,中间桥栏望柱顶有石狮子四座。
桥面的雕刻,蕴含太极图
从香花桥上看河埠河道
桥对面的小巷子就通往保圣寺。
保圣寺在甪直古镇里可算是最重要的古迹和人文景观了。保圣寺原名保圣教寺,始建于梁武帝天监二年(公元503年),唐会昌五年(公元845年)因唐武宗灭佛而被毁,北宋大中祥符六年(1013年)重建。鼎盛时据说有殿堂五千,僧众千人,与杭州的灵隐寺齐名。元末重新衰落,明成化二十三年(公元1487年)重新兴盛。保圣寺最出名的,莫过于寺中尚存的唐代“塑圣”杨惠之所塑九尊古泥塑罗汉像(原有十八罗汉塑像)。元朝著名书法家赵孟頫为保圣寺大殿题了一副抱柱联云:“梵宫敕建梁朝,推甫里禅林第一;罗汉塑源惠之,为江南佛像无双”。而梁思成在论及甪直保圣寺罗汉塑像时写道:“此种名手真迹,千二百年尚得保存,研究美术史者得不惊喜哉!此像于崇祯间曾经修补,然其原作之美,尚得保存典型,实我国美术造物中最可贵者也”。足见其珍贵程度。
石平梁桥--金鼎桥。
转眼来到十字形水道的交叉点,东边是一座石平梁的亭桥--君临桥。下面的水道通向甪直历史文化馆和甪直水乡妇女服饰博物馆。这部分属于收费景点江南文化园。
君临桥的旁边,交叉点北侧有一座单孔石拱桥--进利桥。这也可以算双桥了吧...
江南的桥,好像总是少女怀春的最佳场所...
“万盛米行的河埠头,横七竖八停泊着乡村里出来的敞口船。里面装载的是新米,把船身压得很低,齐着船舷的菜叶和垃圾被白腻的泡沫包围着,一漾一漾的,填没了这只船和那只船之间的空隙...”,还记得小学课本里叶圣陶先生在其著名小说《多收了三五斗》中的描述吗?就是这间万盛米行了,是一间由甪直沈、范两家富商于民国初年共同创建并合伙经营的老字号店铺,而今也随着叶老的小说名扬海内外。
原来这座桥叫“南昌桥”,俗称“牌楼桥”,建于清乾隆之前,花岗岩石砌平梁桥。
与南昌桥成直角形紧贴的,是一座稍小的花岗岩石平梁桥--永福桥,两座桥是如此接近,真正做到了“三步两桥”。
从河对面欣赏永福桥与南昌桥的双桥合璧。
再往下,还有一座花岗岩石平梁桥--福民桥。
桥栏改作青砖,感觉怪怪的...
夕阳西下...
寿康桥,单孔石平梁式桥,始建于康熙三十七年(公元1698年)。
往回走
重新回到河道交叉口
从君临桥向东面望,里边的桥属于江南文化园景区。
进利桥,又名施家桥,始建于清代乾隆前,为单孔花岗岩石拱桥,跨卧中市河上,连接中市街和南市下塘街。
开始沿河道向北边走
这一带有檐棚。
三元桥,俗名三官桥,花岗岩梁式平桥,建于清朝乾隆之前。三元桥桥联是:“东溯眠牛净绿水,西临斗鸭挹清风”。下联是指该桥的西头通向位于保圣寺内的“斗鸭池”和“清风亭”,据说是隐居在此的陆龟蒙养鸭斗鸭之处。而“眠牛”也是一个典故,喻指该桥东边地块风水好或者是风水好的葬地。
同样紧贴着三元桥,有一座花岗岩梁式平桥--万安桥。万安桥,俗名矮凳桥,建清朝乾隆之前,与三元桥也构成了“三步两桥”的独特风景。据称甪直古镇双桥景观达七个之多,有些则不在主景区之内了。
万安桥往东面的水道同样通往江南文化园景区,远处的桥是新建的甫里廊桥。
河埠里也有拴船石孔和排水口。
三元桥与万安桥的双桥景观
前面出现的花岗岩石平梁桥叫众安桥,俗名麻皮桥,始建年代不详,现桥是清顺治年间重修过的。
众安桥向北不远,河边有王韬纪念馆。王韬(公元1828年-1897年),甪直人,近代著名思想家,清末改良主义政论家。出生于书香门第,18岁以第一名考中秀才。道光二十九年(公元1849年)接受英国传教士麦都思邀请,到英国教会在上海的墨海图书馆工作,从事编译西学书籍达13年,从而广泛接触了西方的社会科学知识,为他的改良主义思想打下了基础。
王韬纪念馆斜对面,有一个小码头。
到了中市河最北端,又有一座花岗岩石平梁桥--环玉桥。环玉桥,俗称剥狗桥、北沟桥,跨于中市河北端,东西走向,始建于明代崇祯初年(公元1628年),清康熙三十年(1691年)秋圮后重建。现桥为上世纪90年代重建,加高了桥基,并增设由6级石踏步引桥。此桥也是东西市河分界点。
专心致志的画者
环玉桥的西侧,有一座美丽的石拱桥--和丰桥。和丰桥,又名中美桥,始建于宋初(公元1127之前),系镇上历史最悠久的古桥,,为一单孔10米跨径的石拱桥,武康石为墩,主拱券用青石以纵联分节并列砌置法砌就,犹如一道长虹横跨河道之上,与东侧的环玉桥也构成了双桥景观。据苏州志载,此桥也是江南现存最古老的石拱桥。
和丰桥南侧南约30米有另一收费景点--萧宅。萧宅,建于清光绪十五年(公元1889年),是保存较好的清代民宅。此宅原系清代武举人杨姓所建,后售于里中望族萧冰黎,故称萧宅。萧冰黎在“五高”任教,其子萧乃震留学德国,其孙女萧芳芳是香港电影演员。现萧宅内设为萧芳芳演艺馆。萧芳芳相信大家应该比较熟悉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