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中国人眼中的五一节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友情提示
我们 “BT历史零售” 公众号正式更名
“大锤说史”
感谢各位读者老爷的一路支持!虽然
名字不“BT”了,但是内容依旧“BT”!
今天已经是五一假期了,在节日来临之际,大锤在这里先祝咱们大锤说史的读者听友们,节日快乐。既然身处五一节,大锤就照例要跟列位读者听友,聊一聊五一节的历史。去年的五一节期间,大锤曾经推出过一期节目《“五一节”与中国的故事》。
本期大锤说史,我们继续展开五一节的相关话题,我们这回要说的,是近代中国人最初接触五一节时的故事。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严格来说,“五一节”自1890年开始正式作为国际劳动节在欧美各国推广开来之后,它作为一个舶来品,来到中国实际有两个途径。
一个途径,就是当时国内知识分子把五一节作为当时欧美先进、时髦的一个事物,通过当时的新闻出版物介绍给国内大众。大致在1902年到1906年之间,《大陆》《民报》等刊物相继刊登了对国外工人纪念五一节及五一节的由来等信息,介绍给国人,当时主要是作为一种科普。
但是五一节通过知识阶层的这个科普渠道,从后世学者的研究来分析,它无论是从规模还是从影响力来看,都是非常弱的。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这种弱,到了什么程度呢?这里大锤举一个例子,在这些科普文章发表十多年之后,也就是1918年,还有媒体发表过一篇关于五一节的评论,里面批评说,五一节作为国际劳工的节日,问世已经20多年了,这20多年来已经在世界各国产生了不小的影响,而我们作为一个东亚古国,到目前为止只有国内的劳作之人稍微对五一节有一点点关注,其他人则完全对五一节无动于衷,这与欧美国家差距太大了。
而且这篇评论中提出一个观点,这就是“五一节不入中国人清梦”,意思就是说,五一节虽然是国际公认的工人节日,但是还没有进入中国工人视野,以至于即使在中国人的美梦中,五一节都还没有机会出现过。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这个观点的影响力还是挺大的,两年之后李大钊写文章介绍五一节历史的时候,还专门提到过这篇文章,而且李大钊也提到,这篇文章发表的年代里,国人对五一节这个“劳工神圣”的纪念日还是比较淡漠的。
这条知识分子提供的渠道在五一节传入中国的早期曾经发挥过作用,不过由于历史的局限,这个渠道的效能是不高的。而且那时候的知识分子,也有不少人认为五一节在国人特别是工人群体中存在感很低,不受重视。结果就导致这一途径传播的五一节,往往停留在纸面上,没有在国人特别是工人群体中产生重大影响。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不过那个时候,许多知识分子由于条件的限制,其实也没有留意到,五一节还有另外一条进入中国的渠道,而且这条渠道早早地就与工人们建立了关系。——这就是工人自发地传播五一节。
1908年在中国北部城市哈尔滨,当地的铁路总工厂是由俄国人把持的,厂里当时有个工人,他在这一年的4月里联系厂里的中国工人,要求大家一起在5月1日这一天举行五一节纪念活动。这位工人以前曾去俄国做过工,粗通俄语,受过当时俄国工人运动的一些影响,而且他亲历过1901年俄国工人的五一节活动。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所以到了1908年4月间,他就跟其他工友说,现在世界各国工人都会纪念五一节,我们中国工人为什么不能纪念?我们今年就可以聚集我们工厂的工友一起开一个五一节纪念大会,也让铁路总工厂的俄国总管们知道,我们中国工人不是好欺负的。
当时铁路总工厂大约有1000余名工人参与了五一节的纪念活动,并且吸引了哈尔滨当地面粉厂工人、码头装卸工人等大批群众参加,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实际的纪念五一节活动就在哈尔滨太阳岛上举行了。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原哈尔滨铁路工厂、哈尔滨车辆厂厂房旧址
这次活动向沙俄控制的中东铁路当局提出了几个要求,其中包括废除十小时劳动制改为八小时工作制、要求工人拥有在五一节带薪休假的权利,等等。
在五一节进入近代中国的早期,这种工人自发举行的局部的纪念五一节的活动纷纷出现。而且不仅是在北方的哈尔滨,南方的广州等地的华侨工会、机器工会等联合在1913年5月1日举行过纪念活动,其主要内容包括宣传八小时工作制等。
应该说,工人群体自发传播并参与五一节的活动,这个五一节的线下传播途径,其传播力度明显比知识分子停留在笔端的文字传播更有力量,更能团结工人。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但是,这个途径也有自身无法克服的局限,这就是,由于近代中国的产业分布特征是少数大城市集中分布一些产业工人,因此当时的中国工人虽然很早就投身于五一节概念的传播中,但是都因为自身的地理因素限制,早期工人举行的五一节相关活动,只能局限于某一个地域之内,无法产生全国范围内的影响,也没有形成时间上的较长的延续性。因此到了1918年前后,我国产业工人中很多人仍旧对五一节缺乏基本的认知。
真正让五一节成为一种潮流,在国内广泛传播并产生真正的影响力,要到1919年五四运动之后,中国的知识分子阶层与工人开始联合起来,这种联合的一个直接结果,就是大锤上面所说的两种五一节传播路径,它们历史性地整合了,并最终对五一节在中国的传播产生了关键性的影响。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1920年,北京、上海等各大城市举行了声势浩大的工人五一节纪念活动。在上海的活动中,工人们公开宣称,希望这次行动,能够稍稍洗去过去对“五一节不入中国人美梦”的批评。
在文章结束之际,大锤引用一句距今整整100年前,李大钊关于五一节的一句名言,这就是1919年的5月1日,李大钊在北京《晨报》副刊撰文纪念五一节时,说过这么一段话:“我们中国今年今日,注意这纪念日的人还少。可是明年以后的今日,或者有些不同了,或者大不同了!”这段话也是五一节在近代中国传播历史的真实写照。
热门推荐
非正常历史研究人员,专注历史销售几千年~
我们以史为镜,可以照亮你的美
大锤说史
想看有趣的历史八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