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东舒祠--呈坎古村(下)--梦寻徽州
上更楼南立面。
罗东舒祠,位于呈坎村东北角的龙溪河畔,是为纪念呈坎罗氏第十三世祖罗东舒而建。该祠始建于明嘉靖十九年(公元1539年),四进四院,占地面积达3300平方米,为呈坎前罗21世祖罗洁宗所建;后因遇事中辍,七十年后由前罗22世祖罗应鹤于万历三十八年(公元1609年)重新续建,据称总工程耗银达4500万两,前后历经花了将近十年的时间方始建成。全部格局完全按山东孔庙制式,前后有棂星门、仪门、廨亭、甬道、丹樨、拜台、享堂以及主体部分寝堂“宝纶阁”,集“古、雅、美、大”于一体,是江南地区现存规模最大、规格最高,集石雕、木雕、彩绘等各种艺术形式于一体的家庙建筑,其规模,气势以及建造工艺之精美,令前来参观考察的中外专家和游人尽皆惊叹不已,一致公认其为“江南第一祠”。
上部以斗拱出挑。
二进为仪门。
仪门前天井左右靠墙各一个碑亭,亭内有祠堂记和考工记之碑刻。
仪门前立八根石柱构成七开间,开有左中右三道门。
坨墩、雀替雕刻抱云纹。
中门两侧立有黟县青石鼓一对,须弥座雕刻夔龙灵芝图案;门上的门神和两边的对联是电影《风月》的道具,上悬“贞靖罗东舒先生祠”八字牌匾,系已故建筑学泰斗,古建筑学家、国家文物局古建筑专家组组长,原中国文物研究所所长罗哲文先生题写。罗先生曾经师从梁思成、刘敦桢等古建筑学泰斗,一直从事中国古代建筑的调查研究和维修保护工作,为我国古建、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作出了卓越、不可磨灭的贡献。敬礼!
门联是:教子有遗经,诗书易礼记春秋;传家无别业,解会状榜眼探花。
黟县青石鼓
青石门枕石
仪门拱形轩廊,下有五架梁。
进入仪门后有一个宽阔的大院,中间为石板砌筑的甬道,长16米、宽4.77米;两侧空地各130平方米,原种有金桂、银桂、月月桂、紫荆、碧桃、绿梅等古树8株,现仅存北侧一株400余年的金桂古树。
仪门后天井两侧各有一排厢房,现做呈坎古匾展示馆,计有从宋到清代各类牌匾30余方。其中年代最古老的“大司成”匾,是元朝高官李孟于1311年题赠国子监祭酒罗绮的,距今已有700多年的历史。
究竟有木有宋代的?又是无头公案...
厢房前部有石板砌筑的檐廊,外侧有青石栏杆,一边有六根望柱与五块栏板构成;中间豁口有两级石台阶,柱端有倚柱石狮一对。栏板石雕,堪称罗东舒祠第一绝。
望柱头雕刻的不是常见的仰覆莲,而是团花锦图案;栏板上雕刻的是很少见的夔龙灵芝,周边饰以拐子纹。每块栏板的夔龙灵芝造型各异、形态优美,堪称石雕中的精品。
“累世簪缨”、“观察河东”,这两块牌匾可谓十分珍贵了,因为都是林则徐于清道光己亥年(1839年)题赠。“累世簪缨”是指呈坎罗氏历代为官者众;“观察河东”是林则徐为巡河南开归陈许等处兼理河务兵备道加三级罗绶立,以表彰其在处理黄河事务中的突出贡献。
“钦点内阁中书”匾,由孙中山秘书罗会坦于1908年自立。
“农科举人”匾,1920年罗会坦自立。此君早期于日本早稻田大学农科系留学,并参加同盟会,担任孙中山先生的日文翻译。回国后京试中农科举人,授钦点内阁中书。后曾担任中华民国教育部主事,并倡导、支持罗运松、罗会銈于1905年创办了徽州第一座新制小学堂(洋学堂)--呈坎众川小学。
“文献”匾。前面说过了,原挂于文献祠,文、献分别为宋代罗愿、罗颂二兄弟的谥号,二人分别以史学、理学上的成就而名垂青史。朱熹对罗愿、罗颂二兄弟极为推崇,赞其为“双峙名贤”,并结为忘年之交。朱熹在《罗氏族谱》序中高度赞誉呈坎,曰其“以进士发科嗣世家业赫,为歙文献称首”,主要指的就是罗愿编写出安徽省第一部地方志--《新安志》,也是是安徽省现今仅存的一部宋代志书。其人博才多学、长于考证,文章精炼醇雅,有秦汉古风。但是罗愿、罗颂的父亲,南宋吏部尚书、龙图阁学士罗汝楫,则阿附秦桧主审了岳飞案,现在看来当然有点令人不齿了。就连罗愿在鄂州任知府时,也因其父之故而不敢入岳飞庙。“某日,自念吾政善,姑往祠之,甫拜,遽卒于像前。人疑飞之憾不释云。”这种荒诞之说老牛自然不信,但罗愿的人品就实在没得黑了。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走神了走神了,回到现实。
甬道前方就是享堂,享堂前有青石栏板围城的一处高台,是为拜台,也就是罗氏家族举行祀祖活动的地方。
这组栏板雕刻的是奇花异草和祥兽。
入门可见梁架用材硕大,梁间以斗拱相联;金柱下有莲托,旁边有叉手;梁柱间雀替皆以丁字拱连接。
享堂进深22.6米,高13.6米,高大开阔、气势雄伟,这也是罗氏子孙拜祭祖先和商议族中大事的地方。而堂中的这四根硕大立柱,每根几乎都要两人合抱,这也是享堂的重要看点之一--这四根柱子采用的是十分珍贵的金丝楠木!
四根硕大的金丝楠木柱,是罗东舒祠第三绝。
木材俺不懂,搞张纹理放大图大家自行判断。最令人摇头的是,很多低素质游客用手去抠柱子表面,就是为了一探究竟,真是令人无语...
享堂屋顶采用两个坡屋顶,皆为五架梁结构。
享堂的正中屏门上方悬挂一块“彝伦攸叙”四字巨匾。怎么个“巨”法?其长度6.5米,宽度为2.5米,也就是说,匾上每个字一笔就有接近2米,实属民间罕见,被誉为“古匾之王”、“天下第一匾”。
更牛的是,此匾为明代大书画家董其昌亲题。“彝伦攸叙”,指的是罗氏家族的人必须按照一定的尊卑次序和一定的法度祭祀先祖,训教子孙;祖宗定下的法度和规矩,必须人人遵循、代代延续,任何人不得改变。
享堂后侧。
出了享堂,就看到罗东舒祠的最重要的部分,也是最精华的部分--宝纶阁。宝纶阁为罗东舒祠之寝堂,两层楼阁,须弥座高出地面1.3米,面阔30米,进深10米,背高15米,规模相当宏大。上面悬挂的“宝纶阁”三字巨幅牌匾,系明代孝子吴士鸿所书。相传主持续建此祠的罗应鹤,明万历年间曾任监察御使和大理寺丞等职,深得明神宗庞信。罗因“盖之以阁用藏历代恩纶”,故将寝堂命名为“宝纶阁”。后来渐渐地整座祠堂都被称为宝纶阁了。
第一眼看到宝纶阁,并没有觉得震撼。因为相机镜头里怎么都装不下啊,忙着摆来摆去,最终也无法找到合适的角度来显示其全貌。大,真大;高,真高!
第一个感觉,高大。后寝须弥座高出地面达1.3米之多,天井分左、中、右三条甬道七级台阶上到后寝。要知道故宫不过也就是三道九级,九几乎是皇帝专用的数字了,毕竟九五之尊啊。之前我也介绍过有些祠堂采用了九级台阶,这就可能会引来杀身之祸了。廊前是两排高大的柱子,前排为12根四方略带内凹弧形的石柱,后排为12根圆形木柱,前后对应,将寝堂分隔为十一个开间:其中三个三开间,中间有墙壁相隔;外加两个楼梯间,为民间建筑所罕见。
有不少介绍说轩廊前是24根石柱,估计是没细看。看到圆柱的黑色外皮脱落部分了吗?没错,就是老牛在西溪南的帖子里介绍过的老屋阁一样,木柱外面这层黑色外皮是为防腐而加的保护层,一般是用皮麻纤维外涂生漆制成的覆盖层,年久氧化后便变成黑色。这也是典型明代做法。
石台阶两侧皆有栏杆,望柱前有倚柱爬狮一对。
廊前栏杆栏板雕万字纹,周围饰以拐子纹,下刻灵芝。
望柱头刻团花锦
从左侧台阶上去,一抬头就惊艳到了。整个寝堂的构件除了精美的木雕之外,全部都上了图案精美、色彩艳丽的彩绘!
寝堂用材硕大,开阔大气。
前有拱形轩廊。轩廊下童柱雕成金瓜棱状,平盘斗雕刻云朵,叉手雕刻灵芝纹,精工细作、神乎其技。
雀替是之前在潜口见过的明代“龙吐水”,事实上准确点应该叫“鳌鱼吐水”。
前面也介绍过了,罗东舒祠,系前罗21世祖罗洁宗于明嘉靖1539年始建,据呈坎前罗族谱记载:后寝几成,遇事中辍,循垂70年。至于什么原因,族谱中则没有说明。有人猜测,可能是原来后寝采用九开间,彩绘用了黄色,“鲤鱼吐水”的雕成“龙吐水”等原因,犯了皇帝的忌讳,为朝庭所不允。也就是说,实际上后寝比整个罗东舒祠的建成早70多年。至万历年间,到了前罗22世祖罗应鹤手上进行续建之时,按的是孔庙的规格,大殿很高,达13.6米,整个建筑建好以后,大殿竟然比后寝还高,看起来极不协调,也不符合伦常。所以,等到万历四十五年(1617年),前罗23世祖罗人忠又在后寝草架顶上加盖一层楼阁,进深7米;并且在楼阁外围加建2开间,使后寝达到11开间,从而把整个建筑推向高潮,也就是我们今天看到的宝纶阁模样。楼檐高悬明代孝子吴士鸿所书的“宝伦阁”巨匾,在阁楼内珍藏圣旨、官诰、黄榜、御赐品及族谙、文献资料等,以此体现“君在上、臣在下”的皇极思想,从而避免僭越之嫌。
正中寝室。
河中水圳。呈坎依山傍水,格局素有“三街二圳九十九巷”的说法,利用水的落差和沟面宽窄,不断调节水流速度,引导水流巧妙转弯,让家家户户门前都有流动不息的清水,在自己家门口就能方便地取到生活用水。而且,为了保证用水安全和卫生,呈坎村还制定了一个巧妙的管理制度,即早上8点水流清澈,供各家饮用取水;中午、下午的水只用来洗涤灌溉。也就是俗称的“前面河、中间圳、后面沟”。
环秀桥,为两墩三孔石桥,一端有木构的敞廊,桥长26.65米,宽3.85米,高4.55米。始建于元代,明代重修。其实以前该桥为五孔石平梁桥,后有两孔因河道拉直被湮;木构廊亭为清代罗福俊增建。
桥墩呈船型,以花岗岩石条砌筑而成;上架花岗岩石伸臂梁,桥板两侧有简易石条栏杆,也可供休息。
廊亭两侧设美人靠。
龙溪河往村南逶迤而去。
又到了老牛后悔的时刻了。其一,桥对面河坝有“公禁河鱼”碑一方,乃清代罗氏二十二世祖罗廷梅所立。也就是说,早在清代,村里就禁止在河里捕鱼,以保持生态平衡,维护自然环境之和谐,真是不简单;其二,过了桥还有郑小永宅、罗会迁宅、罗嗣海宅等明代古宅。居然漏掉了,气得老牛...
青青的石板路,古老的门板房,我都无暇多看...目标在前方--钟英楼。
钟英楼为明代更楼,也叫过街楼,原为明代都察院右佥都御史罗应鹤府报时专用,后来变为村内打更、报时、报警等各种用途。罗应鹤也就是宝纶阁的续建着。门额镌“钟英”二字,乃取“钟灵毓秀、英才辈出”之意。
门楼上方自字匾有“首善儒宗”四个大字,相传为明代三朝元老许国所赠,董其昌手书。砖雕则在文革中破坏,令人唏嘘。
最令我最感兴趣的是,天井中间居然是一个鱼池。真的是匪夷所思啊...
鱼池四周石壁上还有精美雕花。
首善儒宗再往北走,就是老虎洞、太守宅、桂花厅和长春大社。这几个地方景区地图根本就没有标注,实在是坑人不浅...本来我是极其厌恶借用网上图片介绍的,但,没办法,不顺带说一下,我真心怕像我一样喜欢古建的同学会明珠遗漏、进而捶胸顿足。
长春大社坐西朝东,位于呈坎村南端,临近龙溪河,面对丰山山脉。始建于北宋初年(公元960年),由门楼、正堂、后寝三部分组成,占地面积1100平方米,用于祭祀土地神和五谷神。明代重修。它也是徽州地区现今仅存的社屋类古建筑。
门屋正面为栅栏门,内是中门和两个边门。木栅门嵌于门墙内,是一个五凤楼形式,非常罕见。(图片来自网络)
后进寝室地面有明显抬高,有三道六级台阶可上。
简单介绍下老虎洞(网络图片)。呈坎罗会泰宅,亦称老虎祠,当地村民称它为“老虎洞”,面阔3间,高2层,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徽派建筑之一,始建于元代,甚至是更早的南宋。据古建专家考证,该宅原为祭祀孙吴太子孙和所建的祠,而老宅所在的地方被称为孙家巷,似乎能作为些许佐证。
大厅用材硕大,不在宝纶阁之下。屋顶天花是重点--用的是平闇构造。平闇,是为了不露出建筑的梁架,常在梁下用天花枋组成木框,框内放置密且小的木方格的一种建筑形式。国内实例有宋代佛光寺大殿和辽代独乐寺观音阁。老虎洞现被鉴定为元代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