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大埔】革命老区——西河镇南丰村大老寨
大老寨古建筑群落
大老寨村是西河镇南丰村东北角的一个自然小山村,因地处崇山峻岭之中且崎岖不平而得名。开基祖张前应公于340多年前从双门前村的黄麻凹迁居而来。初始,垦荒种地,生产生活异常艰辛。
大老寨自然风光
为求生存求发展,先辈们采取独特发展的道路,女人在家耕作,勤劳生产;男人远渡南洋群岛谋生,艰苦创业,逐渐积累,定期将节省下的资金托水客(银信员)带回家赡养家庭。
大老寨古树
20世纪30年代初期,旅新马华侨张云卿、张梦生父子高瞻远瞩,认为家乡要持续兴旺发达,就要有一批有文化科学知识的人才,于是在家乡大老寨建校舍,独资创办崇志学校,免收学子全部学杂费。除吸收本村学子全部入学外,岩上、大东、百侯、湖寮等乡镇的多个村庄的众多穷家子弟纷纷慕名前来就读,一时成为远近闻名的侨办完全小学。
崇志学校正门
崇志学校的创办,经济上靠云卿公、梦生公父子的全力支持,师资来源则得到当时我党地下县委的指派,聘用了一批思想进步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地下党员及党外积极分子为师,如何志一、赖浪平、何瘦坚、詹前光、李其奎、张笑留、张焦兴、廖振文等,并建立了党的支部。其时,正值日本侵略者大举进犯我神圣祖国,我军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奋起进行抗救亡运动。地下党组织在学生中组建抗日儿童团,走向社会宣传抗日救亡,使学生既学到文化知识又了解国家危难当头、匹夫有责的道理,让青少年立志保家卫国。
南丰村青年张海宏、陈玉英夫妇就在他们的教育影响下,毕业后走向革命道路,并为革命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学校还举办夜校,组织村中妇女学文化,因大多数华侨家属都有一股读书识字,学会能与海外亲人写信联络的愿望,所以学习积极性异常高涨,学校地下党组织充分利用这个有利条件,带领全校100多位师生和夜校学员团结一致,把教学工作和抗日救亡搞得如火如荼,为祖国培养和造就了一批又一批的革命和建设人才。
崇志学校
1945年,日本侵略者无条件投降,经过八年艰苦抗战的中国人民本应集中精力发展经济,医治战争创伤,但当时国民党政府破坏和平,挑起内战。有着光荣传统的大老寨村人民,凭着深山密林、居高临下、地势险要、易守难攻的有利地势,积极支持共产党领导的革命队伍。
庆云楼
从1946年至1949年解放大埔止,大老寨先后驻扎了闽粤赣边纵队所属的闽西支队、独立大队、第三大队、十三团等我党领导的部队,在周边展开游击战,配合解放战争。这些部队得到了大老寨村民的热烈拥护和支持,村民们纷纷腾出房舍,借出生活用具,为部队送柴、送米、送菜、捐献草鞋等,大老寨成为部队可靠的后方基地,使部队能得到较好休息和整训,间隙还与村民共同联欢,军民亲密无间。
1948年10月,中共闽西地委在永定召开扩大会议,贯彻边区党委决定,调整领导,扩编部队。10月,中共闽西地委迁至大埔,在大埔西河镇(原岩上镇)南丰村大老寨庆云楼再次召开扩大会议,通过中共闽西地委新一届成员,范元辉任书记,罗炳钦任组织部长,胡伟任宣传部长。
会后,集中各县武装大队和永和埔基干队在大老寨整训,整编成立闽西支队(后为第七支队),蓝汉华任支队长,范元辉兼政治委员,陈水锦任副支队长,邱锦才任副政治委员,胡伟任政治部主任。下设一、三两个大队。1948年12月,闽西支队再次集中大老寨整训,为挥师闽西打下思想基础。
1949年初,湖寮反动地方武装自卫大队,出于形势所逼,向我党起义投诚,起义官兵在大队长刘应基率领下,携带各式轻重武器直奔大老寨崇志学校,受到当地军民热烈欢迎,并及时得到闽粤赣边纵队四支队的接收改编。
大老寨山村小道
胡琏兵团流窜前夕,梅州公学干部学员在梁集祥教育长的率领下,开赴大老寨庆云楼(即云卿公、梦生公之楼房)驻扎了两个多月,为迎接广州解放培养了大批后备人才。
资料来源:侨乡大老寨(张接辉书),内容有改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