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乌行之义乌名人(中)

文  原创   图  来自网络

义乌行之义乌名人(中)

著名教育家陈望道,出生于义乌的一个农民家庭 ,早年曾赴日本早稻田大学留学,在此接触了马克思主义,中国的第一篇《共产党宣言》就是由他翻译的。当年,陈望道躲在老家义乌城西分水塘村的柴房里翻译《共产党宣言》,他母亲经常悄悄端几个米粽加一碟红糖给他充饥。有一次陈望道边写边吃,错把墨汁当红糖,蘸了吃还说“真甜”,于是便有了“真理的味道有点甜”的故事。

近代中国,军阀混战,民不聊生,在国家生死存亡、民族彷徨踌躇之际,正是这第一本中文全译本《共产党宣言》,高高擎起马克思主义旗帜,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快速传播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陈望道曾负责《新青年》的编辑工作,是参与创立中国共产党的成员之一。

解放后,陈望道积极参与汉字改革和普通话推广工作,为我国语言学的规范化、科学化做出了贡献,他的主要成就是在汉语文的修辞学方面,曾著有《修辞学发凡》、《文法简论》等,还是《辞海》修订的总主编。陈望道既是政治活动家,又是教育家,一生致力于教育事业,先后在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复旦大学、上海大学等任教,并担任解放后第二任复旦大学校长等职,现复旦大学仍保留有陈望道先生旧居,校园里还有陈望道校长的塑像。

现代著名诗人、文艺理论家冯雪峰,原名福春,笔名雪峰,义乌赤岸镇神坛村人。少年时冯雪峰一直在义乌读书,1921年考入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就读时应该正是陈望道先生在该校任教期间,不知道这两位义乌老乡是不是相识。冯雪峰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过万里长征,创作了反映长征的长篇小说《卢代之死》。他多年从事党的文化工作,编辑出版《萌芽》月刊,并与鲁迅共同编辑《科学的艺术论丛书》等。

解放后,冯雪峰先后任职上海市文联副主席、人民文学出版社社长兼总编、《文艺报》主编、中国作协副主席,出版过多本诗集、杂文集、寓言集、评论集。后来,冯雪峰遭受不公正待遇,被定为“右派分子”,文革时更是屡受冲击,被打成“叛徒”,直到1979年才得以平反,恢复党籍和政治名誉。

不论冯雪峰在政治上如何命运波折,但他的诗情和才华一直是家乡人的骄傲与自豪,如今家乡人为了纪念他,把他在赤岸镇神坛村的冯家老宅设为冯雪峰故居,并几经修缮,成为一个人文景点,还被省、市政府命名为“青少年红色之旅经典风景区”及“廉政教育基地”。

说起吴晗,最先想到的是《海瑞罢官》,正是这一出新编历史剧,让作者吴晗在文化大革命期间惨遭批斗,锒铛入狱,以至于在狱中自杀身亡。吴晗,原名吴春晗,出生在义乌的一个普通人家,因为父亲是秀才出身,从小家教颇严。吴晗少年聪慧,自小就对历史尤其明史产生了浓厚兴趣,早年有幸结识胡适,得以求学清华,奠定了深厚的知识功底。40年代开始,数易其稿写成《朱元璋传》,在史学界产生过重大影响。

解放后,吴晗官至北京市副市长,主编《中国历史小丛书》、《外国历史小丛书》,非常重视历史知识的普及工作。吴晗曾在他的《论士大夫》一文中写过“历史是无情的,在这考验下面,我们还将看到历史的悲剧。”没想到一语成谶,他的人生最后就是以悲剧收场。

有人说吴晗是一位学富五车的史学家,也有人说他是一个政治变局中的投机者,不管怎么说,吴晗在后来被平反就是对他功过是非的一个评价。1984年吴晗诞辰75周年时,清华大学修建了吴晗纪念亭,并在纪念亭的北侧立有吴晗塑像,邓小平同志亲笔题写“晗亭”匾额。(待续)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