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展飞——《漫谈年少时关于语文的那些事》

如果有人问我,哪一本书对我的影响最大,我肯定会毫不犹豫地说出那本书的名字——《慧心妙语赏析》。

毫不夸张的说,这本书影响了我的一生。

这本书曾经在很长时间内,是我的枕边书。我已经记不清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看的,大概是小学四五年级的时候吧。这本书应该是我姐姐发的书,她没怎么看,却被我当了宝贝。

里面的内容大多是文学上的一些典故,包括一些精彩的幽默对话,一些名联、诗词等。

为什么说这本书影响了我的一生呢?我觉得正是这本书打开了我文学启蒙的大门,让我认识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让我从此喜欢上了语文。也正是这本书,让我认识到何为幽默,让我变成了一个幽默的人。

我一直认为,小学时代是一个阅读的黄金时期。这个时期一旦错过,就是终生无法弥补的遗憾。所以如果有人问我,小学时候最应该让孩子干的事情是什么,我一定会说,让他多读书。

我要感谢那个物质匮乏的时代,因为没有那么多诱惑,在那个岁月里,考试好了盼望的奖励,也无非是一本书而想不到别的。

我的家庭,算不上富裕人家,但也绝对谈不上贫穷。然而即使如此,当年一块多钱一本的书,对我来说还是有些奢侈。记得当年我买了一本《杨家将》。两块多钱,还是我攒了很长时间才下决心买的。小时候的零花钱并不多,绝大部分都是买了书。

父母对我看“闲书”的态度,向来是既不支持也不反对的。我觉得这已经比太多的农村父母要开明得多。我记得大学里有同学告诉我,小时候看作文选,都会被父亲把书撕了,我就觉得特别庆幸。

关于书,我能记起很多印象深刻的故事。小学一年级的时候,当时有一份画报,大概是叫《小葵花》之类的名字,可以自愿订,我记得当时心中特别盼望,但是还是没订,现在想来,大概是因为当时家里刚建了新房,经济比较困难吧。于是某天在路上捡了一份,我如获至宝,拿回家翻过来覆过去的看。那种感觉,让我至今难忘。

某年过年的时候,我考得不错,记得母亲问我,想要什么奖励,我说买本书吧。没想到母亲拿出了一支小手电,钢笔式的,比较精致,虽然也比较喜欢,但是还是有点淡淡的失望。

孩童时代,自己能买的书毕竟有限。我读的书,来源主要有三部分,一部分是姐姐的课本,一部分是父亲的函授教材,一部分则是爷爷的几本枕边书。

谈到爷爷,应该说是他最早给我种下了文学的种子。上学之前的日子,我是跟爷爷一起睡的,晚上睡觉的时候,是一定要听爷爷讲故事的。《三国演义》《水浒传》《杨家将》《岳飞传》《七侠五义》这些书是我最早听的,前前后后六七年的时间,听了很多东西,到上学后,我又把这些讲给同学听,一讲就是一节课两节课,甚至老师也要搬一个凳子坐在下面津津有味的听。多年后想起这段往事,觉得大概命中注定自己就要当老师吧,因为那段在讲台上说书的时光,无形中锻炼了我的口头表达能力。也正是因为听了那些书,才让我有了读书的欲望,所以在小学的时候就开始读,即使是繁体的,磕磕绊绊地也读了下来。

读书我开始的比较早,练字感觉我属于比较晚的,应该是小学五年级的时候开始的。当年流行庞中华的字帖,我的第一本字帖也不例外。开始的时候只能算是马马虎虎、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练,后来受初一的班主任的影响,他写字是很好的,让我很是羡慕,于是也开始好好练字。

前些年我的字体里庞中华的痕迹还是比较重的。这些年来减轻了一些,但是依然有。

现在网上有不少对庞中华不屑一顾的声音,我认为这是不公正的。庞中华先生对硬笔字书法推广做出的贡献,可以说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不容抹杀。至于他的字体特点,我觉得对于初学者,熟悉一下框架结构,还是有很大好处的。

翻开高中时候的笔记本,看到当时的字体,感觉实在是“不堪入目”,于是便有了惭愧心,当年自己还有些洋洋自得,觉得自己写字“还行”,实在是太过自负。甚至于看到大学时期的字,也只能评价为“有点意思”了,大概是当年同学们的吹捧,让我有点忘乎所以了吧。

从教之后,总是不遗余力地劝学生写好字,也会拿出整节课来给学生讲一点书法,然而真要有所成就,还是要靠学生自己下功夫去练,光靠几节课的功夫肯定是不行的。

至于写作,初中之前,我对写作没有任何兴趣,这点十分肯定,像绝大部分同学一样,我对写作十分厌恶。

转机出现在初一,老师让写的第一篇文章《我的老师》,大概是为了给新老师留下个好印象吧,于是从肚子里搜刮了以前作文选里的几个故事,东拼西凑了一篇交差,没想到却受到了老师的好评,作为范文在班里读了一遍。这让我大受鼓舞,于是以后每篇文章都要力求拔尖,成为范文。功夫不负苦心人,我的文章作为范文,大概一直是持续的,以至于后面的四年,整个学校的老师同学,都知道我写文章好。回头想去,如果没有当年老师的那一次表扬,恐怕就没有现在写一篇数千言文章轻轻松松的我了。

越写发现想起来的东西越多,单是一个阅读的过程觉得又可以单独成一篇,索性这篇就到这里吧,后面再继续“漫谈”。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