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资治通鉴》视角,还原真实“官渡之战”,探究决策博弈密码?
很多人知道“官渡之战”,多数在《三国演义》或电视剧里了解的。
《三国演义》影响无数国人,远超过《论语》《孙子兵法》《道德经》等主流经典。
随便拉一个老百姓,问他:“知不知道《论语》《道德经》?”
不一定听懂你在问什么?
如果问他:“知不知道刘备?关羽?张飞?曹操?”
随便一个人,也能聊一下《三国》的“段子”。
以《三国演义》比对《资治通鉴》《三国志》这些正史,过去三国的“认知”需要重新被修正。
一起回到1800多年前
真实历史,是《三国演义》描写的那样吗?
那段战略决战,能借鉴哪些人生智慧呢?
结合《资治通鉴》和《三国志》正史,还原下那段跌宕起伏战略决战。
袁强曹弱,两个军事集团,终于不可避免的在(建安4年),春节刚过完后,进行了一场战略性大决战!
具体战场:1800年前“官渡“,今日河南省中牟县。
袁绍是有野心的人,决定发动十一万精兵,发誓要把“汉献帝“从曹操手里抢过来。
问题是:怎么抢??
答案是:战争,唯有武力,可以解决一切问题。
于是,袁绍做了如下部署:
1.任命审配,逢纪主持整个军政大事。
2.田丰和荀谌,许攸充当核心谋士。
3.颜良,文丑担任将帅,准备向南发兵。
不过袁绍内部集团,并不是铁板一块。
针对曹操的进攻,谋士们意见纷纭。
监军沮授做了一个大胆的分析,他说:“这几年,讨伐公孙瓒,连年兴兵,百姓疲惫不堪,账上,也没有太多的银子,现在赋税也特别严重,这都是作战之中的大忌。”
总之一句话,沮授是反对这次战略决战的。
有人反对,就有人支持。
提出支持意见的是郭图和审配。
他们分析理由是:“按照《孙子兵法》的说法,如果兵力超过敌人10倍以上,我们可以包围敌人。
超过敌人5倍以上,就可以发动进攻,如果兵力相当,则可以决战。
现在兵力至少是曹操的2倍以上,现在是最好战机,攻打曹操易如反掌。”
沮授站起来,立即提出反对意见:“ 现在攻打曹操,皇帝在曹操手里边,我们贸然进攻,就是悖逆的骄兵,完全违背道义。
按这样子用兵,骄兵必亡,我建议是—— “稳妥作战”并要审时度势,随机应变,目前,不是真正的战机,是一个“伪战机”。”
沮授的话音刚落,其他谋士各抒己见,争论不休。
面对郭图和沮授等人的反复争论,袁绍脑袋冒汗,踱来踱去,竟然无从决断。
军事会议后,郭图私下里找到袁绍,进了谗言:“沮授反对作战,又监统内外兵力,威震三军,如果他势力逐渐加强,如何能控制得了?”
------袁绍愕然。
郭图打击沮授,袁绍反复自我评估,“地广,兵强,粮足”,弄死个曹操,跟碾死个“臭虫”一样。
根本听不到沮授的任何忠告,反而对沮授恨之入骨。
最后,决策是:按照原计划,抢夺汉献帝,发兵攻打曹操!
曹操自然不是软茬子,在兵力上,不及袁绍,在谋略上,胜过袁绍N倍。
金秋九月,风情月高,曹操分兵把守官渡,准备抗击袁绍大军。
曹操做了如下部署:
1.派出间谍,联络张绣,粉碎袁绍企图联合张绣和刘表的阴谋,避免夹击。
2.暗中结识贾诩,通过贾诩说服力,引导张绣作出倾向曹操的战略决策。
(事实证明:这一招非常毒辣,贾诩完全按照曹操布局,步步推进,没等到袁绍使者开口,贾诩对使者讲:“回去转告袁本初吧,你们兄弟都不能相容,如何容得了天下的牛逼人士呢?”贾诩轻松打发了袁绍使者,碎掉了袁绍毒计。)
3.曹操对刘表未采取任何措施,在曹操看起来,刘表不过是“徒有其表”而已,绝不会插手“官渡之战”。
(事实证明,曹操判断又是对的,刘表假惺惺答应袁绍,实际上按兵不动,一直做壁上观。)
建安5年,袁绍即将开展对曹操全面进攻,缺少张绣支持,辅以刘表的冷淡吆喝,显得有点孤军奋战的落寞。
关键时刻,刘备背叛了曹操,选择策应袁绍。
原因是:—— 刘备杀掉了徐州刺史车胄,车轴是曹操的大将。
所以,不得不扯起反旗,站在袁绍这一边。
曹操该怎么做呢?
到底先迎战袁绍?
还是先灭掉刘备?
又是一个考验决策力的时刻。
思来想去,曹操决定领兵先攻打刘备。在曹操看起来,袁绍是一个迟疑不断之人。
有足够时间先灭掉刘备,反过来再弄死袁绍。
最佳战机瞬间即逝,田丰看到这个战机,立刻对袁绍说:“现在曹操东击刘备,一时半会儿,不容易罢兵,如果现在我们袭击他的后方,一定一举端掉曹操。”
但是,袁绍竟然犯了“愚痴症”,一把泪水一把鼻涕的告诉田丰:“我最爱的孩子有病啊。我心情难过,这个事儿啊,先缓一缓吧”。
田丰气冲冲的退出来,边走边用拐杖,狠狠敲着地面,说了句千古名言:“完了,没有希望了,千载难逢的机会,因为一个小孩,丢掉了,真太可惜了。”
袁绍听到这个信息之后,恼羞成怒,从此疏远了田丰。
曹操集结优势兵力打败了刘备,快速带军返回官渡。
袁绍才匆忙决定要出兵。但是,田丰提出反对意见,认为战机已经失掉了。
并且对袁绍提出新战略 :“曹操打败了刘备,现在许都不在空虚,曹操善于用兵,虽然兵力很少,不能等闲视之,我们需要持久战!
怎么做呢?我们有很广阔的地盘,要“外结英雄,内修农战”,选拔精锐骑兵,迅速打击敌人比较薄弱的地方。不出3年时间,我们卷甲再来,一战就可以定成败!”
这一番颇有远见的战略分析,袁绍依然没有听从。
不仅没有听从,而且袁绍泛起了“小常儿”。
把前怨和后怨加起来,以“扰乱军心”的罪名,把田丰直接关到了监牢。
袁绍下决心发起战略决战,发布了一份讨伐曹操的檄文。
并派手下大将颜良包围白马,自己率领大军抵达黎阳。
同年4月份,曹操采取“声东击西”的策略,一面救白马之围,杀掉颜良。一面迁徙百姓抵达官渡。
袁绍不服气,依仗人多势众,准备挥师渡河,追赶曹军。
敢说真话的沮授,又站起来,大声说:“战争胜负变化莫测,必须要多算胜少算,现在应该分兵进攻官渡,如能攻克,再迎大军也不晚,否则有全军覆没的危险。”
很可惜,袁绍并不听从这份战略分析。
袁绍渡过河之后,把军队驻扎在延津南面,派刘备和文丑挑战曹操。
这次作战,被曹操打的屁滚尿流,大将文丑又被斩杀。
曹操立刻撤兵,官渡袁绍大军再次集结。
沮授忍无可忍,又对袁绍说:“北方人多英勇善战,不如南方军队,南方军队量少,物资储备不如北方。
南军应该速战,北军利于缓兵。所以,应该打持久战,拖延时间,直接把曹操拖死。”
面对这份珍贵的战略报告,袁绍不从。命令部队逐渐逼近官渡,紧靠曹操大营扎军。
金秋九月,秋风萧瑟,袁曹两军再次会战,这次作战,曹军确实被袁绍打败了。
为什么会败呢?
因为袁绍改变战法,或者是一种战争创新。
袁绍修筑“壁楼”,堆起“土山”,从很高的地方射箭,箭透曹营。
万箭齐发,犹如狂风暴雨,曹操将士们蒙着盾牌走路,死伤无数,算把曹操大军逼近死胡同。
曹操并未灰心丧气,开始思考反攻策略。
有什么方法呢?
曹操大军发明一种新型武器,叫做“霹雳车”。
直接对准“壁楼”和“土山”,开始“轰炸”。
这一招,果然很灵。
没多久,袁绍整个“战略态势”开始下滑。
袁绍又想出一个“歪招”,暗中凿地道,这种做法又被曹操侦察兵发现。
曹操反其道而行之,在营中挖了长沟,进行防御,袁绍战法再次失灵。
袁曹大军相持100多天,中原百姓困苦不堪,很多人背叛曹操,直接投靠了袁绍。
袁绍和曹操打成一个平手,很快发生重大战略转折。
袁绍大军吃喝拉撒,消耗很大。
于是,派淳于琼带领1万多人保护从北方来的粮车。
一个关键人物提出奇策,他提醒袁绍:“趁曹操倾军而出之时,以小股兵力,袭击曹操大本营许都。”
可惜,袁绍,刚愎自用。
听不见许攸劝谏,正好碰上一个小事儿,在河北邺城,许攸家族人犯法,被留守审配抓到监狱。
因为此事,许攸被袁绍劈头盖脸一顿痛骂,出策不成,反遭毒骂。
许攸大怒,做了一个决定,投奔曹操。
曹操见到许攸,两个人“来回过招,互相博弈”,最终,曹操相信了许攸。
在许攸谋划下,曹操亲带5000多名骑兵,直捣乌巢,袭击淳于琼。
袁绍得知这个消息后,大将张郃提出一个救援淳于琼的计划。
很遗憾,这个计划却被郭图拦腰斩断。
郭图对袁绍说:“与其去救淳于琼,不如发兵攻打曹操大营。”袁绍竟然听从了他的建议。
袁绍判断攻打曹操大营,曹操无家可归,即使烧了我的粮食,也是白忙活。
于是, 做了全方位战略部署,派遣高览,张郃率领重兵攻击曹营。
只派一支轻骑部队去援救乌巢。
高览,张郃使尽浑身解数,攻不下曹操大营。
又听到乌巢大败的消息,两个人无心恋战,投降了曹操。
这次作战中,袁绍损失七八万人,丧失了武器,图书,珍宝数不尽数。
兵力强大的袁绍,被弱小的曹操一举歼灭,不是曹操很强大,是袁绍太愚蠢。
袁绍没想到,官渡之战就这样被打败了!
“官渡之战”后,有人对田丰说:“你一定会得到袁绍重用,事情都被你说中了。”
田丰笑了笑,平静回答说:“你说错了,如果出兵打胜了,我就能活下来,今天败了,我必死无疑。”
没多久,袁绍下了一个军令,处死田丰。
说了一句“千古名言”,“我当初不听田丰的话,今天要被他笑掉大牙了。”………!
没多久,袁绍发病,一命呜呼。
他儿子袁谭,袁尚在袁绍死后,相互攻杀,被曹操各个击破。
袁熙逃往辽西(今天朝阳),又奔走辽东,被公孙康斩杀。
四世三公袁绍,曾雄兵百万,谋士如云,将士如虎,最后结局:家破人亡,断子绝孙。
袁绍比较帅,性格刚愎自用,迷惑小人之语,武断决策,考虑各方面的信息不充分。
不愿倾听各方面意见,一意孤行,感性行事。在最佳战机前,犹豫不决,对曹操劣势分析不够,终于输给了曹操。
商业企业竞争,都按照这种规律进行,我们应学习判断时机,纳谏忠言,果断决策的本事。
曹操和袁绍从小是好玩伴儿,好兄弟。
不过,曹操了解袁绍,袁绍却不懂曹操。
某天下午,两个人喝茶,袁绍问曹操:“咱们干大事儿,失败了,怎么办呢?”
曹操狡猾笑了笑,反问袁绍:“先说说你的计划。”
袁绍得意洋洋的说:“我向南面想办法占据黄河,再北阻塞燕、代,和戎狄搞好关系,一步步争夺天下,一定成功。”
曹操听完,看着远方,斩钉截铁的说:“我会招揽天下有本事的人,用道义领导他们,绝对无往不胜。”
一段经典对话,成为两个人最终命运的脚本。
洪槿/文
参考书:《资治通鉴》《三国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