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传统民居探析
杨 平 颜纪臣
作为中国民居建筑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山西传统民居以其类型丰富、独具地方特色而引人注目。固有的地理环境及政治经济、历史文化和风俗习惯诸因素的影响,使得山西民居的形成和发展历史悠久,逐步形成了自己的造型和装饰艺术,也颇具有自己的风格和特色。现存的以明清两代为主的传统民居建筑到处可见,无论从建筑布局、空间组成、造型艺术、雕刻艺术等方面都有独到之处,成为我们研究传统民居建筑的宝贵财富。
山西传统民居的形成和发展
中国古代文化的中心在黄河流域,山西地处黄土覆盖的黄河中游地区,土性肥沃,质地疏松,优越的自然资源为原始经济的起源提供了条件;另外,黄土的特性是具有柱状节理或垂直节理,在生产力水平极其低下的原始社会,它最易先为民用。挖穴藏身,掘土构屋,促进了原始聚落的形成和发展,使其成为中华文明最早发源地之一。
山西旧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址据目前所知已达200余处。其中,山西南部芮城县西侯度遗址,距今170万年,是华北地区迄今所知最古老的文化遗址,也是世界上已知的最早文化遗址之一。20世纪80年代中期在山西和顺、陵川发现有距今约4万年左右的旧石器时代晚期洞穴遗址。洞穴居址冬暖夏凉,既可防风雨的侵袭,又可躲避野兽的袭击,非常适宜生活在寒冷地区的古人类居住。这些洞穴遗址成为后来人工穴居的先声。洞穴居址虽然优越性很大,但是由于山西地质构造所限,分布不均,当时更多吊原始人类则采用露天居址。据考24文物世界ww^i2002.3古发现,距今28000年前的山西朔县峙峪遗址就是一处露天居址。峙峪人在平坦的砂砾滩上用较大的石块围成直径约4~5米的圆形矮墙,以树枝架起,用草或兽皮搭成简单的居室据考古和对人类当时生产力等方面因素的分析,在旧石器时代晩期,人类已有了模拟洞穴居址及在黄土嫁上人工挖穴的实践。可以说在旧石器时代晚期,山西境内至少已有了土穴和石砌两种建筑形式。
到了新石器时代,人类已由食物采集转向食物生产阶段。定居的生活和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使人工穴居成为当时山西境内人类的主要居住类型。初期的穴居形制简陋,其剖面形式呈喇叭口竖穴,平面是不规则的圆或椭圆。仰韶文化时期,居所已进入半穴居,顶部利用树木枝干和其它植物茎叶之类构成围护结构。龙山文化时期是山西土窑洞的创立和定型时期礼从龙山文化时期的山西襄汾陶寺遗址的建筑遗存来看,已初创了土窑洞的建筑形式。这时期的居室小,尚未摆脱口小底大袋状圆形土穴模式的局限,只能顺沿黄土坡崖面为门道入口:窄小低矮的隧道更多地利用天然地势:居室周壁未做人工加固处理。土窑洞的进一步发展,可以从山西夏县东下冯遗址和山西太谷白燕等窑洞遗址看出。这时期的土窑洞,无论土方工程的挖掘技术,还是建筑装修处理技术方面,不断出现具有阶段性的局部变革和新的发展。突出成就表现为建筑形式、平面布局与结构多种多样,初步具备了中国古代特有民居形式的格局。山西曲沃县方城的双间土窑洞和石楼倒岔沟的土窑洞建筑群则显示出土窑洞的建造和装修技术都已规格化和十分讲究。居室明显加大,生土墙壁上装修草泥白灰墙皮,在墙裙、烧灶等部位画彩,并采用木柱加固顶部等都说明这时期的土窑洞已渐趋成熟⑴。土窑洞的进一步发展,约是夏纪年初期,人们利用土壤的力学性能,周壁承受顶部荷载,拱顶跨度更为适当,取消木柱支撑。这种格局定型并沿用至今。除土窑洞建筑外,龙山文化时期还有大量地穴和地表建筑。石灰抹面住宅已大量釆用。
夏商时期,夯筑技术已普遍出现。在东下冯遗址中发现了夏纪年时期有“回”字形壕沟和人们使用的长方形水井,其次有许多地面建筑地穴及窑洞。
据考古资料及上古的一些记载,先秦时期,山西南部汾澆水流域,晋东南沁河流域,忻定盆地与五台山系森林植被茂盛。茂盛的森林植被为建造木构居室提供了先决条件。虽在山西境内没有考古发现先秦时期的木构建筑,但从山西侯马乔村战国墓出土的棺木炭末可以断定当时已具有建造木构建筑的技术。在侯马发掘的东周烧陶窑址中有板瓦或筒瓦等建筑材料出土也说明了当时已有了木构瓦屋的居住类型。
元代以前的山西民居可以从壁画、石窟寺雕刻中看出。现尚存有高平市陈堰镇中庄村的元代民居。三间正房,面南背北,大门居中,但较两侧檐墙退后1.5米,檐柱的侧脚很明显,.此做法不同于明清民居。
明清两代,国家的统一为社会经济的发展创造了一个比较安定的环境,促进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促使农业、手工业以及社会商品经济有了的较大发展。住宅建筑也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多种民居形式。突出反映在以下三个方面。
1.由于烧砖技术的空前发达及经济增长,使砖广泛用于民居建筑上。2.创造了砖砌窑洞和木构建筑相结合的新的建筑形式。这种形式多集中在山西晋中地区南部和临汾地区的盆地边坡地带。这一带最初是窑洞区,由于这些地区历来交通便利,经济较发达,外部一些发达地区的木结构建筑形制对当地人居住建筑形式产生的影响和经济条件的可能,使得当地民居发展较快。结合窑洞建筑的优点,于是人们便创造出这种结合两种居住建筑特点的居住建筑形式。它从窑洞式住宅体系脱胎出来,逐渐形成发展成为一种新的独特体系。3.商业的繁荣促使商人住宅的兴起。明清时期,山西的商业十分活跃,这些商人发财致富后,在家乡建造大宅,住房比大争阔,追求繁丽装饰。如祁县乔家大院,襄汾丁村民居,平遥、太谷的住宅无不反映出高墙深院、雕刻精丽的特点。
山西传统民居建筑的风格与特色
(一)山西传统民居建筑的群体组合
1.城镇街坊
山西明清时期的城镇较多的采用棋盘式的格式,民居建筑多采用四合院,集中设在街坊内,院落一进到三进,也有带偏院的,或纵横拼接成多重院落。各户之间并列布置,互不干扰。太谷、平遥等成为封建社会后期因商业、金融业的发达而繁荣起来的城镇,而这种经济的发展并没有对生产方式及生活方式引起根本性的变化,当然也不会突破一般封建城镇的格局。较小的城镇有组合成丁字形巷道的,如阳城县润城小城基本民居单元为方形四合院,为防御起见,将街道组合成丁字形,巷道中常用过街楼,独有特色。
2.村落布置
山西民居村落的布置可分为集中式和分散式两种类型。地势平坦的地区较多采用集中式布置,一般布局紧凑、整齐。山区、半山区和丘陵地区的民居建筑多应地势而建,大多集中布置在山或坡的阳面,形成台阶式的院落,入口位置因道路走向而定。较偏远的山区则有不少村落是十户、八户组成自然村落,形成分散式布局。
(二)山西传统民居类型、分布及平面形式
1.窑洞式民居
①土体窑洞
利用黄土的特性,因地制宜,在黄土高原的山脚下、山腰、冲沟两侧及黄土塩上开挖的住宅。按其形式可分为靠崖窑和地窖院两种形式。
靠崖窑也称沿山窑洞,是在垂直于崖面上开掘出的土窑。大部分利用冲沟、断崖直接挖掘;也有人工挖窑的,其主要分布在山西西半部和南部黄土覆盖较厚的地区及大同、忻州、太原、临汾、运城、长治六大盆地周围的边坡地带。靠崖窑院的形式主要有开敞式和封闭式两种形式。开敞式无围墙,其空间主要是窑和窑之间的组合,有单孔、双孔并联和三孔并联之分。封闭式有单独围墙作矩形封闭、二合院、三合院、四合院等多种形式。
地窖院是平地挖坑,造成人工崖面,再挖窑洞。坑的平面主要为方形或长方形,也有丁字形的。地窖院主要分布在晋南地区,以平陆、芮城一带的最典型。
②砖石窑洞
用砖或石料砌筑拱顶房屋。一般为多孔窑并联而成。晋北和晋中地区砖拱窑洞居多,昔阳、阳泉一带以石拱窑为主。平面有一字形、三合院等布置形式。
2.木构架结构体系民居
用木构架作承重结构的住宅。也有用砖墙代替柱子作承重构件。梁架大都为抬梁式,适应山西民居青瓦苫背坡顶屋面厚重、荷载较大的特点。这种结构的住宅多建于附近多林的平川或台地。由于各地区气候、生活习惯等的不同,各地的木结构民居从建筑形式及构造做法等方面都有所不同。按其特点大体分为晋中、晋南、晋东南、晋东、晋西北几种类型。
①晋中类型
晋中地区木构架结构住宅以太谷、祁县的较为典型。由于.这一带明清时商业繁盛,富人很多,因此在木构架外围多砌有厚重砖墙,房舍多高大,形成森严气势。
平面以四合院为主,院落一进到三进。诸多由大门倒座、过厅或垂花门,正房及各院厢房组成。厢房后墙与正房、过厅、倒座山墙齐平,故形成较窄长院落。较大院落由几组院落并列而成。院子入口结合在倒座中,多在中央辟门,显示官署建筑的特点。也有将门设于院的东南角的。较小规模的院落多用三三制,即正房、厢房、倒座都是三间构成的四合院。
②晋南类型
晋南类型木构架民居比晋中的要朴实。多分布于临汾盆地和运城盆地及山区台地上。
讲究的民居多为一至两进四合院,或由多个四合院组成的群体院落。四合院也由倒座、正房、厢房组成,但多进院落少用过厅,多用腰墙隔开。腰墙中央设单间过门或垂花门,入口一般不做门楼,多在倒座右侧尽间或次梢间辟门洞。正房多为三、五间,前部带前廊;厢房多为单坡向内硬山顶,形式常做成三间二房式,即是厢房三间,在内部正中用墙分隔成二个一间半式。这种办法主要是因为采用单坡顶,进深太小,只好扩展面宽,以便于布置房间。厢房一般不设廊柱。
运城地区较为普遍的民居则与上述略有不同。其布置分前后院,前后院用腰墙隔开。前院有门房(倒座)、东西厢房,很少有上房(正房)。后院为杂务院,布置厕所、牲口圈峯门房多三、五间。大门形制同前述。厢房为三间二房式。如厢房为四间时,第四间一定要与前三间隔开,讲究四、六不通。腰墙一般与厢房四间齐,如没有四间,空一明廊宽,明廊宽为一丈。在腰墙上设二门,通向后院。
相比有许多共通之处,如厢房都是单坡向内,院落都较封闭,多用硬山顶。不同的是,晋中类型多高大,安全意识强,装饰华丽,与其在明清时商业、票号业中心地位相适应;晋南类型则朴实,注重功能及实用性,反映出这一带经济以农业为主的特性。
③晋东南类型
晋东南民居类型与晋中类型大相径庭。院落采用独院或几进四合院。院多方正宽大。建筑一般为二至三层阁楼式。
入口设置多应巷道走向,没有固定规式,但一般在院落的下方。入口处一层设门,二层设门楼。门楼有的高起,有的与邻房齐平,但都与邻房贯通。独院式院内四面的建筑常采用三间二层,小青瓦硬山屋面。二层设有木挑通廊,四面可相互贯通。多进院落建筑形制与独院式的大同小异。院由垂花门或过厅分割。
④晋西北类型
本地区气候干塞,多风沙。芦芽山、管涔山一带盛产杉、松树,为这一带人民建造木构架住宅提供了物质前提。此地传统民居多为二层重檐木楼。首层层高较低,但二层相对较高,与晋东南正好相反。因当地雨水较少,屋顶做得平缓。主房坐北朝南,前部多设上下前廊,这一点与晋东南类型相同。在沿街处的民居做法是:木楼背后为街道,沿街后墙出抱厦,开后门,内部贯通前后。前部设院子,形成较为安静的环境。
3.砖木混合结构体系民居
以砖石独立结构与木构架独立结构混合组成的构造体系。砖石独立结构实际上是砖石窑洞。由砖石窑洞与前部木构架插廊或窑洞顶部又附设的木构架结构建筑共同形成的一种独特的体系。其冬暖夏凉的窑洞的优点与祖国优美的木构架建筑体系相结合,创造出一种舒适优美的居住环境。这种体系以平遥、霍县、汾西的建筑形式较为典型。
平遥在清代是票号业的中心城市,且商业也薮发达。城内人多富有,多建高墙深院。虽地处晋中地区,但其院落形式多受晋南木构架建筑类型的影响。如大厅设在东南角,院和院之间用腰墙、腰门隔开,而不用过厅。倒座、正府多为一层,厢房多采用三间二房式等形制都同晋南类型有相同之处,较少有晋中木构类型的痕迹。一般外院倒座、厢房、腰门等建筑结构构造与晋南木构类型大致相同.正房及后院厢房则多采用砖木混合结构形式。一般正房五间,厢房三至五间,多为砖窑洞形式,其外带木构檐廊。
霍县、汾西等地的砖木混合结构民居则多利用地形做成台阶式的多重院形式,且入口位置灵活,一般多应道路走向。
(三)山西传统民居的造型、装饰艺术
山西各地民居因诸多因素的影响,其造型艺术各具特色。以晋中地区民居建筑为例,外立面造型都较封闭,院墙高大,正房通常采用二层阁楼形式,厢房一般为单层单坡式。厚重的砖増与雕花格子门窗形成虚实对比,増加了艺术感染力。整体民居建筑设计考究,规范而富有变化,既有整体美感,在局部建筑上又各具特色.建筑风格常表现为朴实、秀丽、端庄。结构以砖木、砖石结构为主,屋顶常采用筒板瓦或小青瓦,间有脊兽。悬山、硬山、卷棚、平顶各式屋顶协调组合,高低错落有致。两厢屋顶较多采用的反曲线形式,丰富了建筑艺术形象。
无景中造景,于形中立意,雕刻应是北方建筑装饰中的一个特色,雕刻工艺在山西民居中的装饰中俯仰可见。有木雕、砖雕、石雕等多种形式。雕刻内容有古祥图案、寓言故事、戏曲社火、书法等多种形式。雕刻位置常在正门、照壁、垂花门,正房前擔雀替、柱头门拱、柱础、栏板等处.雕刻精美,寓意深远,确实起到了淳朴幽雅的装饰效果。
(四)山西传统民居与风水、习俗建筑与环境,建筑与风水,从来是人们在建筑实践活动中非常重视的问题。山西传统民居的落位选址,注重环境和风水。建宅时,首先看母水,定阴阳。选定吉址后,要根据阴亩八卦、风水八字确定各建筑的位置.如宅门要建在院东南,即八卦的巽位;用所在院西南,即八卦坤位,按老百姓的说法那是“五鬼头”,绝不能在那里建院门。但也有所谓“破忌”的,如新绛县西庄村不少民居大门都设在院西南。院形要求方正,忌梯形,因梯形近似棺材;忌院落角隅有突出部分,因其形近似菜刀,谓之“切刀把二院落坐向,忌正对丁字巷口,一般将院门错开,以冲邪气。屋内建炕台,忌对邻居的厠所。炕台正对邻居的演所,不吉利。建灶台,忌灶口向北。
在民居中,它的主人常将人们的信仰、家训等反映在建筑中.如在四合院住宅大门正对的砖照壁上雕刻土地極在窑洞民居上则常在窑洞正面墙上设土地龛;有的人家将朱子家训等刻在住宅背面墙上;设“敬惜字纸”台等都说明了这一点。
山西传统民居是在自然环境、社会经济、生活习惯等方面共同影响下,在人们长期生活、生产实践中逐渐形成的。其居住环境适应山西人民的居住心理。在不断发展的社会生活条件下,挖掘山西传统民居的精华,创造适应本地区人民生活、心理要求的民居形式,是我们的当务之急。研究山西传统民居也是山西新的民居形式的创作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