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雨课堂|必修下知识点总结笔记(5):《鸿门宴》

写在前面课本知识的主导作用是无法取代的,只会“答题公式”而缺少对内容的把握和理解,全靠所谓“套话”在高考中很难拿到高分。小编给大家带来了自主复习预习笔记,帮助大家回归教材,夯实基础,巩固要点,方便大家对还没有学透的篇目进行自主学习与整合,查缺补漏。赶快收藏起来!《鸿门宴》司马迁

知识链接

1.走近作者生平司马迁(约前145或前135—?),西汉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父司马谈任汉朝太史令,是一位具有多方面修养的学者,对司马迁后来所从事的事业有十分明显的影响。司马迁的童年是在家乡黄河边上的龙门山下度过的。十岁诵古文,随父至长安,受学于经学大师董仲舒、孔安国等。年二十,遨游大江南北,其后侍从武帝巡游长城内外,足迹几遍全国,这些考察见闻为写《史记》做了良好准备。二十几岁任郎中,三十六岁父谈死,三十八岁继任太史令,广泛阅读皇家藏书和档案,四十二岁主持改订历法,修“太初历”,同年开始写《史记》。五年后,因替战败投降匈奴的李陵辩护,触怒武帝,下狱,因《史记》未完成而忍辱接受宫刑。他被后人尊称为“史圣”。《史记》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作品《史记》。2.背景解读秦末,“天下苦秦久矣”,民心思变,公元前209年(秦二世元年)7月,陈涉、吴广在大泽乡起义,各地纷纷响应。楚国旧贵族项梁率侄项羽(24岁)于会稽起义,泗水亭长刘邦(48岁)在沛起义后,归项梁领导。后来项梁由于恃胜而骄,被秦将章邯击杀。章邯得胜后,移师围赵。这时楚怀王一面命宋义为上将,项羽为次将,北上救赵;一面命刘邦攻秦,并与诸将约定“先入关(函谷关)者王之”。宋义停军不进,为项羽所杀。项羽率军队与秦军大战九次,最后在巨鹿彻底击溃秦之主力军,章邯率二十万大军投降。秦丞相赵高逼杀秦二世,立二世之侄子婴为王。由于秦主力军为项羽所破,刘邦趁势顺利地进入咸阳,秦王子婴投降。刘邦入咸阳后,为了收买民心,与秦民约法三章:“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并申明军纪,废除了秦朝一系列严刑苛政,得到了广大百姓的支持。刘邦派兵守关,驻军于霸上,想做关中王。项羽击败秦军后,也向函谷关进军,破关而入咸阳,驻军于鸿门,并准备消灭刘邦军队。就在这样剑拔弩张的形势下,出现了“鸿门宴”这场激烈的政治斗争。3.相关知识《史记》《史记》是由司马迁撰写的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上自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元狩元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史记》最初没有书名,或称“太史公书”“太史公传”,也省称“太史公”。“史记”本是古代史书的通称,从三国时期开始,“史记”由史书的通称逐渐演变成“太史公书”的专称。《史记》与《汉书》(班固)、《后汉书》(范晔)、《三国志》(陈寿)合称“前四史”。刘向等人认为此书“善序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俚”。《史记》与宋代司马光编撰的《资治通鉴》并称“史学双璧”。《史记》是历史上第一本“纪传体”史书,它不同于前代史书所采用的以时间为次序的编年体,或以地域为划分的国别体,而是以人物传记为中心来反映历史内容。从此以后,从东汉班固的《汉书》到民国初期的《清史稿》,近两千年间历代所修正史,尽管在个别名目上有某些增改,但都绝无例外地沿袭了《史记》的本纪和列传两部分。同时,《史记》还被认为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在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其中,“本纪”“世家”“列传”三部分,占全书的大部分篇幅,都是以写人物为中心来记载历史的。由此,司马迁创立了史书新体例“纪传体”。4.文化常识【关中】所指范围不一,古人习惯上将函谷关以西地区称为关中。【山东】顾名思义,在山的东面。因“山东”之“山”,可指崤山、华山、太行山、 泰山等数种不同的山,因而所指地域不尽相同。文中指崤山以东,也就是函谷关以东的地区。【幸】通常指封建帝王到达某地,也叫“巡幸”。“召幸”特指皇帝对嫔妃的召见。“近幸”则多指帝王对臣下而言。【诸侯】古代中央政权所分封的各国国君的统称。周代分公、侯、伯、子、男五等, 汉朝分王、侯二等。周制,诸侯名义上须服从王室的政令,向王室朝贡、述职、服役,以及出兵勤王等。汉时诸侯国由皇帝派相或长吏治理,王、侯仅食赋税。【东向】古时官场座次尊卑有别,十分严格。官高为尊居上位,官低为卑处下位。古人尚右,以右为尊。古代建筑通常是堂室结构,前堂后室。在堂上举行的礼节活动是南向为尊。皇帝聚会群臣,他的座位一定是坐北向南的。因此,古人常把称王称帝叫作“南面”,称臣叫作“北面”。室东西长而南北窄,因此室内最尊的座次是坐西面东,其次是坐北面南,再次是坐南面北,最卑是坐东面西。文中项王座次最尊,张良座次最卑。【都尉】秦汉时代重要的中高级武官。都尉一职最早出现是在战国后期的战事中。西汉时期,都尉一职的含义不断扩大,并逐步扩大成为一个都尉体系。东汉后,都尉的地位不断下降,到魏晋时代,都尉的地位主要在第五品至第七品,总体地位呈明显下降趋势,而且职务逐步虚化。

必背知识

1.字音识记(1)单音字不胜(shēnɡ)       鲰(zōu) 生樊哙(kuài)          目眦(zì)彘(zhì)肩            啖(dàn)食刀俎(zǔ)             杯杓(sháo)参乘(shènɡ)       瞋(chēn)目芷(zhǐ)阳            斗卮(zhī)飨(xiǎnɡ)士卒(2)多音字为:①作为(wéi)②为了谁(wèi)数:①数(shuò)见不鲜②数一下(shǔ)得:①吾得兄事之(děi)②高得多(de)③得失(dé)间:①中间(jiān)②间接(jiàn)2.字形辨认玦(玉玦)    抉(抉择)    诀(诀别)鲰(鲰生)    诹(咨诹)    陬(陬邑)戮(杀戮)    谬(谬论)    缪(绸缪)飨(飨士卒) 飧(盘飧)    餐(素餐)3.熟语积累(1)劳苦功高:出了很多力,吃了很多苦,立下了很大的功劳。(2)项庄舞剑,意在沛公:比喻说话和行动的真实意图别有所指。(3)人为刀俎,我为鱼肉:比喻生杀大权掌握在别人手里,自己处在被宰割的地位。【即时小练】①在讨论会上,他的一番话却暗有所指,真是项庄舞剑,意在沛公。②这是决战的最后五分钟了!这一班劳苦功高的“英雄”,手颤颤地举着“胜利之杯”,心头还不免有些怔忡不定。③用人企业辞退员工可以用各种方式,人为刀俎,我为鱼肉,法律有时也管不了。

重难探究

一、阅读课文第1段,完成以下各题。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1)沛公军霸上  军:驻军(2)沛公欲王关中  王:为王、称王(3)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山东:古今异义词,指崤山以东地区(4)此其志不在小小:形容词用作名词,小的方面2.翻译下列句子,并指出句式类型。(1)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答:明天犒劳士兵,给(我)打败刘邦的军队。(省略句)(2)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答:沛公想要(在)关中称王,让子婴做相,珍宝全都占有了。(省略句,同时又是状语后置句)(3)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答:财物没有被掠取,妇女没有被宠爱。(被动句)3.下列对本部分内容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A.曹无伤告密是“鸿门宴”斗争的根本原因。B.项羽“怒”表明他是一位性格火暴、极易冲动、城府很浅的人。C.本部分点明双方的驻地和兵力,说明战争的主动权在项羽手中,为后文的故事做了铺垫。D.范增指出刘邦的天子气,目的就是要项羽抓住时机消灭竞争对手。解析:曹无伤告密是“鸿门宴”斗争的起因,不是根本原因。二、 阅读课文第 2 段, 完成以下各题。4.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1)素善留侯张良素:一向,平时  善:友善、交好(2)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夜:名词作状语,连夜  之:动词,往(3)谁为大王为此计者为:介词,替,给  计:动词,谋划,设计(4)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距:同“拒”,把守  内:同“纳”,接纳(5)君安与项伯有故  故:旧,交情(6)张良出,要项伯  要:同“邀”,邀请(7)项伯杀人,臣活之活:动词使动用法,使……活命(8)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婚姻:亲家,有婚姻关系的亲戚(9)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非常:古今异义词,意外的变故(10)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倍:同“背”,忘恩(11)吾得兄事之兄:名词作状语,像对待兄长一样(12)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蚤:同“早”(13)籍吏民,封府库籍:名词用作动词,造册登记(14)不如因善遇之  因:趁着(机会)5.翻译下列句子,并指出句式类型。(1)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答:楚国的左尹项伯,是项羽的叔父。(判断句,“……者,……也”表判断)(2)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答:把事情全部告诉了他,想叫张良和(他)一起离开。[状语后置句“以事具告”和省略句“欲呼张良与(之)俱去”](3)孰与君少长?答:他跟你比,年龄谁大谁小?(固定结构)6.下列能表现刘邦和项伯联络感情的一组是( D )①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②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③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④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A.①③  B.①④C.②③  D.②④解析:①是张良说的话,表现张良的智谋;③是刘邦对项伯表明不敢背叛项羽。7.下列对本部分内容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C )A.项伯为了报答张良的救命之恩,透露了军机,后又禁不住刘邦的拉拢,竟然做了刘邦的内奸。B.张良在危机之时仍想着为刘邦谋划,表现了刘邦集团的团结以及刘邦的知人善任。C.刘邦说,是一小人为他出谋划策不要接纳诸侯的领土,只要占领秦国的土地就可以称王,其实是他自己的想法。D.第2段共写了两件事:第一,项伯夜访张良被张良利用;第二,张良献策,情节发生变化。解析:C项,“不要接纳诸侯的领土”错,是不要放诸侯进入;同时“其实是他自己的想法”在原文中没有依据。三、阅读课文第3~4段,完成以下各题。8.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1)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从:使动用法,使……跟从(2)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河北:黄河以北  河南:黄河以南(3)令将军与臣有郤郤:通假字,同“隙”,隔阂、嫌怨(4)范增数目项王目:名词用作动词,递眼色(5)常以身翼蔽沛公翼:名词用作状语,像翅膀一样(6)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止:使动用法,使……止,阻止(7)头发上指,目眦尽裂上:名词用作状语,向上(8)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刑:名词用作动词,给人用刑(9)毫毛不敢有所近近:形容词用作动词,接触(10)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王:使动用法,使……为王(11)沛公起如厕,因招樊哙出  因:趁机9.翻译下列句子,并指出句式类型。(1)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答:你进去上前敬酒,敬完酒,请求舞剑,趁机把沛公杀死在座位上。(状语后置句,即“因于坐击沛公”)(2)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答:否则,你们这些人都将被他俘虏。(被动句,以“为所”做标志)(3)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答:军营里没有什么可以用来作为娱乐的,请让我舞剑。(固定结构,无以:没有用来……的东西)(4)客何为者?答:客人是干什么的?(宾语前置句,即“客为何者”)10.下列全都表现项羽缺乏斗争经验、政治上不成熟的一组是( D )①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②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③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④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⑤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⑥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A.①③④⑥  B.②③④⑤C.①②④⑤  D.①③④⑤解析:②表现了项羽的骄矜自大;⑥是樊哙的观点。11.下列对本部分内容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C )A.刘邦小心谨慎,轻车简从,来见项羽于鸿门。其整个的活动表现,真可以说极尽低首小心以博求项羽的信任。在称呼上,对项羽是一口一个“将军”,对自己是一口一个“臣”字。又用共同起义江东的老关系来打动项羽。接着恭维了项羽的功勋,也表白了自家的苦劳。最后,他用真情打动了项羽。B.项羽粗豪大意,骄傲自恃,几乎是完全疏于戒备,竟在刘邦一番口蜜腹剑的说辞面前,迅速而又彻底地解除了思想武装,成为刘邦的思想上的俘虏。并且把密告给他如此重大消息的曹无伤,轻易地泄露给刘邦。后面的不听范增、放任项伯、害怕樊哙等自损行为,都是有其由来的。C.在击杀刘邦这一问题上,项氏集团内部,步调不统一,并且有人公然出来破坏。而刘邦集团则有组织有准备,步调也极为统一,并且能做到互相配合联合作战。张良看见情况紧急,于是出军门招樊哙,通过张、樊二人的对话,可以看出他们这一方是无一人无一刻不在高度紧张戒备之中。D.本部分最后一段,是写樊哙的场面,也是写项羽的场面。樊哙一派为刘邦解释的有胆有识的说辞,表明他性格粗豪,也有其精细之处。但他所以能受到项羽嘉赏,主要是因为具有“能饮”“健啖”的粗豪风格,与项羽相投契。解析:A项,“最后,他用真情打动了项羽”错,是他的态度使项羽放松了戒备。B项,“害怕樊哙等自损行为”错,他没有害怕樊哙。D项,“主要是因为具有'能饮’'健啖’的粗豪风格,与项羽相投契”错,主要是因为指责当中包含着尊敬的讲话。四、阅读课文5~7段,完成以下各题。1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1)道芷阳间行  道:名词作动词,取道(2)沛公不胜杯杓  杯杓:酒器,借指饮酒(3)再拜献大王足下再拜:拜两次,古代一种较重的礼节(4)闻大王有意督过之  督过:责备,责罚13.翻译下列句子,并指出句式类型。(1)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答:做大事不必理会细枝末节,_行大礼不用回避小的责备。现在人家正好比是刀和砧板,我们则好比是鱼和肉,何必告辞呢?(宾语前置句)(2)沛公安在?答:沛公在哪里?(宾语前置句)(3)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答:项王就接受了玉璧,把它放(在)座位上。(省略句)(4)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属今为之虏矣!答:夺项王天下的人一定是沛公。我们都要被他俘虏了!(判断句和被动句)14.下列各句中不属于刘邦脱逃前所做部署的一句是( D )A.乃令张良留谢B.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C.度我至军中,公乃入D.沛公不胜杯杓,不能辞解析:D项是张良替刘邦所说的致歉词。15.对本部分内容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B )A.刘邦乘势逃席,本意就想逃归,但他却假惺惺地说:“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直等樊哙说出“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替他解嘲的话来,他才“于是遂去”。他把带来的厚礼留给张良,以便进一步麻痹项羽。B.写刘邦正式逃遁时,他狼狈地扔掉车马,和樊哙等四员心腹将领,走僻路抄近道,急急逃回自己的营垒。临行时,还没忘掉告诉张良“从此道至吾军,不过二十里耳。度我至军中,公乃入”,其沉稳镇定的心理显现出来。C.张良入谢,向项羽、范增献礼。张良的措辞,极为婉惬得体,项羽在听到刘邦逃走的消息时,也没什么明显表现,相反地,还“受璧,置之坐上”。范增则大不同,这种场面,无异于在说明他的几次老辣机谋,都归破产。D.刘邦回到军中,立刻杀掉密告他的曹无伤,剪除了内部的隐患,加强了内部团结。这和项羽一方的变化动态,构成极为鲜明的对比。解析:B项,“其沉稳镇定的心理显现出来”错,应是恐惧不安的心理显现出来。

观点争鸣

“鸿门宴”可谓是项羽与刘邦之争的一个转折点。有人说正是因为项羽在“鸿门宴”上的“一失足”,才酿成了他垓下被围、乌江自刎的“千古恨”,你是怎么看的?[他人之见]观点一:项羽在“鸿门宴”上放走了劲敌刘邦,纵虎归山,的确留下了无穷隐患。“鸿门宴”拉开了楚汉之争的序幕,也预示了这场斗争的结局。观点二:项羽的失败,关键在于其性格中的弱点。他寡谋轻信,自大轻敌,刚愎自用,不善用人,又带有赳赳武夫直率的性格,这注定了他只能是一个失败的英雄。观点三:项羽的部下也有责任。范增急躁易怒,一旦计谋不成,徒做愤激讥诮之言,不但于事无补,而且触犯了项羽的忌讳。项伯、项庄,都是项羽的部将,一个徇私情泄露机密,保护刘邦,却以为是在成全项羽有度量的美名;一个在执行任务时,遇到干扰就放弃斗争,毫不觉察问题的严重性。项羽的失败,他们也应负一定的责任。[你的观点]

归纳总结

1.主旨归纳本文所写名为“宴会”,实为一场激烈的政治斗争,充分展示了刘、项矛盾的不可调和性,生动地对比了斗争双方策略高下的悬殊,并预示了胜负的必然结局。作者通过描写这次宴会全过程(包括会前斗争和会后余波),生动地揭示了项羽的悲剧性格:他自矜功伐而有“妇人之仁”。这种性格不改变,他就必然以失败告终。而刘邦在宴会上能化险为夷,跟善于利用对方性格弱点也是分不开的。从这段史实可以看出领袖人物的性格在历史发展重要关头上所起的作用。2.结构图示

3.写法赏析(1)刻画人物方法的多样性。①把人物推到矛盾冲突的尖端,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如樊哙闯帐一层,双方斗争已经白热化,矛盾的焦点此时集中到樊哙和项羽身上。作者一方面写出了“突然”闯帐的樊哙勇猛而粗犷,另一方面又写出了闯帐成功后的樊哙善言而多辩,表现了樊哙智勇双全的性格特征,他出色地完成了保卫刘邦的任务。而写矛盾另一方面的项羽,先是因樊哙的闯帐而惊异赞赏,后是被樊哙数落而目瞪口呆,表现了项羽沽名钓誉、勇而无谋的性格特征。这些描写使人如临其境,如见其人。②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如写刘邦谢罪一层,通过刘邦的花言巧语,委婉陈词,把刘邦的谙练权术、能屈能伸的面目刻画得淋漓尽致。写范增举玦,则以无声的行动表现范增暗示项羽要下决心杀掉刘邦的谋算;而范增“起,出,召项庄”这一连串动作,更表现了他一计不成、另谋计划欲杀刘邦的迫切心情。“此时无声胜有声”,因为范增是想暗中杀掉刘邦,故只能示意而不可言传,只能己方知而不欲对方知,描写可谓细致入微,合情合理。③用对比的方法,互相衬托人物的性格特征。《鸿门宴》中作者共塑造了四对人物。刘邦与项羽,都是主帅,但性格各异。张良和范增都是谋士,两人都很有远见,但同中有异,张良从容不迫,冷静沉着,而范增急于求成,擅召项庄。樊哙与项庄都是勇士,各为主帅效命,樊哙粗中有细,项庄勇而寡谋。曹无伤和项伯都是内奸,由于两者在矛盾斗争中所起的作用不同,下场也就不同。不同的人物形象互相照应衬托,收到了相得益彰的效果。(2)结构完整,情节紧张紧凑,曲折生动,富有戏剧性。故事自始至终以刘、项斗争为主要矛盾,中间插着项羽集团内部保刘派与杀刘派的次要矛盾。以曹无伤告密、范增说项始,以范增怒项、曹无伤被杀终,有开端,有发展,有高潮,有结局,前后有机地联系在一起。中间矛盾一环套一环,一路波澜起伏,可谓“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尤其是矛盾发展到非常尖锐的地步,忽然又急转直下,情节又得到缓和。如“项羽大怒曰:'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这就像弦上之箭,即将发射。再加上范增的“急击勿失”的建议,使弓弦拉得更紧。然而由于项伯的往返疏通,一场大战却骤然避免。又如“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亦拔剑起舞”,这个难解难分的惊险场面,使人对刘邦的安危拭目以待,却被突然闯进的樊哙解了围。这样的情节安排,仿佛来如骤雨,去如轻烟,引人入胜,耐人寻味,富有戏剧性。(3)在材料的运用上,使用了各种笔法。如“繁”(樊哙闯帐)、“简”(诛曹无伤)、“省”(项伯私见张良“具告以事”)、“复”(樊哙陈词)等手法的运用,都十分得当,收到了恰到好处的效果。End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