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海微澜:金山夜话 20140619
冰河期的红木家具行业,一个鲜明的特点,是制作上的有心无力。一方面虽然有不少企业潜心钻研工艺,提高出品的整体水平,另一方面,却是全行业在整体上的萧条,无论营销还是加工。一个随之而来的必然结果,就是家具边角料来源的捉襟见肘,尤其是黄花梨,2006至2007年随处可见的黄花梨凉席,从此走向绝迹。
海黄自是不必提的,原本就不富裕,即便是在沸反盈天的红木元年公元2007,真正的海黄凉席就数量有限,而且多半是早早就被近水楼台先得月的行内人扫了去。这话如今说来大概不会得罪人了,首先,黄花梨凉席这种制作,源头是福建仙游。珠三角的新会台山虽然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就开始染指海黄,那个年代没有心思动这种小脑筋。九十年代后期越南黄花梨重返神州,新会台山中山广州,加工越黄家具的企业遍地开花,可车载斗量的边角碎料,多半塞进灶下一烧了之。民以食为天。直到“人穷志短”勤俭持家的福建人粉墨登场之后,黄花梨的凉席也好,手串也好,才开始渐渐地登堂入室。2005年海南黄花梨被元亨利一手推举上了天,此后北上广深“海黄”凉席层出不穷,那时候的主旋律,是用越黄根料或者油梨李代桃僵,掺海黄的可能性不是没有,只是很微小。原因很简单:地主家也未必有余粮。打住。所以,凉席这物事,泰半是越黄。可以这么说,先有家具,然后有凉席。福建人真正大手笔的是越南黄花梨。
2008年开始,越黄家具的加工制作从原本的大刀阔斧走向涓涓细流以致式微,越黄凉席自然而然地也就皮之不存,毛之焉附。王小二过年。后话大概不必提了。当然,在所谓“第一专业论坛”不乏脑子里进了水的“总是有理”:福建大把的越黄,想做凉席有的是。这种吃地沟油长大的小强思维模式非正常人可以理解。这世道,从来不曾有过脑筋正常的人专门开大料做凉席,且不要说凉席这样的小尺寸,库房里大把海黄的台山伍氏兴隆,从来就不曾大方地用自家的材料切削笔筒与花瓶,虽然伍老板的大方在江湖上大大的有名。
说来让人唏嘘,黄花梨凉席,也就那么区区三几年的“怒放的生命”,很快就难以为继。
有意思的是,黄花梨凉席终归是曾几何时一度的风靡大江南北,人称“木中之王”的紫檀,却怎么折腾也没有这种好事情。原因何在?、
其实曾有福建人做过紫檀凉席的,只是同样是吃螃蟹,黄花梨凉席,叫做“物尽其用”;照猫画虎地轮到紫檀,就成了交学费。因为真正的紫檀,从前也好,现在也好,在原产地印度的一大主要应用,叫做染色。所以,紫檀凉席掉色难免,根本睡不下去。
新近听说,有人开始打酸枝凉席的主意了。“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是大先生的原话: “这正如世上的路。其实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黄花梨凉席,就是这么一条路。
大先生没有说,走不通的路,多少人走也没办法成路。
(海南黄花梨手扼,海南工)
(海南黄花梨手串,福建精工)
(海南黄花梨凉席,福建工)
(越南黄花梨竹牌枕,越南精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