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听张文质,听听张文质,听听张文质
文章是旧的,题目也是
但是特别重复了一下
既意味着“重要的事情说三遍”
也意味着张文质值得一听再听
我听了十多年仍不厌倦
下面这段,是四年前某次课的听后感——
3月27日下午3点,在巾帼大厦4楼,张文质站起来,开始他的讲座。话筒对他,仿佛有些微的治愈作用。他糯软的福州话,让人很难意识到,此前他已重感冒三天。但稍微用心,还是能感觉到,他的神态,语气,声调,都透着大病初愈后的疲累和倦意。
这是由绵阳市家庭教育促进会举办的一场公益讲座。听讲者,来自市内各地,有家长,也有学校教师,还有家庭教育工作者;有被组织和安排的,也有听闻消息后自愿赶来的,当然,也有他的“铁杆粉丝”。近两百人,从头至尾,听得很专心,很认真——这是一场接地气、动人心的讲座。
这场讲座,是我撮合的。知行社九周年庆典在广元举行,我邀他来作嘉宾。他不辞千里迢迢,从福州飞将过来。闽蜀路遥,他难得入川一次,按我最初的说法,要将他用够。四处张罗,给他排下五场讲座。23日下午三点到绵,4点半就是一场。他讲《教师的本份与境界》第二天中午,又是一场,他讲《课堂教学的五重境界》。
不知道是他对绵阳很感冒,还是绵阳对他很感冒,总之是,他到绵阳,很快就真正感冒了。24日晚间到广元时,感冒越发加重。一夜猛睡后,第二天,他讲《教师的专业成长与生命成长》时,说感冒似乎好了。没想到,那只是表象,当天晚上,再次加重,到第二日回绵阳后,除了睡觉,已再无力气。我电话里问候,他有气无力地,很快就挂掉。
他在酒店,我在家里,本拟请他到家吃粥,他说只想睡觉,像撒娇的小孩。一直担心,公益讲座能否进行,好在,27日中午,带他去拔罐、刮痧后,居然能上台。
他讲的主题是《做一个够好的父母》。不是最好,也不是更好,而是“够好”,他说,这意味着两点:一,做父母,其实无关学历、金钱、身份,二,做父母要尽自己所能,更多付出时间、情感、能力——他从这样的角度切入,说家庭教育的个案,现象,问题,也说自己的研究、观察、理解、思考及经验。他讲“不够好”的父母的种种表现,也讲如何才能做得“够好”,他讲生命成长的特性,也讲做父母的境界,和应有的努力。
他讲课前,其实有一个短会,全市关于家风家教工作的推进会。有总结表彰,也有安排部署。会议时,他坐在主席台上,有些无精打采,但是一开始讲课,他就像服了兴奋剂一样,精神大振。近两个小时里,他一直站着讲课,虽然受讲台局限,他不像以往那样频繁走动,但他的“语流”,一如既往地滔滔不绝,绵绵不断。他的眼睛,很少看向大屏幕,而是不断地与台下的听讲者发眼神交汇、触及、招呼。他的声音,时而低沉,时而高昂,时而热切,时而悲情,时而喃喃自语,时而慷慨激昂——没有复杂的概念,没有艰深的术语,像以往的每场讲座一样,他以自己对教育的理解,对生命的发现,对孩子的观察,对成长的体悟,跟听讲者作着心灵的对话和生命的交流。
从2008年结识以来,听他讲座,不下20场,但一直没有厌过。他的很多“铁粉”亦有此感。他很少有课件,也很少有重复。他所讲的内容,主题虽是早已确定,但总是有很强的现场感,有很强的生成性。几乎每一次,“都是新感觉”,几乎每一次,“都是头一遭”,所以,几乎每一场,都值得期待,而每一场,你都能感觉到他的“生命在场”。
“生命在场”是他所倡导的“生命化教育”的核心词,也是他践行“生命化教育”的关键词。通过二十多年的关注、研究和思考,以及纵横二十多个省的行走和“田野作业”,他从“生命在场”出发,形成了自己的“教育立场”(他有一套书,就叫《张文质教育立场》):教育所要做的应当是三个层面的努力,即授受知识,开启智慧,点化、润泽和成全生命。他认为,教育是母性的,教育是慢的艺术,教育是中年人的事业——这些别开生面的表述,伴随着他的几十本专著和数百场讲座,深刻地影响着中小学教师和中小学教育。
近年来,他以“大问题教学”和“家庭教育研究”为支点,继续深化和推动着“生命化教育”——他对家庭教育的体会和表述,也是别开生面的:父母改变,孩子改变;孩子是父母最大的事业;做一个“够好”的父母……这些主张,深刻地影响和改变了许多父母和家庭。
“亲密是亲子关系最根本的基础”,“凡是父母一次性给予的,就是命运”、“在家庭里,真理往往掌握在脾气最坏的人手里”,“所有的成长都是天性的成长”,在他的本场讲座中,诸如此类的妙语,依然一如既往地随时迸溅出来,叩击着听众的心扉——以至于,近两小时讲座结束后,听众们依然安静地坐着,似乎仍在回味和冥想中……
张文质家庭教育语录选——
01 任何教育的进步都是极其艰难和缓慢的,与其期待国家的教育变革,不如期待学校教育的改善;与其期待学校教育的改善,不如从家庭教育的改进做起。孩子的未来不是掌握在学校,而是掌握在父母手中。
02 人生不是百米短跑,人生是一场超长距离的马拉松,最后起根本作用的是人的精神状态、身体状态和人对自己有什么期待。
03 一切家庭教育问题的根源都来自童年,要从根子上解决家庭教育问题,就要去认识、理解缓慢又漫长的童年,包括父母的童年与孩子的童年。因为,父母童年时期的一些经验会在自己的孩子身上复演,而孩子童年时期的一些因素可能直接影响他的一生。
04 你一定要记住,你爱的是你的孩子,而不是他的表现。无论他表现好还是不好,他都是你的孩子。只有你爱的是他的本质,你才能无论什么时候都能坚定地站在他身后。
05 排在亲子关系里第一位的不是教育,而是满足。而要满足孩子的本能需求,首先就要给予孩子充分的陪伴。陪伴这个简单的行为背后,蕴含了很多对孩子有益的价值,最核心的价值就是安全感。孩子的安全感、信赖感、被爱的感觉,都是在这种陪伴里面获得的。
06 一个人的精神面相显得愁苦,肯定是多种因素造成的,但对一个人精神面相影响最为深刻、最为重要的因素,是他童年时期的生活状态,它所带来的影响也是最难改变的。
07 母亲要做到始终能满足孩子的需求,这就像人离不开空气一样——不是说孩子需要她时才在,而是时时刻刻都在孩子的身边。这会使得孩子产生一种生命的“全能感”——觉得自己可以自由地发展自己,自由地释放自己本能的需求。
08 对于睡眠,在很多人的意识里都有一个误解,以为睡眠是可以伸缩的,有弹性的,是可长可短的。事实完全不是这样。靠压缩甚至剥夺人的休息时间来学习,对青少年的成长是危害很大的。
09 孩子对死亡的思考,要比父母想象中早很多。如果父母不及时对孩子进行死亡的教育,会让孩子对死亡产生很多错误的理解。如果父母尽早为孩子建立“生命第一”的观念,就可以避免很多的悲剧。
10 处理家庭与学校的关系,最重要的是要成为合作者,互相包容互相促进,而不是在发生矛盾时就一定要分出个胜负输赢。任何一个孩子的健康成长,都离不开家庭与学校的健康合作。
11 将孩子的劣势转化为优势,最重要的前提还是在于父母接纳孩子。父母不要动不动就把孩子不够活跃、不够积极、不够开朗的表现,看成是弱点或缺点。
好吧,下面就是我特别要作的硬推——
疫情期间,张文质特别推出
《教育与生命的重建》系列谈话
每天8分钟的碎碎念
跟你分享他在这一特别时期
对教育、对生命、对家庭
和孩子成长的感受、思考
8分钟,花不了你多少时间
也花不了你多少钱钱,但能帮你完成教育生命的重建
听一次,肯定不后悔
一次都不听,绝对会遗憾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