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四:国内】传承百鸟朝凤
在正片开始之前,银幕上播放了几位导演对吴天明先生的追念。
张艺谋说:没有他就没有我的红高粱。
马丁·斯科塞斯说:他是一位真正的电影巨人。
现在的很多年轻人可能已经不知道吴天明这个名字了。
但是在中国电影狂飙突进的八九十年代,是他一手提拔起了最辉煌的“第五代”导演。
在任西安电影制片厂厂长时期,是他支持了“陈凯歌、田壮壮这样的赔钱货”去无所顾忌地拍想拍的电影。
在张艺谋准备拍摄《红高粱》时,是他不等电影审批手续下来,就凑了四万块钱,让张艺谋先去种了百十亩的红高粱。
在吴天明领导下的西影厂,拿遍了国际大大小小近四位数的奖项。
成了那个时代电影人心目中的朝圣之地。
吴天明培养出了一批牛逼轰轰的“第五代”。
而他自己本身也是一名醉心于创作的“第四代”领军人物。
作为一名浸润着传统文化长大的电影人,吴天明先生始终坚持着现实主义风格的创作。
比如《老井》中,百年来为打井而死的祖祖辈辈。
比如《变脸》中,恪守变脸传统的老艺人。
而作为吴先生的绝唱《百鸟朝凤》,也再一次把关注点放在了一件传承百年的老工艺上——
吹唢呐。
在无双镇,唢呐不仅仅是一项乐器;更是婚丧嫁娶红白喜事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一般人只受得起二台;
有钱的能请得起四台;
排场再大的就是八台;
往上到顶的就是「百鸟朝凤」。
到这水平就已经不是钱的问题了,必须是德高望重者才有资格受得起。
而这吹唢呐的人,也必须是技艺和人品都顶尖的才可以。
焦三爷是镇上唯一一个能吹《百鸟朝凤》的人。
现在他老了。需要找一个能够接他衣钵的人。
他收了俩学徒,一个资质聪慧,一个踏实肯干。
但是根据传统,《百鸟朝凤》一代只能传一个人。焦三爷原本以为自己退休后,可以安度晚年,让徒弟们将唢呐继续发扬光大。谁知出师没几年,整个社会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原本备受尊敬的唢呐班子,开始被冷落、敷衍。
人们婚丧嫁娶不再找唢呐匠人;
而是请来排场更大的洋乐队。
管弦交响乐队可以轰轰闹好几天。
穿着豹纹短裙和丝袜的女郎在前台唱着流行歌,把台下的客人都迷的一愣一愣的。
用焦三爷的话说:
我以前吹唢呐那都是坐太师椅,下面乌压压跪成一片的,而现在的唢呐班子却穿着旧破衫子,整个就像个穷要饭的……
唢呐,代表着规矩;
代表着传统。
在社会现代化进程的洪流之中,无奈成为了牺牲品。影片没有批判现代的不好,也没有吹捧传统的好。因为拿传统和现代对抗是没有多少意义的。事物的没落,总归是存在着自己的理由和规律。
但是这并不能停止一个老匠人,在看着自己心爱的东西逐渐衰败的时候,内心的悲凉。
就像我们不能阻止花朵凋零;
但看着它衰败还是会觉得落寞。
就像吴天明先生明明知道自己的电影在商业主宰的影院无法幸存,却还是要用自己最后的心血去完成它。
吴天明的女儿吴妍妍说:
那时候我劝他,在现在的爆米花市场,观众不接受这样的片子。可他根本不听,为此他还冲我拍过凳子。
在影片中,焦三爷在一场带血的吹奏中完成了自己的绝唱。
而在现实中,吴天明先生在完成影片最终剪辑,仅一个月后,因心梗离世。
享年75岁。
可能会有观众好奇,影片在2013年9月25日就在金鸡百花电影节上亮相,14年2月已经完成最终剪辑。
为什么却等到2016年5月6日才在全国上映?
理由很简单。
因为没有足够的宣发费用,所以一直被搁置。
对于这么一部注定赔钱的电影,自然没有发行公司愿意接手。
最后《百鸟朝凤》是由一众电影人“抬着”进了内陆影市。
徐克、黄建新为《百鸟朝凤》宣传
陈凯歌为公映站。
也算是聊了吴天明先生的一个心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