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典籍怎样才能更接地气
近日,由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易学文化研究院与中国屈原学会四库文化研究分会联合主办的“四库学和易学的当代价值与传播”研讨会在北京举行。据会议组织人员介绍,“四库学”“易学”每年分别组织研讨,“四库学”之前已经组织3届,而“易学”已组织10届。今年,考虑到疫情,将两个会议合并为一个。
“《四库全书》被誉为‘中国文化的万里长城’,被称作世界文明史上最博大、最宏伟的宝藏之一。在新时代新起点上,探讨‘四库学和易学的当代价值与传播’,不仅能为当代中国提供强大文化动力,也能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构建作出贡献。”研讨会上,来自山东大学易学与中国古代哲学研究中心的孙利研究员道出了他的想法。
与会专家学者表示,近年来,一批致力于弘扬中华典籍文化的个人和团体正陆续涌现。他们以进校园、进社区、进院所等不同方式,将文化自信的种子播撒在中华大地上。
打造典籍文化服务校园的典型案例
“自2017年起,由首都师范大学举办的‘《四库全书》进校园活动’已陆续走进首都图书馆、北京市第三十五中学、首都师范大学附属云岗中学、北京亦庄实验中学,为学生们讲述《四库全书》编纂的历史背景、编纂过程、编纂方法等,受到学生们的普遍好评。”首都师范大学四库学研究中心主任陈晓华说。
“《四库全书》进校园活动”还将尝试到京外开展活动。“我们将主动担负起守护、传播和弘扬四库文化的职责,更加注重推广和普及方式,推动四库文化走向企业、社区、机关、学校等城乡基层,将中华优秀典籍文化融入民众生产生活各方面,形成典籍文化服务当代社会的典型案例。”陈晓华说。
据了解,除了首都师范大学,国内许多高校也在开展中华典籍进课堂等探索实践。“北京师范大学专门为本科生开设有公共选修通识教育课程‘易学与中国传统文化’,各专业学生选课踊跃,表现出对传统文化的极大兴趣。”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易学文化研究院院长张涛向记者介绍,“研究院还为学校教育学部(包括教育部小学校长培训中心)、继续教育与教师培训学院等举办的小学校长、优秀班主任培训班等开设了‘品读国学经典’‘易学智慧与卓越领导力’‘国学文化与教学能力提升’等课程,受到师生的一致好评。”
探索城乡社区终身教育的创新模式
“自2012年以来,我们重庆北碚社区‘兼善文化课堂’的1000多名大学生志愿者、高校专家以及地方文化工作者,利用寒暑假、周末和节假日,到四川、重庆等地的15个乡镇、街道、社区开展了共计50余批次的文化活动。活动内容包括支教、文明礼仪教育、文娱演出等,直接受益群众万余人。”西南大学卢作孚研究中心研究员周鸣鸣表示。
周鸣鸣在退休前是西南大学化学化工学院的党总支书记。化学专业出身的她退休后却转身投入到乡村文化建设中,将中华典籍中的“兼善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结合,创办重庆北碚社区“兼善文化课堂”,探索城乡社区终身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创新模式。
在周鸣鸣看来,美育是让兼善家国情怀走进人们心里的最佳途径。“手语舞《国家》和我们创作的《兼善文化课堂之歌》以及各个社区创作的村歌、社歌都是社区文化建设价值引领的经典文娱节目。人们在铿锵有力的歌声中,感受到兼善天下的博大情怀和建设家乡的自豪。不仅如此,大学生志愿者还用‘大家好才是真的好’这样通俗易懂的话语向孩子们诠释兼善的含义,并用手语将兼善精神生动地表达出来。”
营造中华典籍研究的浓厚氛围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易学文化研究院成立于2013年6月,是专门从事易学文化以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学、科研、传播的学术机构。“近年来,研究院依托我校的学术传统、文化积淀和社会影响,在教育教学、科学研究、文化传承、社会服务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成绩,学术影响力、社会知名度不断提高。”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易学文化研究院院长张涛表示。
据介绍,该研究院主要培养易学方向(中国史学科)硕博研究生和博士后,其所开设的课程“易学文化概论”“经学研究专题”“中国古代史专题”等,受到校内外中文、哲学、教育、心理等不同专业学生的欢迎。研究院现已出版易学文化及其相关研究著作40余部,在海内外发表相关学术论文800余篇,推出国内首部大型易学古籍整理成果《中国易学文献集成》138册,并多次主持召开“易学典籍整理研究”“易学与国学文化论坛”“汉典大讲堂学术系列讲座”等学术研讨会。
张涛着重介绍了当前研究院的重头工作——“四库丛书易类集成”项目。该项目已列入“十三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共计8687卷,395册,约17300万字。张涛表示:“‘四库丛书易类集成’项目是对四库系列丛书中易类著作进行系统、全面的整理、编纂,是对四库文献特别是易学著作的广泛考察和深度研究,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结合新材料标点、校勘原书,新撰提要,提供最具学术权威性的读本。”
谈及研究院下一步规划,张涛说:“中华优秀典籍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其精髓蕴藏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之中。运用优秀典籍文化中蕴含的智慧来推动新时代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发展,实现文化强国的目标,是我们研究院应该肩负的时代责任。研究院将抓住机遇,积极进取,开拓创新,加强中华优秀典籍文化在当代教育中的研究和推广。”
对于典籍文化的当代价值,四川外国语大学王毅教授也深有体会。他说:“我们时常谈及文化,但很少有人注意到,我们使用的‘文化’概念是文化人类学概念,或者说是哲学人类学概念。而注意到这一点,就必然注意到文化的内核是价值观。抓住了中国文化原点上的核心价值观,就不难读懂中国文化;否则,就不能说弄懂了中国文化。”
(本报记者 耿海军 刘瑞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