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疑难攻坚】从腹腔脓肿发热案析四证辨别
首诊医案
郭某,男,57岁
时间
2019年2月18日
主诉
术后反复发热
病史
患者于1月前无诱因出现发热、腹痛,外院诊断为“腹腔脓肿”,转至昆明后发现“腹主动脉瘤及双侧髂动脉瘤”,并行“腹主动脉瘤及双侧髂动脉腔内隔绝术”。术后抗感染治疗后体温降至正常一周后出院。出院后一周再次出现发热、乏力,最高体温38℃,间断发热,每日3-4次。
刻下
发热恶寒,腰部及双下肢酸痛,咳嗽、咯痰,痰中带血,喘息,气促,稍动则加剧。出汗不多。臀部有一包块多年。精神、饮食差,口干多饮,大便溏,每日2-3次,棕褐色。夜间睡眠尚可。近一周出现左下肢肿胀。
查体
面色萎黄,唇色淡红,下肢血络、按肿,舌紫红胖大苔黄白腻中有裂痕欠润,下睑苍白,腹满膨隆,额温,手温。
基础病机
表束,表寒,伤营
太阴伤血,血少,里虚,水饮
阳明里热,里结,外结外热
处方
千金百痛壮热方
柴胡 栀子仁 芍药 知母(各四两) 升麻 黄芩 大青 杏仁(各三两) 石膏(八两)香豉(一升)
二诊医案
时间
2019年2月19日
刻下
稍畏寒,已无发热。双下肢酸痛。侧卧位咳嗽、咯痰,为白粘痰,量多,稍动则喘息、气促。出汗不多。疲乏无力。臀部包块同前。精神、饮食较前好转,口干多饮减轻,大便溏,每日1-2次,棕褐色,味不臭。夜间睡眠尚可。左下肢肿胀减轻。
分析
患者以发热为所急所苦,症状在表位,我们就先看表位的病机。
表的病机到达伤营的层面,营血在表不能温煦则恶寒,不能推动则肢体肿胀,不能濡养润降则发热而手温额温。患者的表位是寒热夹杂的。
再看里位的病机:太阴胃虚夹饮导致便溏便数而纳差,阳明结热攻冲导致口干多饮。患者里位的病机也是既有太阴的层面,又有阳明的层面。这种表里都有寒热杂错的情况,是类厥阴病的范畴。那么怎么选择治法呢?是治太阴为主还是治阳明为主?
这就需要辨四证了!
四证包含水证、火证、气证、血证。
本案患者口干多饮、舌紫红欠润、额热、手温等濡养不足的症状为火证;纳差、便溏等水液输布异常的表现为水证。由症状的数量和严重程度可知,患者是以火证为主,伴有水证。
那患者的伤血、血少的病机怎么理解?
火热会耗散津血。患者太阴层面的伤血、血少是阳明火证引起的。此时只要治火证,切断耗伤津血的来源,就达到了治疗血证的目的。
阳明层面需要清热润燥解结——辛寒法、苦寒法
火证中的水证——酸寒法
我们选的方子是千金百痛壮热方。这个方子是柴胡 栀子仁 芍药 知母(各四两) 升麻 黄芩 大青 杏仁(各三两) 石膏(八两)香豉(一升)。
石膏、升麻——辛寒
柴胡、栀子、大青叶——苦寒升散
芍药、淡豆豉——酸寒
不看豆豉、杏仁,所有的药都可以对治阳明的热、结、燥,同时还可以固护、濡养津血:芍药可以濡养津血,杏仁可以开太阳的表兼濡养津血,知母可以对治津液不能濡养又可除水,豆豉和杏仁可以驱散风寒,同时不燥伤津血,还可以补益。
本方可全解病机,故患者服完一剂后,体温即降至正常。后续用小品香豉汤收功 ,中间两天患者体温有所波动,予以拔出尿管、锁穿装置管,并继续服用小品香豉汤,四天内体温逐渐降至正常。
今日所获
当患者太阴阳明夹杂的时候,结合病人的所急所苦和症状表现,找出四证中最主要的一个,才能选准治疗方向。
声明:文中学术内容由许家栋老师审核;部分讲解和讨论内容并非现场实录,为整理时便于学员理解而添加的内容。
整理:许家俊、刘畅
编辑:颜国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