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薪上百万!香港私家诊所医生工作的一天
去香港就医看病,对于内陆居民来说早已是很常见的事情。香港的公立医院,技术先进,服务到位,价格也不贵(内陆居民不能享受价格优惠),就是人太多。而除了公立医院,香港的私人医院与许多大大小小的私人诊所,其实也非常受欢迎。
林子健(化名)医生正在自己的私家诊所为患者看诊,说是诊所,其实更像是一个办公室,窗外对面就是维多利亚港。问诊已经超过40分钟,林医生不会因为外面还有患者在等候而缩短诊症时间,而是直到解答完患者所有的问题为止,这个情景在内陆看病是很少见的。
私人诊所在香港遍地都是,它们或隐身于像中环、尖沙咀、铜锣湾、旺角等寸土寸金的写字楼内,或于各小区楼盘里,由于成行成市,被街坊们称为“医生楼”,聚集了各科医生,还有各种诊疗检查,两三层楼里囊括了医院全部科室,与大医院无异,虽然收费不低,却早已为普通市民所接受。(医生楼的存在,好似国内完整的综合医院,只是各个机构独立运营)
铜锣湾Sogo百货商城正对面的一栋写字楼里,其中一层楼有三家诊所,一家护理机构。
黄民(化名)医生的诊所就是其中之一,他是内科医生,在业内他也被称为家庭医生,来这里看病的主要是一些身体检查、感冒或者是一些慢性病开药等。
这不是他唯一的诊所,黄民医生还有另外两家诊所,分别在香港仔和尖沙咀,时间从早上10时排到晚上8时,忙起来一天要看三四十个病人,并不比公立医院轻松多少。
黄民说,“因为在香港,医生不能卖广告,全凭口碑,所以一开始要尽可能覆盖更多区域,每个区域都会有就医需要。”(全面广泛的医疗资源配置)
他在这家诊所出诊的时间是下午1时30分至下午4时,3平方米左右的等候大厅里,一部42英寸的液晶电视正在循环播放着当晚香港黄金时段的“肥皂剧”。
连成一排的软沙发已经坐满了等候的病人,他们不少是熟识的街坊,三三两两坐着聊天。
沙发旁边摆放着一台空气净化器。一个身着便装化着淡妆的女生就是这所诊所的姑娘(护士),她只负责安排病人轮候看症和取药,所有检查和注射都由医生来完成。(优质的服务,良好的就医环境,为病人减压,香港医疗体系与内陆最显着的区别之一是把坐诊当成一种服务来做,私立诊所在市场上形成的良好的商业竞争对病人来说是好事情。)
优质的服务也意味着更高的诊金,看个伤风咳嗽大概要350港元。这些场景合并在一起总让人产生错觉,这真的是医院吗?
事实上,这样的“医生楼”在香港比比皆是,有的私人诊所还占据了几层楼。
像尖沙咀一带的“医生楼”里,可以找到专科医生看诊,还可以做类似CT等的大型检查,同时还配有一些康复项目。诊所的面积也更大,很多医生办公室里还会特意配有冰箱、咖啡机等各种能为病人减压的小设备。
林子健曾经在一家公立医院当了10年医生,像他这样资历的公立医院医生月收入也能有十几万港元,但相对私人诊所还是算少的,且工作量也较大。所以他婉拒了医院领导们的各种挽留,自己开起了私人诊所。
“其实开私人诊所还是有风险的。”林子健坦言,在香港一个医生出来开私人诊所,至少需要“守”一到两年,因为中心区一家面积在20平方米左右的私人诊所,都需要约200万港元的成本。
“一旦你开了私人诊所,你的身份就不再仅仅是医生,而是兼具了医生、生意人和管理者的三重身份。”
林子健每天从10:00上班,18:00下班,但8个小时的时间里,他一般只会看10个病人,当然如果生意比较好的时候也会看20个,每个病人看诊的时间约45分钟。(减少看病的人数,而给病人多一些的就诊时间,少一些的等候时间,这样的优势无论在香港还是内陆的公立医院都是无法实现的。)
“上世纪80年代初的时候,私人医生一天也看30多个,但是病人体验差,医生看诊的效果也不好。”林子健笑着说,当经过市场洗礼后,私人医生会越来越注意这些细节,“很多像我们这样的医生每天都穿西装打领带。为什么啊?很简单,病人交几千块诊金来看病,你穿着短裤拖鞋合适吗?”
当然除了为病人看诊,他还需要考虑诊所如何盈利,同时还要考虑诊所的管理问题,请多少个护士,租金水电等等。
“这些我们都已经一步步经历过了,香港一开始出现私人诊所时,医生也是同时兼着公立医院的医生身份,慢慢才开始脱离,这样更有安全感些,所以我相信内陆渐渐会有更多医生迈出这一步的。”林子健说。
跟内陆不同的是,香港的医管局对私家诊所的执业资格,有非常严格的要求。香港只有香港大学和香港中文大学设有医学院,学制5年,这两所大学每年约有260名毕业生。获得学历只是第一步,所有医学院毕业生需要先在公立医院度过一年实习期,才能获得香港医务委员会“全科医生”的行医执照。绝大部分新晋全科医生会在公立医院再历练数年,选一门专科进修,通过香港医学专科学院考核后便成为可自由执业的专科医生。
除了相关资质,最少几年的临床经验,也是必不可少的。在香港,一家不起眼的小诊所,医生拥有好几张看起来好吓人学历或者证书,实在是太寻常了!
私家医生会把他们的资历展示在诊所的最当眼处,有些医生甚至有一大串的资格证书。其实,要获得行医资格,医生首先要取得最基本的医学本科学历:内外全科医学士( Bachelor of Medicine and Bachelor ofSurgery)。
在香港,香港大学李嘉诚医学院毕业的内外全科医学士,学历简写是MBBS;而香港中文大学医学院的学历简写是MBchB。完成五年医学院学业取得内外全科医学士学历后,所有毕业生都要在公立医院实习一年。这一年里,实习医生被称作Houseman 或Intern,他们要在内科外科+/-妇科儿科实习,作为公立医院病房临床医疗的第一道防线。
医生们也会继续进修,报读一些相关的课程。如果这些课程被香港医务委员会承认,就可以做为资历展示出来。这些课程一般写出来是某些文凭或者证书,相比医学士学历和专科资格,文凭和证书只是附属的资历,香港医生可谓层层筛选!
因为经过更长时间的专业培训,专科医生一般只看自己相关专业的门诊;而且人数相对全科医生来说更少,看私人执业的专科医生通常要预约,收费也较高,诊金在一千港币左右,后续检查可能更贵。通常是有特殊需要的病人,看急诊会找专科医生,如香港的家长倾向于带孩子到儿科私家医生的诊所去看病。
温馨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