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三国时期的邮书质地及其封皮你有多少了解?

且将诗笔耕尧壤,宁记书囊集汉帷。又到工作日了,前去上班的朋友们要注意防护呀。本篇依然是关于邮驿,来聊聊邮书的质地及其封皮。

在汉代文书的主要载体是简牍,比如蔡邕在《独断》中提到的策书、制书、诏书、戒书,策书即“策者简也”,说明东汉时期策书用到的还是竹简,策书的长度为2尺或者1尺。而诏书的长度为一尺一寸,也就是“尺一诏”,从《后汉书·陈蕃fán传》注解中提到的“板”来看,东汉时期用到的还是“诏板”或者“诏版。

“其制,长二尺,短者半之,其次一长一短,两编下附篆书,起年月日,称皇帝曰,以命诸侯王三公”——《独断》

“尺一谓板长尺一,以写诏书也”——《后汉书·陈蕃传》注解

三国时期在一定程度上延续了东汉的制度,嘉平六年(254年),也就是魏国曹芳时期,这时还在使用“诏版”,李丰、许允等人就伪造了“尺一诏”,找了个人趁着天没亮把诏版交给了许允的门吏。

“天未明乘马以诏版付允门吏,曰‘有诏’,因便驰走”——《三国志·夏侯尚传》

另一方面,三国时期也出现了纸质诏书,比如魏景初二年(238年)曹叡采纳了孙资、刘放的建议,准备用黄纸诏让司马懿入朝。吴国也用到了纸诏,比如陆凯上表孙皓时就提到了“臣拜纸诏”,说明孙皓时期也有应用纸诏。

“帝纳其言,即以黄纸授放作诏”——《三国志·刘放传》

“臣拜纸诏,伏读一周,不觉气结于胸,而涕泣雨集也”——《三国志·陆凯传》注引《江表传》

再者,李严劝说雍闿kǎi不要一意孤行时,曾给雍闿写了6封书信,而雍闿只回复了他“一纸”,可见三国时期简牍与纸都有应用到了西晋时期更是出现了“青纸诏”,至少在晋惠帝司马衷时期就已经应用了,而这也离不开三国时期的铺垫。

此外,曹髦时期,曹髦在找来王业等人时,就给他们看了“黄素诏”,“素”本来是一种白色织物,这里应该被染色了,而“素”则是又一种诏书材料了,也可能是仓促之间找来的,或者类似于“衣带诏”。

“出怀中黄素诏示之,言今日便当施行”——《三国志·高贵乡公纪》

再来看看邮书的封皮,案《汉官仪》,秘密上奏都需要放在皂囊里,也就是黑色的书囊。其实在汉章帝之前,秘密上奏还要一式两份,一份给天子,一份给领尚书者,后来因为霍山经常截留上奏,在魏相的建议下才取消,不过王莽时期似乎一度恢复了这个制度。

“《汉官仪》曰‘凡章表皆启封,其言密事得皂囊’也。”——《后汉书·蔡邕传》

案《汉书·丙吉传》,西汉时期在发布“奔命书”或者“犇命书”时,邮书是需要装在赤白囊中的。顺带一提,案《后汉书·舆服志》,东汉时期驿卒的服饰是“赤帻绛韝”,红色的头巾配合绛红色的袖套,与赤白囊还挺搭的。案《汉旧仪》,诏书是需要放在青布囊中的,这个书囊内部是白色的。

“此驭吏边郡人,习知边塞发奔命警备事,尝出,适见驿骑持赤白囊,边郡发奔命书驰来至”——《汉书·丙吉传》

“以武都紫泥封,青布囊,白素里,两端缝尺一板中约署”——《汉旧仪》

除了“囊”,文书还有可能放在“函”或者“箧”中,“函”指的是木盒,“箧”指的是小木箱。西汉时期印绶就会放在箧中,并且在外边包上绿绨,也是一种绿色织物。到了三国时期,曹操就曾用把写给太史慈的信装在箧里,并且装上当归。至于函在三国时期的应用,要么是像曹操一样用来装密令,要么是像诸葛诞、孙权一样准备装首级。

“即日斩首,函头驿马传送”——《三国志·诸葛诞传》注引《世语》

如有疏漏,还望指正。

邮驿规则:《二年律令》中的邮驿规则你了解多少?

邮驿结构:对于汉代的邮驿机构你有多少了解?

邮书交接:汉代邮书传递需要记录哪些信息?

看官如感兴趣,关注下呗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