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悟道了玄医道传承:消渴(糖尿病)】

消渴(糖尿病)

消渴是因五脏禀赋脆弱,复加情志失调,饮食不节等诱因导致的脏腑阴虚燥热,气阴两虚,津液输布失常的一种疾病。
临床以烦渴、多饮、多食、多尿、疲乏消瘦为典型症状。
本病患者以中老年居多,病情严重者可并发心痛、眩晕、中风、麻木、痈疽等病证。
现代医学的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妊娠期糖尿病及其他特殊类型糖尿病可按本病辨证论治。

诊断依据

1、隐匿起病,进展缓慢,以中老年居多,或有家族史。

2、多饮、多食、多尿、消瘦无力。

3、空腹血浆葡萄糖大于等于7.0mmol/L(126mg/dl),和(或)餐后2小时血浆葡萄糖大于等于11.1mmol/L(200mg/dl)。

鉴别要点

1、渴病(尿崩症)渴病多奇渴狂饮,饮水不止,一日断水可死亡;尿量多,24小时排尿量少者2.5L,多者可达10L以上;尿清如水,尿相对密度(比重)在1.010以下,尿糖阴性。

2、瘿气多食善饥,形体消瘦,烦躁易怒,畏热多汗,心慌,脉数为主证,可见眼突,颈部肿大等;一般无多饮,多尿及尿甜的症状;尿糖阴性,血糖不高,三碘甲状腺原氨酸总量(TT3)、甲状腺素总量(TT4)、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3)、游离甲状腺素(FT4)增高等。

辨证论治

1、辨证要点

(1)辨部位:消渴病的三多症状,往往同时并在,但根据其表现程度上的轻重不同,而有上、中、下消之分,有肺燥、胃热、肾虚之别。

(2)辨标本:本病以阴虚为本,燥热为标,一般初病多以燥热为主,日久则以阴虚为主。

(3)本病证与并发症的关系:一般以本证为主,并发症为其次。

2、治疗原则:清热润燥、养阴生津为本病的治疗大法。

3、分证论治

(1)燥热伤肺

【证候】口干舌燥,烦渴多饮,尿频量多,气短乏力,神倦自汗,舌红苔黄,脉洪数。

【治法】清热益阴。

【方药】清燥救肺汤加减。药用桑叶10g,生石膏30g,麦冬15g,胡麻仁、阿胶、杏仁、枇杷叶、人参各10g,甘草6g。

(2)肺胃燥热

【证候】烦渴多饮,消谷善饥,尿频量多,尿浊色黄,呼出气热,舌苔黄燥,脉洪大。

【治法】清热生津。

【方药】白虎加人参汤加减。药用生石膏30到50g,知母、人参、粳米各10g,炙甘草6g。

(3)脾胃气虚

【证候】口渴欲饮,纳少便溏,神靡倦怠,消瘦乏力,舌淡苔白,脉细弱。

【治法】健脾益气。

【方药】七味白术散加减。药用人参10g,炒白术12g,茯苓15g,木香6g,葛根30g,生甘草6g。

(4)湿热中阻

【证候】口渴而不多饮,似饥而不欲多食,口苦黏腻,脘腹满闷,苔黄厚腻,脉濡缓。

【治法】清热化湿。

【方药】黄芩滑石汤加减。药用黄芩10g,滑石10g,茯苓15g,猪苓10g,通草3g,大腹皮6g,白豆蔻仁6g。

(5)肠燥伤阴

【证候】多食易饥,口渴引饮,大便燥结,舌红少津,苔黄干燥,脉实有力。

【治法】滋阴通腑。

【方药】增液承气汤加减。药用玄参10g,麦冬15g,生地黄15g,生大黄6g,芒硝6g。

(6)肝肾阴虚

【证候】尿频量多,浊稠如膏,腰膝酸软,目干而眩,耳鸣重听,肌肤干燥,多梦遗精,舌红少苔,脉细数。

【治法】滋补肝肾。

【方药】六味地黄丸。药用熟地黄12g,山萸肉10g,山药15g,茯苓10g,泽泻10g,丹皮6g。

(7)阴阳两虚

【证候】饮多溲多,尿频浊稠,咽干舌燥,面容憔悴,黧黑无华,畏寒肢冷,四末欠温,手足心热,或阳痿早泄,舌质淡苔薄,脉沉细弱。

【治法】养阴温阳。

【方药】金匮肾气丸。药用熟地黄、山萸肉、山药、茯苓各10g,泽泻6g,丹皮6g,熟附子10g,肉桂6g。

4、单方验方

(1)黄连、瓜蒌根各250g,鲜地黄汁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次以牛乳送服50丸,每日2次。治肺胃燥热的消渴证。

(2)山药、天花粉各250g,略炒香,研细和匀,分30包,每次1包,开水水调服。治脾胃气虚的消渴证。

(3)蚕茧壳10只,山药30g,玉米须、知母、地骨皮各15g,水煎服,每日1剂,可长期服。治脾胃气虚的消渴证。

5、针灸疗法

主穴:胰俞;配穴:肺燥津亏(上消)者加肺俞、心俞、太渊、少府、廉泉;胃热津伤者加中脘、脾俞、胃俞、内庭、三阴交;肾阴亏虚(下消)者加肾俞、肝俞、太溪、太冲。多用补法,勿灸。耳针疗法取胰、胆、内分泌、皮质下为主穴。

6、推拿治疗患者俯卧位,医者站立,以掌直推,从背部起手。以一指禅推背部膀胱经第一侧线,重点是胰穴、肝俞、脾俞、胃俞、肾俞、命门和局部阿是穴。改患者仰卧位,一指禅推腹部中脘、气海、关元,再直推,分推腹部。配合按揉四肢穴位如曲池、内关、合谷、三阴交等穴。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