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兵变影响五百年历史格局,涉及武周、李唐、宋辽兴衰
以前我总认为武则天归还李唐天下是因为狄仁杰一句“儿子亲还是侄子亲”的话,但后来我发现事实并非如此,原因是有多方面的,其中一场来自东北地区的兵变,影响非常深远,甚至这场兵变影响了之后五百年的历史格局。
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公元696年)营州的契丹首领李尽忠、孙万荣发动了营州兵变,正是这场兵变引发了一系列连锁反应。
营州兵变全过程
在贞观后期契丹部族逐渐崛起,高宗时期曾有几次叛乱,但都被武力镇压了,使得契丹人被迫暂时臣服。可是这一年营州发生雪灾饥荒,契丹人损失惨重。但营州的都督赵文翙不仅不赈灾,还一如既往地欺压契丹部族,直接引爆叛乱。
本来相对于这个时候的武周王朝来说,契丹部族在人口、军事、经济各方面都是很弱小的,甚至还不如隔壁的粟末靺鞨部族与高句丽。所以武则天认为这次叛乱可以很容易平定,是让自己的中意的继承人武三思积攒威望的好机会。于是乎武则天派出了第一批平叛大军,以武三思总领三军,武周时期著名的宰相姚璹为辅佐,再加上曹仁师、张玄遇、李多祚、麻仁节等28名将,阵容可谓是豪华。
结果第一批部队先是因为假情报中了埋伏,然后契丹人又利用缴获的印信伪造文书再次引朝廷军队进入埋伏圈。这就是著名的黄獐谷之战,朝廷军队全军覆没,一下子损失了28名将,举国震惊。
武三思那厮见势不妙,赶紧溜之大吉。武则天眼看武家颜面扫地,又气又恼,但还是不死心,派出了第二批平叛大军。这批军队是堂侄武攸宜来统帅,结果还是无功而返。
见识到契丹人的厉害之后,武则天沉下心来,连忙派出了17万第三批平叛大军。这次率领他们的大将是苏宏晖、王孝杰,尤其是王孝杰可以说武周时期第一能打的大将,可见其重视。但岂料另外那个苏宏晖是猪队友,擅自撤兵逃跑,并且拒发援兵,导致孤军深入王孝杰所部全部战死。(心疼三秒钟)
听闻王孝杰战死,武则天气得发昏,后悔不已。之后沉下心来,继续派出第四批平叛大军,共计20万。继续由另外一个堂侄武懿宗率领,然后补给他较为稳重的娄师德、沙吒忠义。岂料大军刚到赵州,武家跑路的优良作风再次发挥——武懿宗逃跑撤军了,结果赵州也跟着失守了。
眼看事情陷入了僵局,这个时候一位叫杨玄基的将军大发神通,联合奚人前后夹击契丹人的老巢。而在西边的突厥人也在这个时候乘乱打劫,在契丹人的地盘大肆掠夺。随即契丹叛军军心大乱,一下子就溃散了。在战争过程中李尽忠病死,而后期的叛军首领孙万荣见大势已去,便令家仆将其斩首以便保全族人。自此契丹人群龙无首,营州兵变宣告结束。
影响之一:武周还政李唐
因为武家在此次平叛过程中的表现极为差劲,武家的民心尽失。甚至严重到募兵的时候,听说是武家没人响应,换成李家就响应者甚众。武家民心尽失,武则天再也没法立武家后人为继承人了,因为反对者有了正当的理由。武家其他子侄也是一言难尽,如同扶不起的阿斗。即便强行立武三思为太子,也难以保证武则天自己死后表现差劲的武三思能服众。
所以为了大局,武则天最终还是决定还政李唐,将庐陵王李显召回,复立为太子。
影响之二:李唐军事部署改变
虽然看似很小的叛乱,但武周先后损失了20多万大军,30余名将,尤其是王孝杰的死更是难以估量。可以说武则天在军事上能倚重的大将,所剩无几。朝廷军队的大败,从另一方面给了不安分的部族很多信心,比如后突厥乘乱打劫、粟末靺鞨部族建立渤海国,而后突厥、契丹、奚、渤海国之后又连续叛乱,屡次胜过唐军,使得唐军的军事部署不得不从西北转移到东北。
为了遏制东北地区的叛乱形势,大唐不得不重用胡将,企图以胡制胡,这才有了高仙芝、哥舒翰、安禄山等胡将上位。到了唐玄宗时期,范阳的边军兵权因此逐渐上升,为安禄山叛乱埋下了伏笔。
影响之三:契丹崛起第一战
在此之前,契丹人一直是处于被压制的状态,从来没获得过这么大战绩。营州兵变虽然失败了,但给了他们很大信心,他们意识到汉人并非不可战胜的,随后野心家首领陆续出现。在连续的叛乱中,他们不断积累下经验,为晚唐时期崛起埋下伏笔。
“营州少年厌原野,狐裘蒙茸猎城下。
虏酒千钟不醉人,胡儿十岁能骑马。”
这首《营州歌》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契丹人的尚武精神,很大一部分是营州之战给的热情。
另外被后突厥掠走的契丹人,因为后突厥被大唐再次消灭,他们又复归契丹人身份。这无意之中使得契丹人的地盘往西扩大,为之后契丹人统一北方草原提供了便利。
影响之四:宋朝羸弱
晚唐乃至五代十国中原处于混乱的内战之中,无力管辖东北,使得契丹人能很顺利地崛起,实力逐渐接近后来的北宋。并且他们乘着五代十国时期内乱,占据幽云十六州,使得中原王朝东北门户大开,失去了战略安全。北宋始终无法以碾压姿态打败契丹人建立的辽国,更无法夺回幽云十六州这道门户,之后又连锁反应丢了中原。
可以说营州兵变,也间接影响了武宋朝的历史格局,从武周(李唐)时期到宋朝前后达五百年之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