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分析 | 未来5年,我国种业如何发展
种业是农业的“芯片”,也是国家战略性、基础性核心产业。处于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关键时期的中国种业,应如何在抢抓机遇中赢得主动?如何提高种源保障能力,提高种业创新水平,亟待科学分析研判。
农业农村部副部长张桃林在全国种业创新工作推进会上透露,“十四五”时期,我国将做强优势,补上短板,加强种质资源保护利用,强化种业科技支撑,支持企业做大做强,建设现代种业基地,加快构建中国特色现代种业体系。
力争3年内完成现有种质资源登记任务,培育有核心竞争力的产业主体、着力打造3类企业主体,突出152个制种基地县为骨干的“国家队”作用、打造国际化高水平现代种业创新高地……一系列数据里,我国现代种业发展蓝图日益清晰。
力争3年内完成现有种质资源登记任务
农业种质资源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与重要农产品供给的战略性资源,是种业原始创新的物质基础。
近年来,我国农业种质资源面临的挑战越来越严峻,留住好种子、好品种、加强资源保护与利用的紧迫性越来越强烈。
“十三五”以来,各地各有关部门积极构建作物、畜禽、农业微生物种质资源保护体系,资源总量持续增加,利用效果逐步显现。通过开展第三次全国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行动、畜禽遗传资源调查与材料采集,抢救性收集了一大批新资源,全国长期保存作物资源52万份,畜禽地方品种560个、遗传材料90多万份,农业微生物资源10万份,均居世界前列。
专家指出,当前我国农业种质资源保护利用仍然是种业创新的突出短板,资源消失风险加剧、精准鉴定不足、地方特色资源开发不够等问题值得高度重视。
为破解这些难题,一系列高瞻远瞩的谋划正在起步。
张桃林表示,“十四五”期间,我国将统筹布局资源库圃(场区),实施国家和省级两级管理,力争到2025年初步建成农业种质资源保护利用体系,鉴定发掘一批优异种质和优异基因,做到应收尽收、应保尽保、有序开发。
资源抢救性收集保护是农业种质资源保护的首要任务。“我国将健全保护体系与保护机制,科学布局国家和省级农业种质资源库圃(场区),完善保护基础设施条件,加大农业种质资源普查收集力度。”张桃林说,此外,还将推动资源登记交流共享,加快构建农业种质资源大数据平台,力争3年内完成现有种质资源登记任务。
张桃林透露,为创新开发利用机制,我国将依托优势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和企业,搭建资源鉴定评价与新基因发掘平台,构建分子指纹图谱库,探索开展资源保护与利用权益改革试点,研究制定资源赋权政策,推动建立资源共享利用和交易平台,鼓励育繁推一体化企业逐步成为种质创新利用的主体。
种业自主创新要“强优势、补短板”
当前,我国种业已进入到以自主创新为驱动力的发展新阶段。近10年,全国审定、登记农作物品种3.9万个,植物新品种保护年申请量连续4年居世界第一,水稻、小麦、玉米、大豆高产典型不断涌现,优质化水平不断提升;审定畜禽新品种配套系93个,占全部审定品种的56%,良种生产性能明显改善。
然而,从种业科技创新的实际水平看,近年来我国种业科技进步明显,但自主创新水平与发达国家还有差距,特别是核心技术创新不足。
专家分析,当前,国外种业已进入“常规育种+生物技术+信息化”的育种“4.0时代”,我国仍处在以杂交选育为主的“2.0时代”,基础理论和原始技术创新不足。
“我国农作物种质资源多来自国内,育种群体遗传基础狭窄,选择空间有限。我国畜禽遗传资源占全球1/6,但鉴定选育工作还处于起步阶段。”张桃林说,此外,我国农作物育种规模化组织化程度低,商业化育种体系不健全,生猪、奶牛等畜禽品种多世代持续规范的性能测定和选育体系亟待健全。
专家建议,着眼“十四五”,种业自主创新要坚持“强优势、补短板”,力争到2025年,以企业为主体、基础公益研究为支撑、产学研用融合的国家种业创新体系基本建立,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品种,攻克一批突破性关键核心技术,重点作物和畜禽育种创新能力接近或达到国际一流水平。
“要加大良种联合攻关力度,加快关键技术创新应用,加强国家种业创新力量战略布局,探索推进科企深度融合的实现方式,支持成立实体化创新联合体。”张桃林说。
培育有核心竞争力的产业主体
企业是现代种业创新的主体。种业强,企业必须强。近年来,我国种业企业研发投入持续加大、兼并重组明显加快,行业整体竞争力明显提升。但与国际巨头相比仍有明显差距。
“要坚定不移培育壮大企业主体,提升我国种业市场竞争力,推动种业高质量发展。”张桃林认为,基于我国大农业、小农户和物种类型多样、生态区域复杂的基本国情和种业发展不平衡的现状,发展思路上既要扶持培育大而强的领军企业,也要支持发展专而精的特色企业。要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引导金融、社会资本参与,采取差别化扶持政策,提升企业差异化竞争能力,逐步构建大中小、多层次企业协调发展的产业主体格局。
专家建议,在种业产业主体培育中,要着力打造航母型领军企业、特色优势企业、专业化平台企业等三类企业,支持特色优势企业在经济园艺作物、畜禽地方品种等细分市场发挥作用,培育特殊资源、特色品种、独特模式等竞争优势,打造“隐形冠军”,培育一批在种业产业链、创新链、供应链重点环节上提供专业化技术支撑或服务的平台型企业。
“我国现阶段植物新品种保护采取植物保护联盟1978年文本,对原始创新保护不够。”张桃林表示,要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完善监管制度和技术标准,健全打假机制,实施全程监管,力争到2025年,种业知识产权保护水平明显提升,假冒侵权、“仿种子”问题得到根本遏制,保护种业创新的制度得到有效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