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会遇上这样的学生和这样的同事

我不知道世界上有没有不害怕被人听课的老师,反正我是怕的。

可是怕也没有用,10月12号那天,我只好心中默念当年初登讲台时老教师的谆谆教导:“你就把下面听课的人都当成大白菜好啦!”——爬上五楼去,故作不慌张,开始我两节连堂的文学创作课。

可讲台下面的人不肯做大白菜。

首先是我的孩子们——我真是从来没有见过你们这样的学生!

本来是9月30号布置了作业,要求写一篇题为《灯下》的文章3号提交,你们从1号就陆续发来作品;

本来是让你们写一篇文章,我也只需要改一篇文章,结果你们硬是收到批改意见以后立刻修改再发来,我再批,你们就再改,再批再改,最多的竟然一篇文章来来回回改了五稿!直到昨天11日,还有同学又发修改稿过来。更不必说洪欣妍——她明白自己文章问题所在之后,索性彻底推翻重写,终于完成了一篇可以登上周报的佳作。

你们就是这么“折磨”我,于是——

本来每周出一期周报来汇总呈现本周佳作的,好作品太多,只好出两期;

本来我们有默契:头版头条就是这期周报里的最佳作品,可是看这个看那个都觉得喜欢,好几篇文章都是一副“头版头条相”,害得我昨天费尽思量,排版到夜里一点钟,恨不得打电话把你们叫起来帮我拿主意!

所以有了班级周报出版史上的里程碑事件:一个题目,足足有21位同学的文章入选,出了一期男生版和一期女生版。那么索性今天就当着听课老师的面,我们来他个大PK!

男女版头版头条大PK火热进行,双方都有拥趸,各持己见,互不相让。但是最后,还是男生版黄俊博作品拔得头筹。

大家经过反复讨论,发现黄俊博同学的文章因为有故事有波澜,产生了矛盾的张力,因而给人更深的感悟。而且结尾化用了泰戈尔诗句,写下了“这时我才知道,当我在灯下哭泣时,她也在另一盏灯下哭;当她使我的眼泪流出时,她的心也在与我同哭”这样的句子,使这篇“成绩考差了导致挨打”的文章,产生了震撼人心的力量——所以这枚奖章,怎么也不能不分给泰戈尔一小半!

当然女生版头条向圆圆同学文字扎实,踏踏实实紧扣主题叙事,也是一篇当之无愧的好文章。

还有一位同学提交了文章以后并没有被要求发送文档,她就自行修改了之前的文章,并提出了申诉:她如实阐述了自己的写作意图,温和反驳了老师的意见,并且恳请老师再读一读她的文章。

这文静女孩儿为自己的文字而努力争取的勇敢让我惊讶,我就认认真真又读了好几遍,发现她的文章让我听到了自己心灵深处的两种声音,他们彼此矛盾却一样响亮。

把文章发送给其他几位语文老师,征求他们的意见,结果一样:还是两种声音。于是我想,应该出让周报的一隅,让这篇文章呈现在大家面前,听到更多的声音。小作者就这样为自己争取到了上周报的机会。

附上这篇文章的全文:

灯下

■ 鲁佳宜

雾霭的天空中几点微弱的星光闪烁,那种满天繁星的夜空已经多久没有见过了。街上还是一如既往的繁荣,来往不绝形形色色的人,车水马龙。     

这令人向往的繁华却被一扇窗子尽数锁在窗外,透明的玻璃将一切喧闹阻绝,屋内寂静无声,唯有一盏澄黄的台灯散发着光明。     

坐在窗前的书桌边,温暖的灯光打在身上,让人的目光不由转向那盏小小的台灯,那澄明的灯光像是有魔力一般吸引着我的眼球,带着我的思绪飘向远方,放任自己的思想。     

“这场好戏已散场,管他几人听到曲终”。 曾几何时我也想成为那戏台下的一个普通的看客,看那白色的水袖甩过,戏台前的琼花瓣被风带落了整个院子,看那宛如招贴画里走出来的戏中人,听那婉转戏腔唱尽苍凉,直到曲终也不舍离去。     

“明灯未尝收,尽遣无人留,荷衣溪客,夜色掩孤舟”。我也想回到那明月当头的团圆夜,与他一同戏鱼弄水沾泥摘莲藕,把酒言欢乱樽倒,让所有恩仇伴酒入喉,看那似旧的飞鸢。不再孑然一身,哪怕半生守也不再孤影留。    

“只要点亮生命短暂的火花,也许就能照亮脚下的道路”。我也想去到那万民欢呼的一天,看那满眼温柔的面容染上一层挥之不去的阴霾,一生的轨迹如胶片般幻灭,渐渐倒在群众的欢呼之中,无声的泪水是对他最崇高的敬意。

“胆小鬼连幸福都害怕,碰到棉花都会受伤”。我也想去到那一天的玉川上水,谢谢你最后还是掩盖不住的温柔,实在受不了这巧妙伪装的辛苦就休息吧。对你说一句,谢谢你,生而为人……

回过神来,澄明的灯光依旧,我依然在这里,“我想” 依旧只是“我想”,也永远只能是“我想”。人都是活在当下的,无论是迷离的远古还是神秘的未来,都是我们所不可及的,既然活在当下,就要活出当下的精彩。

屋内还是明灯照耀,窗外还是繁华依旧……

我请孩子们认真阅读并讨论,发表对这篇文章的看法。并且灵机一动,宣布在同学发言之后我也想听听后排听课老师的意见:如果是在中考阅卷场上,这篇文章您会给出多少分?

全班哗然。孩子们纷纷转头去看教室后面坐满了的认识的不认识老师们,有同学疑惑地问:“还能这样?”我说:“当然能这样。我们身边所有的人和事,大自然间的所有一切,都可以是我们的学习资源。在座老师当然可以和我们一起讨论啊!”

不出所料,孩子们的意见也呈现两极,有人爱极了作者的文采,说堪称第一;也有人说文章虽然结构完整,但是形聚神散,难称佳作。课堂相当热闹,两派争相发言,直到双方意见已经充分表达,教室里仍有许多不懈高举的手。因为时间有限,也因为新鲜的期待,同学们还是同意来听听老师的意见。

先是语文余老师给出了意见,她充分肯定作者的阅读面和文采,但是指出中考阅卷是高强度的工作,在那样一种工作状态下,可能会呈现评卷的两种可能,或者是32分左右令人遗憾的评判,或者是40分那样的极大赞赏。

我们10班的班主任章老师则明确表示这篇文章她会给出39分的高分,引发全班叹赏艳羡的惊呼。

英语李老师自己的儿子也正读初一,她作为家长,也非常关心作文风格与中考评分的关系,她认为32分的可能性更大。

继英语老师的发言之后,眼尖的孩子看到半个身子已经被挤到教室门外的体育李老师也在听课老师当中,便开玩笑大声呼叫李老师。李老师索性站起来,也和孩子们一样高高举起了手。

孩子们见状一片沸腾,脖子伸得长长的,都想听听体育老师会说些什么。

就在李老师开始阐述自己的意见时,下课铃打响了。

虽然我们的文学创作课是两节连堂,却从来没有中间不下课的传统。可是今天,孩子们纷纷大叫:“老师继续!”“不要下课!”我难以置信地跟孩子们确认了两次,孩子们非常坚定,齐声大喊:“不下课!不下课!”

于是课堂继续,李老师完成了他的发言——他通过一段长达三分钟的精彩发言,深入阐释了自己的想法,从美学的、艺术的角度给了小作者非常高的评价。孩子们和听课老师们一时掌声雷动!

本来我是希望小作者本人来阐述一下自己的想法的,但是这些来自同学和老师的两个方向的评价和毫不偏移的关注让我们的小作者激动得几乎流泪了,我也不强求。

我坦白自己之所以对这篇文章产生了如此分裂的态度,是因为自己二十年“中学语文老师”的身份。

我已经习惯面对一篇孩子的文字,把它当成“作文”,放到中考考场上去考量;而不是“作品”,首先给予极大的理解和尊重——我已经习惯了“戴着镣铐跳舞”。

另外,以我本人的审美情趣而言,我更喜欢有野趣的文字,更喜欢大巧不工的东西。但是显然,每个人的审美情趣都有偏好,很多时候不能以优劣论。

就这个年龄而言,我会先天地有点忧虑那种堆砌式的引用带给人的“不明觉厉”的观感——作者引用了古诗词、当前流行歌词、也有太宰治的名句,但确实都因之而生发出自己的感慨,在她温柔的“抗争”中,我渐渐读出她思绪的走向。

其实,我没有在课堂上给出一个明确的态度,也觉得不需要。保持开放的思考和尊重,尝试理解与自己的审美倾向有差异的作品,这个过程本身就是惊险惊喜和惊艳并存的。

我更珍惜的是两节课结束以后,亲爱的孩子不肯赶去吃饭,而是留在我身边,细细追问我听过她引用的哪一首歌,和我聊一会儿太宰治的作品读过的是哪几部。

这是从班主任章老师朋友圈盗图来的小作者手抄报

我更珍惜的是没法让人把他当大白菜的体育李老师在周六发来的长长的话。

我们是校园里的点头之交,我们的轨迹只有这一节课的交集,但是因为孩子的一篇文字,我被我的年轻的同事深深触动、折服和激发,迫不及待想写点什么,来纪念这一次课堂事件。

经过体育李老师的允许,我把他发来的文字原文照录如下。相信你会真的羡慕我的幸运——要有多幸运,才让我遇到这样的学生和这样的同事啊!

屠老师:

您好。

我很荣幸能听到您的课,也非常感谢能有机会和您做这样的交流。

接下来我将本堂课上我的一些想法在这里进行一下简单的说明和整理。

现在转过头来想想今天上午的行为,可以更客观的一点看待这些事情,其实我当时对于这篇文章,并没有能足够仔细的去看,对于文字也没有很好的揣摩,留下来的印象也是模糊的,确切的说我不知道作者究竟在说什么。当然我知道这种模糊感肯定还有很大一部分源于我的文学修养不够。

但是我当时确实能感觉到,第一,她的基本功很扎实,语言表述上没有我能看出的漏洞,第二,她的情感非常细腻,虽然我还无法判断是她故意想表达出这样的朦胧感,还是真的她就是这样的朦胧感。这让我立刻想到了印象派的画作:在欣赏印象派画作的时候,经常会发现,画家一笔一划细致地勾勒出了每一个细节,但是当这些细节联系到一起时,给人却是呈现的是朦胧的美,没有细节只有感觉。

回到当时的课堂,我对他的作品进行了两个层面的理解,第一点,去功利。我认为每个人的经验和体验都是独特的,不可轻易复制的。正因为这样,同样是在看一盏灯,有的人看到的就是当下的一盏灯,有的人看到了一段不同时间空间交织而成的故事。也许这些经验和体验有时看起来并没有对于社会和其他人的认知造成什么可见的影响。但是现代的文化如此多元和开放,它的起点很可能就是对于个体感受的尊重与包容。作者的这段思绪对于其他人来说并没有实际意义,甚至对她来说也许也没有太多作用,也不能像之前的黄俊博那样,讲成一段条理清晰让人一看就懂的故事。可是作者的这些文笔和思路,真的就是她当时的感受,我认为这是一种文化创新的雏形,她选择了尊重自己当时的感受,并进行了记录和整理。这种感觉属于她自己,不在乎作为读者的我此刻是否能感受到意义所在。对于有这样有与众不同思路的人,我认为应该予以更多的包容和鼓励,未来的世界是不确定的,这些所谓特立独行者,就是创造多样性的人,他们本身是很难得的。

第二点,这是一种高级认知。如果不去一个字儿一个字儿的看,这篇文章总体给人的感受是一种抽象的感觉,有非常强的作者主观色彩,足以看出作者的共情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较高的共情能力能代表这个孩子对于自己和他人情绪的敏锐察觉,而对于抽象事物的把握程度,往往代表了一个人的认知水平的高度。

在众多世界名画中,有的作品是把眼前的东西,一五一十地描绘下来,用一张确切的图片告诉大家一个确切的故事,当然还有很多是那种艺术家将自己看到的甚至只是感受到的东西抽象化成一个又一个符号,重新组合排列,呈现出来一种独有的思绪,而由于过于抽象,导致不同的观赏者对于画作的解读可以完全不一样。创作本身是将抽象的符号与概念具象的过程。

综合以上两点原因,我会给这部作品一个很高的分数。

当然,我也深知自己在认知方面的积累非常有限,思维当中肯定有不少漏洞,如果您看出来了,也请多多提醒我。这些观念确实是我现在所相信的,但是我也随时准备打破这些观念。

最后作一个解释,我教这个班的孩子体育,我不想让他们形成体育老师缺乏思考的形象。原本只是以一个学习者的身份来听您的课程,但当孩子们看到我并调侃让我回答时,我认为这是一个很好的教育机会,为了不错过,我便举了手。只是可惜没能听您讲完,有些遗憾。希望以后能继续与您交流。

李伯麟

2018-10-12

(0)

相关推荐

  • 【三湘文艺】钟红/遇见

    遇 见 作者:钟红 孩子放学一回家,就得意地和我谈着语文老师让他们写的现场习作--<遇见>,我虽静静地倾听着,思绪却不断翻滚,不断纷飞-- 求学路上遇上良师,悉心教育,真正把孩子放在笫一位 ...

  • 【159】今天,我们不跑操

    孩子们!孩子们! 今天我们不跑操!不跑操! 哇--教室里沸腾声一片,孩子们一个个兴奋无比,欢呼雀跃! 嘿!别急别急,老师老师,我们继续,继续. 对,对!我们继续-- 大家欢腾的表情一下子沉寂下来,一个 ...

  • 【课后反思】【408】美要在心底生根——晋城名师工程初中语文站第二次活动感受

    浪漫的四月时光里,又迎来了亲爱的付华导师,很温暖,很幸福.第一天的讲课内容有散文,有文言文,还有微写作,丰富多彩,异彩纷呈.付老师总是那么温柔,却又那么直截了当,严师出高徒,做导师尤其该要要求严格最是 ...

  • 【滋水 · 随笔】李社峰:徒步漫游——关于文字的思绪

    滋水美文  有爱.有情怀.有品位 致力于最优质的阅读体验 <滋水美文> ︱第442期︱ 审稿|王军红 中国 ● 西部文学微刊 Chinese Western literary journa ...

  • 【秦姐 】/ ​何筱娟

    秦姐 何筱娟         秦姐是一位奶奶级的瑜伽老师,不过她除过身材苗条凹凸有致外,其余各项并不符合人们脑海中瑜伽老师的形象,她淡定随和,脸上不施粉黛,对人对事不假意迎合不刻意掩饰,没有学会世俗的 ...

  • 我因你而闪耀 | 写给李菁

    我因你而闪耀 图文:锦荣 编辑:凉西  张蔷 初遇吧啦,吧啦的笑.吧啦的暖.吧啦的优秀.吧啦的一切一切,都深深吸引了我.像是荒漠中的一朵玫瑰,美丽且坚强.让人惊喜,给人希望与能量,心生温暖.仿佛自带光 ...

  • 文学看台2565 | 沈学印:文字的温暖让人欣然心动——读李秀兰《为你写诗》

    广东省作家协会主席 蒋述卓 题 ................................................................................ 沈学印 ...

  • 同一条路上,寻你的足迹

    同一条路上,寻你的足迹      --读汤勇老师<致教育>有感 作者:刘文荣(河北廊坊十三中) 我和你都是教育路上的行者,前行者承载的很多,后行者承载或许更多.但无论怎样,我们都走在一条路 ...

  • 【班级播报】深沉内敛泽轩 文静优雅荟艺

    嗨,亲爱的泽轩同学,今天老师的点评有点点迟,虽然手头有一大堆的事情在忙,虽然总是想着少说点,少写点,但等到了你的播报,我还是一直忧心着给你说说我的心里话. 同学们私底下说,今天晚上的播报一定要收看,因 ...

  • 文学原创•《五月思绪》(散 文)作者 惘 忆

    五月思绪 作者 惘忆 电影散场后是更热闹的哄哄一片.故事散场后是清冷的凄凉.         在凄凉中沉淀,寻找.沉淀那场浮华,寻找久违的自由.       红尘因为羁绊过多而遭嫌弃,自由却在自由的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