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招
前些日子“南山初语”公众号“我们作文吧”栏目向学府约稿。
我选了九年级文创班孩子的几篇作文,前面加上“教师推荐语”,每一篇的后面给一点“教师点评”,附上孩子们的“个性感言”——主体部分就出来了,只用了半天时间。
好作品不是太少而是太多,功夫主要花在筛选上。
谁都知道“文无第一,武无第二”的道理——那么多孩子、那么多好文章,我拿起又放下放下再拿起,哪个都舍不得。敝帚尚且自珍,自家娃个个都在心尖儿上,何况娃们的文章真有些颇为不错呢!
“供大于求”之难实属“小难”,最难在于“供不应求”。
按照版式要求,指导教师需要提供一份文稿,名曰“某某老师教你写作文”,俗称“作文小招”。
我并没有招。这不是缺货也不是断货,而是——“招到说时方恨无”啊!
苦思冥想了两周时间,拖到不得不交稿的时候,只交出了下面的答卷——
说来仿佛是笑谈——教写作23年,我最深切的体会是:写作不是老师教出来的。
自从意识到这一点,我开始把写作教学的重心放在一件事上,结果屡试不爽:孩子们每每比我所设想的走得更远、更精彩。
这件事就是:消除对写作的畏惧心、厌恶心、求全心,让孩子们敢写、爱写、自由写。在此基础之上的教师相机点拨,少而精可也,且应因人因文而异。
我想真心实意地告诉孩子们——
写作不是神圣的、精美的、艰深的挑战,而是每一个生命的内在需求。
人最本质的需求是被看见。表达你想表达的东西,用你感觉舒服的方式,把“对不对”“好不好”都抛开,就已经迈出了成功的第一步。
写作不是高妙技法的组合,而是心泉的涌动。
放松地引导心泉汇于笔端,赋形于纸上,行于所当行,止于不可不止。率真的稚拙就算稚拙,也清新可喜;世故的老练就算老练,也惹人叹息。
不要框住自己,也不要允许自己被禁锢——自由的灵魂孵育自由的文字。
若要保有高度的自由,必定离不开宽广的视野:要读很多很多书,读不同类别、不同年代、不同国家、不同作者的书,不妨有偏好,但最好别太挑食。
没有一本书会规定写作的章法,也没有人能传授你写作的“秘笈”;可是读得多了,笔下文章一定不同。
我真心建议你尝试持续的、放松的、日常化的写作,而不是每学期只写几篇文章,再反复修改把它们打磨成精品,背下来应对考试。
分数是暂时的刻度,而写作则是可以相伴终生的心灵慰藉。在写作方面追求速成,会失去很多乐趣。
写总比不写好,“写得多”往往比“写得好”更具意义。
因为写作帮助我们——向外看察世界,向内观省自己;帮助我们整理思绪、平复心情、沉淀经历、萃取思想。
写作牵引我们在广袤人群中找到相似的灵魂。
写作是大真诚与大自由。
它不是工业化批量生产的过程,而是先天地带有农耕田园的气息——
在悠长岁月当中,耐心播种,静心耕耘;到收获的时节,你会发现自己首先是成长了,不知不觉间写作水平也有了极大的提高。
我知道上面这短短的文字不太切题,并不是作文“小招”,也没能提供任何一篇文章操作层面的具体办法。但是我发誓自己真的没有在敷衍,也不是在说空话。
我的写作教学,真的是“无招”。
而且可以说是:写作教学这件事做得越久,想得越深,行动起来就越是无限趋近于“无招”了。
这么说应该不为过——也许我不知道写作到底应该怎样教,但是我相当肯定自己知道写作不应该怎样教。
大学中文系课表中有一门“写作”课,专门讲授写作技巧——纯技法,比如“呼应”“象征”“伏笔”“插叙”等等。每节课教一个技法,课后要求使用刚刚学到的技法写一篇文章。
那一年,是我这辈子离写作最远的一年。
我感觉每一篇文章都像是一具尸体,而我像是手操解剖刀的人。我研究它,我操作它,我肢解再缝合,我全身每个毛孔都浸透了福尔马林的气息,几乎透不过气来。
那一年的“专业训练”课程,规定每次写作统一朝着一条路走,成功地使一个热爱写作的人讨厌了写作。
工作以后,见到有同事让学生一个学期只写一两篇作文,把它改上十几遍,令学生背会,教学生遇到什么题目怎么套写。
说实话,考场得分是相当喜人的。但是我以为,这样的做法不是教学研究,不应该被效仿。
因为:剥离了生活属性和自我需求属性的写作教学,是不人道的,也是不科学的。
我相信:凡是和最朴素的原理对着干的做法,都是不谋长久的,对孩子而言,更是极大的不负责任——从小处说,容易让学生终生对写作毫无兴趣;从大处说,会导致孩子贪图捷径、讨巧求速的不良倾向。
我的学生在考场上没输过, 可是只有我们知道自己经历了什么——
那一天天的随笔、一日日的挑战、一次次和自己较劲、一回回为同伴击节叫好……
我们选的是一条素来为人诟病的“少慢差费”的路,我们写了那么多文章也不见得在试卷上超出别人很多分……
可是,教育和学习从来就不只是结果和目的。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在三年里收获了那么多忍不住想对人说的欢喜, 在三年后收获了长久的“不写就难受”的痴迷——凡此种种,如果未曾亲历,那滋味啊——说了你也不懂。
上面那句话看上去很没礼貌,却是一句实话。让我来换种表达,使自己显得文雅一些吧——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