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兆丰:年轻人,应该心怀未来,未雨绸缪?还是应该活在当下,及时行乐?
前几天,人民日报的微博发布了一条评论, 专门谈到了我年初订阅的一个专栏——《薛兆丰的北大经济学课》。截止今天,《薛兆丰的北大经济学课》在知识付费平台“得到”上已有18.5万订阅,以订阅价199元计算,估计进账超过3500万。在小鲜肉动辄几千万的片酬面前,终于有一位教授证明了知识的价值,真是让我很解气。
这条评论的主要观点是说:我们每个人都应该终身学习,成为更好的自己。在这个活在当下,及时行乐的时代,自己年初的目标与人民日报这条评论观点不谋而合,让我有一种被校长点名表扬的感觉。
不知不觉已经跟着薛兆丰老师学习了8个月的经济学,在这个学习过程中,我亲身经历过经济学带来的震动和快感,经济学的思维方式也让我在看待问题的时候,更加理性、从容、自信。有时甚至自信到可以给清华的博士“讲课”。
工作原因认识了一位在读清华建筑学的博士,因为我身边读博的人很少,而自己的学历又不高,所以我对博士特别崇拜,更何况是清华的博士,我们很聊得来,久而久之我们就成了好朋友。
有一次聚会,大家喝了几杯酒,聊的很开心,当我们聊到未来工作发展时,本以为这位高材生会高谈阔论一番,可他反而很低落:“从小母亲教育我,不要在乎眼前的蝇头小利,要有耐心,要看得远一点,要给自己制定一个长远的目标……我也确实是这么做的,这一路走来实属不易。不过,我现在真的开始怀疑自己的选择,我错过了建筑行业的黄金十年,我曾经那些活在当下,及时行乐的同学,反而抓住了机会都发财了,而我还是个没毕业的穷酸学生……”
要是以前的我,对面一个比自己优秀很多的人,可能就会顺着他简单安慰两句,比如“没关系,慢慢一切都会好起来的……”。但是,这次不同,当他话音刚落,我头脑中突然冒出了“收入节奏”和“利息理论”两个经济学概念,所以我决定试着换一种方式安慰下我这位优秀的朋友。
终身收入节奏曲线
我在桌子上给他画了一张“终身收入节奏曲线”图,横坐标是年龄,纵坐标是收入。这个社会不同的职业,不同的人群,不同人对未来的预期不同,决定了他们终身收入的节奏,就如同这三条曲线。
1、红线:不难看出他们在年轻的时候收入非常高,但随着年纪的增长,他们的收入就迅速下降,到了中年和晚年收入几乎为零。比如,空姐、模特、明星等,他们大部分的收入积累都是在中年以前完成的。
2、蓝线:年轻时,慢慢上升,上升到一定阶段,就处于一个长久的平稳期。比如,公务员,事业编老师、国企员工、洗碗工、体力劳动者等等。他们终身收入的特点是早工作,早收益,低风险,稳收入。
3、绿线:他们的终身收入节奏有些特别,一开始有相当长时间是在负的区域,也就是说他们年轻的时候有很长的时间是负债的,但是随着年纪的增长,他们的收入稳步提高。比如,博士、医生、教授等,这部分人收入的积累都是在中年以后完成的。
说到这,我看看我这位朋友,他点了点头说:”好像有点懂了……“,我接着又问:”那你说这三种不同的终身收入节奏哪一种最好?“他有点疑惑,我接着又说。
人追求的不是刹那收入的最大化,而是追求终身收入的最大化。
那我们应该去追求红色、蓝色还是绿色的收入节奏呢?这个就要根据每个人对未来的预期决定,人们对未来的预期不同,他们选择的职业也就不一样。
有些人很有耐心,他们看待未来也看得更清楚,更明确,也就是把未来的价值看得更高,他们愿意未雨绸缪,心怀未来。因为他们知道人生很长,只有打好了知识基础、人脉基础和财富基础,将来的选择空间才能够比较大,将来的收入节奏才可能成指数级增长。
而有些人对未来看得很轻、看得很淡、甚至感觉未来很迷茫。这些人可能更愿意及时行乐,活在当下。他们更注重眼前的利益,他们只会去做眼前比较着急的事情,而不是重要的事情。他们认为青春一去不复返,他们要善待自己,享受每一天。他们的收入节奏只能是缓慢的线性增长,而不是指数级增长。
所以,你单独看这三条曲线的某一点都会感觉社会收入不均匀,但当我们从终身收入这个维度去观察时,你会发现这才是更好的衡量人们收入差距的指标。
今天很多人穷,之所以穷的一个最重要的原因,是因为他们年轻。你看看今天收入中等以上的人群,他们10年前、20年前,他们的收入位置在哪里?那个时候他们是穷人,当然也有一个前提,那就是他们年轻的时候,对自己的未来充满信心。
这时候,我停顿了下,看着我这位朋友,他脸上已经露出了灿烂的微笑,他若有所思的在点头,我明显能感受到他已经不在困惑,他已经有了自己的答案……
年轻人应该学会在时间维度上看待问题的方法,被困于永恒当下的人是无法看到未来的。而能够跳脱现在的时间去思考问题,可以通过拉长时间维度的方式,抹平很多现在所面对的起伏,让人看到自己的方向。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