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复古为解放:金石学视野下,看清代书坛的“碑学”兴起

梁启超

清代做为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社会朝代,也是中国传统文化和学术全面梳理总结和集大成的时期。梁启超在他的《清代学术概论》中曾系统的总结了清代二百多年的学术发展思潮,“以复古为解放”是他对于清代学术史所定义的时代基调。以清代书法为例,正是在复古中求一解放。“复古”的思潮,让清代的知识分子大多都有“好古”之风,在考据经史的过程中,金石学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书家文人们致力于收集钟鼎彝器,探访名碑古迹,在访碑活动中开始了对书法观念认知的渐次演进和转变。

北朝碑刻

唐碑,北碑,汉碑,先秦金文大篆;篆隶开始中兴,北碑逐渐崛起,那些尘封已久的金文款识重新进入了书法家的视野之中。金石学的发展促成了中国书法由帖学向碑学的转变,“南北书派论”与“北碑南帖论”应时而出。书法批评观念在清代后期完成了对宋明帖学的一大反动,可见金石学对于书法的发展进程功不可没。

金石录

金石学是以证经订史为目的,以考信求是为原则,在新发掘的学术研究材料“金与石”的基础上形成的一整套学术研究方法。金石学始于两汉,宋清两代是发展历史上的两个高峰。宋代有开风气之功,清代有集大成之果。我们熟知的女词人李清照,她的丈夫赵明诚便是宋代的一位金石大家。两人以收集金石字画为趣,后来两人写了本《金石录》,这是一部继欧阳修《集古录》之后, 规模更大、更有价值的研究金石之学的专著。金石学奠基于宋而盛于清。民国时期有人做过统计,在当时可见的的金石书目中自宋代到乾隆以前的700多年间仅有67种,而乾隆以后的则有906种。可见清代乾隆以后金石学进入了鼎盛时期。但是宋代的金石学并没有能够对当时的书法艺术发展产生太多的联系。而清代金石学则成为当时的显学,对书法艺术影响巨甚。

清代金石学成就的取得还有赖于“乾嘉朴学”的兴盛。清初顾炎武等开清代考据之风,所作《金石文字记》首开先河。到乾隆嘉庆年间趋于鼎盛,形成“乾嘉学派”。此学派注重考据,小学、训诂学、经典校勘、史料辨伪这些治学方法都影响着金石学的发展。同时帝王的提倡,朝廷召集文人与大臣编撰金石书画相关书籍,又加上当时有大量古代器物的发现与出土,都为清代金石学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编钟拓片

考据学家对于金石的研究是他们特别重视金石上的文字,经常汇聚在一起讨论关于研究的心得。由于金石文物相继出土,为了充分满足学者与博古收藏者的要求,大量贩卖碑帖拓片的商人也参与其中,文人学者有研究需要,朝堂王公大臣有崇文好古之意,富商巨贾有附庸风雅之兴,一时间社会兴起了收藏金石拓片之风,治学之士,更是以金石为重。石刻铜器,古砖古瓦,只要与文字有关的器物,包罗万象,收入金石学研究其中。

中州金石目录

他们对数量庞大的碑拓金石文字进行收集整理,搜罗范围之广,碑石书目之巨,以超越前人。金石学家用大量的精力梳理名录,抄录碑文,为了能够很好的保存这些铭刻的文字资料,与经史相互印证。他们有的以地域为划分,专录一地金石碑目的;有的以器物为划分,分为砖石与铜器的。作为一门独立性很强的学科,金石研究对于认识文字的演变和发展以及碑文文体的分析有着积极的作用;而诠释金文目录和铭文,摹绘金石形制图谱,更是对于后来的人们了解古代礼制和金石存留散失的情况具有很大的帮助。

赵之谦书法

清代学者在考经证史过程中,节节复古,一路前进,在金石学影响下书法也掀起了一页新的篇章。金石学所面对的主要是金石载体上的文字,因此金石学上的许多研究成果直接影响到了书法界,金石上铭刻文字的书写艺术风格等存在逐渐的引发了书法家对于书法史和书法审美批判观念的深刻变革,金石研究的深入和访碑活动的广泛展开,为清代的书法家的提供了一条新思路。金石碑刻中古文字的认识和金石碑刻文字书法风格的认可与借鉴,并促成了清代后期尊碑风气的形成,直接导致了清代后期碑学观念的确立与碑派书风的形成。

熊秉明先生在他的《中国书法理论体系》中指出:乾嘉间,金石学、考据学大兴,钟鼎碑版在知分子间激发起来的,不仅是考古兴趣,也有造形艺术的兴趣。而在这种形兴趣下还有民族意识的萌动。已达一百年的清朝恐怖统治,迫使文人走入考据训诂之学,但反抗的心并不因此绝灭,在钻到古代金石训诂牛角尖的同时,他们发现了古朴、道健的艺术形象。这些祖先遗留下来的痕迹含藏着茁壮悍强的生命,成为被压制的民族自尊心的最好支持者。这些雄强有力的形象睁开他们的眼睛,打动他们的心弦,给予了他们一个新的美的标准,有深远的道德意义的标准,于是碑派书法蓬蓬勃勃地发展起来。

郑簠书法

金石学研究的学者大多都是饱读诗书的文人,对书法的研习也必备的修行。他们这些群体金石学与书法相融合。篆隶与魏碑开始崛起,越来越多的书法家开始以金石碑版文字作为学习书法的取法对象和师法源泉,逐步在帖学的世界之外开辟出一篇新的书法创作天地。清初的朱彝尊和郑簠二人即是金石大家,也是篆隶中兴的代表人物。郑簠曾花费巨额,竭力搜集碑刻,遍摹汉唐碑刻,坚持学习汉碑三十余年。他的隶书克服了唐代隶书用笔平直古板,结构整齐划一对元明书家的束缚,在借鉴汉代隶书中显得稍有古意。他所追求的扑拙、高古浑厚之气,恰恰成为乾隆嘉庆以后碑派书法所追求的最重要的审美趣味之一。

朱彝尊书法

而朱彝尊他收集金石原本作为证经补史的资料,然而长时间的沉醉熏陶,挥毫之际,自然受其金石风格的影响,书法中沾溉汉代隶书风格。朱彝尊还有意识的整理鉴赏了汉隶碑刻的审美感受并在艺术风格上进行了划分。这二人对于汉隶的研究也反映出清初的一批金石学家在书法上对于汉隶的深入研究。同样,篆书与钟鼎金文,北朝碑版也受到书法家的追捧。早期的傅山,中后期的邓石如,孙星衍,吴让之,何绍基,赵之谦,吴昌硕等人,各有所取。由汉碑到魏碑,再由汉魏六朝之碑上溯到钟鼎金文。但是总的来看,清人学习金文书法成就尚未超越学汉魏六朝碑刻所取得成就。

淳化阁帖

书法对于金石学的偏向,开始向曾风靡书坛的董、赵帖学书风发起了挑战。自从宋代《淳化阁帖》刊行以后,二王法书成为学习书法的神圣范本。此后,各种汇帖刻帖成风,但辗转翻刻,徒存其形,笔法全失,致使书风愈益趋向单调靡弱。元、明时期,刻帖仍然风行,尽管元、明两代书家通过向晋、唐的回归也各自取得了成就,但大略仍在帖学的范围之内。然而书帖辗转翻刻,与原作失真甚远,二王法书也被模式化,这些原因逐渐成为书法发展的桎梏。一些书家意识到了书法革新的必要性。

他们把目光投向了久已被人忽视的碑刻,力图从复古中求的新生。金石学就在这样的历史契机中兴起,势必帮助书法家打开新的视野。清朝前期,康熙乾隆对于董赵书风的提倡压制了金石学对于书法影响的扩大,但是到了乾隆以后金石研究著作的猛增加速了金石学对书法的渗透,所以金石学在清朝前后期在书法发展中的影响力相差很大,这也直接影响到了碑学在清代中后期的全面崛起。可以说,帖学走到穷途末路已酝酿着碑学革新的内在要求,而金石学的兴起和访碑活动在金石家和书法家中的广泛开展,成为碑学书法的一支催生剂。

阮元书法

乾隆嘉庆年间的朴学大师阮元,他在根据自身的访碑实践活动以及对于书法源流关系的梳理,提出了“南北书派论”与“北碑南帖论”,鲜明的提出了“尊碑抑帖”的思想,在理论上宣扬北碑的书法价值,这一理论的提出可谓是石破天惊,一扫帖学独霸书坛的地位,一时间碑学派的理论广为流传。可以说北碑南帖的提出,离不开对于金石文字的考据。人们对于金石学研究的深入,使对北碑的感知远超过前代的学者。清代学术风气的转变与金石学的兴盛使书法不再拘泥于二王帖学的世界当中。书坛出现风格多元的局面,出现了碑帖融合新的势头。

阮元书法

金石学与书法本身就有着天然的联系。通过梳理金石学的发展脉络,感知书法鲜活的历史进程,理解书法的深刻内涵。我想这是对我们每一位书法人的成长都是大有裨益的。以上便是本人的一些浅薄见解,其中阙疑讹误之处,还请观者不吝赐教,自当感激不尽。

参考文献;《中国艺术批评通史》

《中国书法理论体系》

《北碑南帖论》

《南北书派论》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