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与胆

一、肝藏血,主筋,其华在爪,开窍于目。
肝有贮藏血液和调节血量的功能。人体活动时,血液运行至身体各部分。供给各组织器官的需要;睡眠时大量血液回到肝里。筋依赖血养,因此,肝也主筋(这里的筋相当于现在医学上的韧带、肌肉、肌腱、和滑囊滑膜);
肝血充足时可以使筋得到营养,四肢和关节活动自如。指甲的情况可以反映肝是否健全,肝血足时,指甲坚韧而有光泽,所以说其华在爪;肝血不足时,则见指甲变软,颜色淡白而无光泽。眼的功能也受肝的影响,叫目受血能视,所以说肝开窍于目。
肝胆的病理情况常见有:
肝血虚。由于肝失血养,会导致睡眠质量差、筋骨酸痛、四肢关节活动不便,视力模糊等症状,临床上多见于骨、关节疾病(如风湿、类风湿、退变性关节炎等)以及部分神经系统疾病(如神经炎等)。治疗宜养肝血,如用独活寄生汤、六味地黄汤等加减。
肝肾阴虚,可以引起肝风内动,除头晕、耳鸣等症状外,还经常伴有肌肉跳动,肢体麻木感等,脉多弦劲。临床上多见于高血压、心脑血管动脉硬化。治疗宜平肝熄风、滋养肝肾,如用天麻钩藤饮、地黄饮子等加减。
二、肝主谋虑,主疏泄。
肝功能与人的部分精神活动和情绪有关,精神和情绪变化对肝有影响,肝病也常影响到精神和情绪的异常。从肝的性能来看,适宜于疏泄、舒畅(也就是说不要使肝气郁滞)。肝气的过于亢奋与郁滞,都能引起病证。常见的有:
(一)肝阳上亢,属于肝气过于亢奋的表现,常见的症状比如性情急躁、易怒,头痛、头晕。因发病的原因不同,可分为以下两种情况。
属于实火引起的,头痛较为剧烈;伴有口苦、便秘、尿赤小便黄等症状;多见于高血压病的早期,甲状腺功能亢进等。治疗宜泻肝经实火:如用龙胆泻肝汤等加减。
属于肝阴不足引起的,伴有头晕、耳鸣、口干、咽干、睡眠不安、面红、舌质红、脉象弦数等症状。与现在医学上的交感神经兴奋,肾上腺素分泌增多的表现是一致的,多见于高血压病第二、三期。临床上有些患者除肝阴不足外,还会兼有肾阴虚,兼有腰膝酸软,手足心发热等症状。在治疗上,不论是否兼有肾阴虚,均宜滋补肝肾,可以用杞菊地黄汤加减治疗。
(二)肝气郁,即肝气郁滞(相当于肝、胆或胃肠功能上有障碍),常见的症状有抑郁、易怒、上腹部及右肋部胀痛等,如果影响到脾胃功能,则有呕吐酸水,食欲不佳等症状。临床上多见于肝炎、慢性胆囊炎、消化道溃疡病等。治疗宜疏肝理气,如用逍遥散、柴胡疏肝散。
肝与胆相表里。
胆通过经络的联系和肝构成表里的关系。肝属里,胆属表,胆有协助肝的作用。在中医临床上,肝与胆在症状表现、辨证、用药等方面,两者是一致的;治肝即治胆,但胆病一般以实证为主,治疗上也是以疏泄为宜。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