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647年,一位文官带领的使团被印度团...

公元647年,一位文官带领的使团被印度团灭。一行30人除了文官和副使,全部惨死。这位深感羞辱的文官,没有选择逃离回国,而是东拼西凑组织了一批杂牌军,直接挥师南下,竟然直接灭掉了大半个印度!

后世将这段历史称为“一人灭一国”,这个文官的名字叫王玄策。

那时的印度还叫做天竺,戒日王尸罗逸多领导的中天竺统一了四分五裂的北印度,建立了摩揭陀帝国,首都为曲女城(今卡瑙季)。

因为玄奘西行的缘故,戒日王与大唐交好,双方互派使节访问。

在此背景下,公元647年,唐太宗派有过一次出使经验的王玄策访问中天竺。

当时的王玄策,当过最大的官是黄水县令。

按照以往的经验,本次出行本来会像《西游记》中的那样,各国国王热情接待来自大唐的使者,互致问候,互送礼物,宝印一盖,顺利回国。

没想到使团马上要到目的地中天竺的时候,居然遭遇了伏击。30人的队伍,除了正使王玄策和副使蒋师仁外,全部惨死,不仅各国的贡品被夺,王玄策和蒋师仁也被俘虏。

而伏击他们的正是中天竺的篡位新君阿罗那顺。

戒日王尸罗逸多在洹河晨浴时不幸溺亡,大臣阿罗那顺篡位成功,掌握了中天竺的政局。

因为得位不正,阿罗那顺害怕北部的吐蕃以及大唐,会以此为由干涉他的统治。也可能是刚刚篡位成功,脑子抽抽了,开始目空一切,连强大的大唐帝国也不放在眼里了。

所以阿罗那顺居然派兵剿灭了王玄策的使团。

看着自己所带领的强大帝国的使者被杀,王玄策悲愤不已,被俘的羞辱感以及仇恨的火焰熊熊燃烧。

在戒日王的妹妹拉迦室利公主的帮助下,王玄策和蒋师仁成功逃走。

二人没脸逃回长安请求朝廷援助,而是互递了一个眼色,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

兄弟,干吗?干!

二人一路向北,渡过甘第斯河,穿越辛都斯坦平原,沿着喜马拉雅山脉,经历九死一生,来到了泥婆罗国(今尼泊尔)。

以唐朝使节的名义,王玄策向泥婆罗国王借了7000骑兵,然后又向吐蕃松赞干布借了1200精兵。最后,王玄策发出檄文,又向临近的各藩属国征招了1000多兵马。

就这样,王玄策和蒋师仁东拼西凑了1万人马,王玄策自认统帅,蒋师仁为先锋,挥师南下,直扑阿罗那顺所在的中天竺的茶镈和罗城,立志报仇雪恨。

双方大战三日,王师斩杀敌军三千人,溺水而亡的敌军则超过万人,被俘者至少一万一千人。

后来,阿罗那顺逃往东天竺借兵企图反攻,被王玄策以分兵之计全歼,活捉阿罗那顺。

蒋师仁这边也攻破了阿罗那顺妻子据守的朝乾托卫城,阿罗那顺王妃、王子被俘。俘虏男女一万两千人,牛马三万余头匹。五百八十座城邑投降,天竺各国震惧。

因为东天竺王尸鸠摩曾经借兵给阿罗那顺,吓得赶紧送上牛马三万,弓、刀、宝缨络若干,向唐师谢罪。

王玄策这才罢兵,带着阿罗那顺和一万名俘虏,以及无数的战利品返回长安。唐太宗大悦,晋王玄策为朝散大夫,押阿罗那顺献俘于太庙。

就此,王玄策维护了大唐的国威,并为被驱逐的戒日王王室出了一口恶气。

王玄策的这一壮举,也被后世称为“一人灭一国”。

公元657年,王玄策受命第三次出使印度。这次,王玄策将泥婆罗国的菠菜以及印度蔗糖的制造方法带回了中国。

@人间宅说:

王玄策,一个曾经只是担任黄水县令的小官,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居然灭了一个国家。

最令人称奇的是,在此之前,他从未有过统兵打仗的经验。

更神奇的是,这样一个在后世看来几乎堪称传奇的人,在史书上并没有留下多少记载。原因令人大跌眼镜,因为他的功绩,在当时看来,太不起眼。

强大的大唐帝国,曾经先后灭掉了:

吐谷浑(627年)、东突厥(630年)、高昌(640年)、薛延陀(646年)、中天竺(648年)、龟兹(648年)、西突厥(657年)、契丹(660年)、百济(660年)、铁勒(660年)、倭国(663年)、高句丽(668年)西南蛮(729年)、后突厥(745年)、大勃律(753年)、回鹘(842年)等多达30多个政权和国家。

周边的藩属国只要听到“天可汗”的名字,无不瑟瑟发抖,那是个真正万邦来朝的时代。

于是在这些国家里,王玄策灭掉的中天竺,竟然确实显得不太突出。

而且最重要的是,王玄策虽然俘虏了阿罗那顺,却没有真正统治中天竺。

所以王玄策的战功,并没有受到太大的重视。人们提到他,只是一个比较有血性,没有辱没大唐国威的使节而已。

直到近代以来,人们对于王玄策的事迹,才慢慢开始研究和重视起来。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