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像教学-6-腰椎CT诊断技巧(高清图文)!
(一)腰椎
L1-2至L4-5的椎间盘形态大致相似,呈肾形,后缘年轻人稍凹,凹陷部与后纵韧带走行一致,随着年龄的增长,后缘可变得平直;
正常L5-S1椎间盘的后缘较平直,并可轻微膨出;
椎间盘由髓核和纤维环组成,略高于软组织密度影,CT值为80~120HU,CT不能区分髓核和纤维环;
椎间孔前为椎体,后为椎小关节,上下为椎弓根,内与侧隐窝相连,有脊神经根通过;
侧隐窝:向下外续于椎间孔,有脊神经经过 –前壁为椎体后外缘 –后壁为上关节突前面与黄韧带 –外界为椎弓根;
正常前后径为3-5mm,<3 mm侧隐窝狭窄,>5mm,不狭窄。
腰椎CT扫描及重建方式:
申请单部位选择:腰椎全景CT
扫描范围:L1-S1椎体
重建方式:轴位+MPR(冠状位、矢状位、斜位) VR
(二)腰椎解剖
腰段横断面解剖及影像
上图示:经腰椎椎弓根的横断层面
上图示:经腰椎椎体下部的横断层面
上图示:经腰椎椎间盘的横断层面
上图示:经第1骶椎椎体的横断层面
上图示:经第2骶椎体的横断层面
(三)腰椎CT片所包含的内容
1.椎间盘重建方式
上图示:冠状位重建方式
上图示:斜位重建方式
上图示:矢状位
2.腰椎间盘CT断面解剖
上图示:正常腰椎间盘CT(L1/2)
上图示:正常腰椎间盘CT(L2/3)
上图示:正常腰椎间盘CT(L3/4)
上图示:正常腰椎间盘(L4/5)
上图示:正常腰椎间盘(L5/S1)
(四)椎间盘膨出
1.定义:
椎间盘膨出是指椎间盘退行性改变,髓核脱水,体积缩小,不能充盈纤维环,纤维环承受的压力增加,高度下降,纤维环周边膨出,椎间盘直径增大,边缘超过椎体边缘。
表现为椎体边缘对称、规则的软组织影。
轻度膨出时表现为椎间盘后缘正常肾形凹陷消失,圆隆饱满;
重度时弥漫膨出的椎间盘边缘明显向四周均匀一致增宽,超出上下椎体边缘,但椎间盘仍然对称,没有局部突出,外形保持椭圆形,可伴真空变性。严重时可造成硬膜囊受压狭窄,马尾神经受压。
上图示:椎间盘膨出伴右后突出
2.分度
Ⅰ度:膨出不超过2mm,硬膜囊前脂肪间隙存在或无明显改变,属正常范围;
Ⅱ度:膨出超过2mm,硬膜囊前脂肪间隙消失,硬膜囊无明显变化;
Ⅲ度: 膨出超过2mm,硬膜囊前脂肪间隙消失,硬膜囊受压,但神经根无明显改变;
Ⅳ度:膨出超过2mm,压迫硬膜囊及神经根。
(五)椎间盘突出
椎间盘由透明软骨终板、髓核和纤维环构成。 随年龄增长,出现髓核脱水、变性、弹性减低,纤维环出现裂隙,周围韧带松弛,为内因;急性或慢性损伤造成椎间盘内压增加,为外因。 髓核可经相邻上下椎体软骨板的薄弱区突入椎体松质骨内,形成椎体上下缘的压迹,称为Schmor结节。
上图示:椎间盘与神经根的关系
椎间盘突出,又称为椎间盘疝;在一定的诱因作用下,如反复的损伤或一定量的冲击使压缩载荷的力度增大,髓核通过纤维环薄弱处疝出,腰部最多见(90%发生于L4/5、L5/S1) 。
按突出的组织类型分为:纤维环突出和髓核突出。
按突出部位分型分为:中央型、旁中央型、外侧型、远外侧型。
椎间盘突出的CT表现:
直接征象:
间接征象:
局部突出于椎体后缘的软组织密度影,边缘光滑,突出缘与纤维环后缘呈钝角,多呈丘状、半月形、新月形,疝块密度高,偶可见钙化。
上图示:椎间盘突出示意图
上图示:正常椎间盘CT图像
上图示:椎间盘突出图像
上图示:椎间盘突出(中央型)
上图示:中央型
上图示:椎间盘突出右旁中央型
上图示:椎间盘突出左旁中央型
1.真空变性—“真空征”
真空变性原因:髓核脱水而变脆、碎裂,椎间盘内呈负压,周围组织内的气体进入椎间盘,90%以上为氮气。
CT表现:椎间盘内不规则气体密度影
2.许莫氏结节
病因:髓核脱水变硬,在垂直外力作用下通过终板进入椎体(有一定争议)
部分学者认为是在含水充分的时候发生
CT表现为:椎间隙平面相邻的椎体上下缘有边缘清楚的隐窝状切迹
上图示:许莫氏结节
3.腰椎后缘软骨结节
腰椎后缘软骨结节是椎间盘组织经终板疝入椎体后缘松质骨内,使椎体后缘小骨块突入椎管,引起椎管狭窄或脊髓压迫症状。
病理证实:骨块外均系透明软骨和退变的椎间盘组织。
CT表现:椎体后缘类圆形多囊状或不规则的骨缺损,密度与椎间盘相似,周围有反应性硬化,骨块后缘与突出的椎间盘后缘在CT扫描下一致。
好发于L4椎体后下缘
上图示:腰椎后缘软骨结节
(六)退行性变
多为生理性老化过程,一般不引起明显症状。遗传性、自身免疫性、急性创伤或慢性劳损等原因,也可促使脊椎发生退行形变。
椎间盘退行性变:
纤维环退变:多发生于20岁以后,出现网状、玻璃样变及裂隙样改变,并向周围膨出,退变处可有钙盐沉着;
软骨终板退行性变:表现为软骨细胞坏死、囊变、钙化和裂隙;
髓核退变:晚于纤维环退变,主要表现为脱水、碎裂,有时出现气体和钙化。
椎间关节退行性变:关节间隙变窄,软骨下骨质增生、硬化,边缘骨赘形成,关节囊松弛,关节脱位。
韧带退行性变:纤维增生、硬化、钙化或骨化。
脊椎骨骼改变:骨髓水肿、脂肪沉积和骨质增生。
继发性改变:椎管、椎间孔及侧隐窝的继发性狭窄。
退行性变的CT表现:
椎间盘向四周均匀膨出于椎体边缘,其后缘正中仍保持前凹的形态;
硬膜囊前缘及椎间孔可受压;
膨出的椎间盘外周可有弧形钙化,有时可显示椎间盘“真空”征和髓核钙化;
骨结构改变:多表现为椎体边缘部唇样骨增生、硬化;
黄韧带肥厚、钙化:表现为椎板内侧高密度影,硬膜囊侧后缘受压、移位;
后纵韧带肥厚钙化或骨化:表现为椎体后缘的圆形或椭圆形高密度影,边缘清楚。
(七)脊柱滑脱
分真性滑脱和退变性滑脱(假性滑脱),滑脱影像描述是以下一个椎体为参考。
滑脱分度:
I :滑移<25%
II:25%<滑移<50%
III:50%<滑移<75%
IV:75%<滑移<100%
V:滑移>100%
1.真性滑脱
真性滑脱:合并椎弓峡部裂
多认为先天因素起主要作用;
病变处骨质缺损,内有纤维软骨连接,可形成假关节;
分型:双侧峡部裂、单侧峡部裂、不完全性峡部裂;
L4约占30%,L5约占60%。
上图示:真性滑脱
2.退变性滑脱
病因:小关节退变、关节面角度增大接近矢状位、脊柱稳定性下降、椎间盘病变、腰骶角加大、L5骶化或全身疾病。
上图示:退变性滑脱
3.小关节退变
包括骨赘形成、关节间隙狭窄、增生肥大、软骨下硬化、软骨下骨破坏囊变、关节囊钙化、软骨真空变性、半脱位。
(八)后纵韧带骨化
增厚不严重时症状不明显,严重时可造成椎管狭窄;
与椎体后缘骨赘鉴别要点:骨化病灶与椎体间可见线状透亮影分隔;
与椎间盘后缘钙化鉴别要点:后纵韧带钙化是椎管前缘中间的条状纵形钙化,可致相应节段椎管狭窄且上下层面可连续,椎间盘钙化多位于椎间盘断面,纤维环钙化多呈弧条状。
上图示:后纵韧带骨化
(九)黄韧带骨化
黄韧带弹力纤维减少,胶原纤维增生,出现透明变性,韧带弹性下降,脊柱后伸时,韧带出现折叠并突入椎管,造成微小损伤,在此基础上出现增厚,骨化,从而压迫脊髓。
CT:黄韧带增厚,可见骨样致密斑,邻近硬膜囊可受压。
上图示:黄韧带骨化
(十)椎管狭窄
可分为先天发育性和后天获得性 :
先天发育性:又称为短椎弓综合征,椎弓根粗,前后长度变短,椎管狭窄,横断面呈左右长的椭圆形;
后天获得性:由于椎间盘突出、椎体增生、椎体滑脱以及后纵韧带、黄韧带增生肥厚、钙化或骨化等刺激脊髓神经及周围血管,造成神经血管发生炎症粘连、充血、水肿,从而导致椎管狭窄的发生。
椎管测量:
1)椎管前后径
2)椎弓根间距
3)椎管
4)侧隐窝(椎弓根高度)
5)椎板间径
6)下关节突
7)椎板
8)棘突
9)关节间径
10)上关节突
11)椎弓根
(十一)侧隐窝
侧隐窝又名神经根管,是指椎管向侧方延伸的狭窄间隙,容纳神经根的通道,其背顶部为黄韧带、小关节囊、关节软骨内侧缘及部分椎板,腹侧为椎体后缘和椎间盘,外侧为椎弓根的内侧壁,内侧为硬膜囊及硬膜外结缔组织,是硬膜囊侧壁至椎间孔内的间隙;
当椎间盘纤维环破裂后髓核突出,尤其向侧方突出时,可直接压迫神经根,产生临床症状。
侧隐窝的正确测量:
侧隐窝的测量方法是上关节突的前内侧缘与椎体后部的连线的长度 ;
两个条件:骨窗,测量层面必须是完整的椎体层面。
上图示:侧隐窝的错误测量
(十二)诊断的几个数据
腰椎椎管中央矢状径:正常15-25mm,10-12mm可疑狭窄,<10mm狭窄;
侧隐窝:正常>3mm,2-3mm可疑狭窄,<2mm绝对狭窄;
黄韧带:正常约2-4mm,>5mm为肥厚;
小关节:正常时表面光滑,对位良好,间隙为2-4mm;
椎弓根间距:平均值20-21mm,<13mm狭窄。
来源:本文为转载自好医术,仅用于学习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