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了《心经》的唐僧,他为何还非要拉着乌巢禅师问西行路程?
(博士论西游第六三九讲,选自《西游谜中谜》(459)第八章――观音努力之谜)
在上一讲,我们提到,观音为了帮助自己的盟友燃灯,她将自己掌握的取经路线信息,详细地透露给了燃灯。因此,燃灯化身为乌巢禅师,提前隐居在取经必经之地浮屠山,坐等取经团队到达,成功地向唐僧传授了《心经》。
唐僧得到了拥有强大功能的《心经》之后,他应该对燃灯心生感激才对,然而,我们却看到了非常不可理解的事情,唐僧竟然“扯住奉告,定要问个西去的路程端的。”按照唐僧懦弱的性格,他根本就做不出强梁之事,现又如此反常,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要想理解其中的原因,这还需要从唐僧被贬说起。在取经成功,如来在对唐僧分封时,曾亲口告诉他,“圣僧,汝前世原是我之二徒,名唤金蝉子。因为汝不听说法,轻慢我之大教,故贬汝之真灵,转生东土。”
根据如来的说法,唐僧的被贬下界,是因为他在上课时,听讲不专心,惹怒了如来,才将其贬往东土。通过第二章“唐僧的父母之谜”的分析,我们已经知道,如来是在说谎,他是在借着唐僧的这点小过错,趁机将其派往大唐而已!
因为如来知道,事业的发展,首先在于人才的培养。他将二弟子金蝉子贬往东土,投胎转生为凡人唐僧,就是让其通过取经过程的历练,增长本领、增加见识、增高修行,成长为辅佐自己的人才,为拓展现在佛派的业务,做出更大的贡献。
如来为了让唐僧得到高强度磨炼,对其采取了投胎转生的贬谪方式,金蝉子因此失去了前世的记忆。也就是说,在出生后的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唐僧并不知道自己的如来二弟子身份。
然而,在唐僧长到十八岁时,金山寺法明和尚交给他一封记载了其身世的血书,该血书是其母亲殷温娇所写。南极星君曾梦中告诉殷温娇,“奉观音菩萨法旨,特送此子与你,异日声名远大,非比等闲。”该内容应记载于血书之中,了解到身世的唐僧,肯定会在一定程度上猜测到自己前世。
唐僧在水陆大会讲法之时,变成疥癞和尚的观音,向木叉提到了唐僧的前世,“看金蝉子可有福穿我的宝贝!”尽管此言为观音与木叉的私语,但在唐僧穿上锦襕袈裟,又看到观音现出真身之后,他对自己的前世则会有更进一步地了解。
本人认为,观音很有可能已经托梦给唐僧,向其透露了他如来二弟子的身份!否则,在观音提出取经行动时,他就根本不考虑西行路上的“虎豹妖魔”,没有任何犹豫,立即向李世民请命,“贫僧不才,愿效犬马之劳,与陛下求取真经,祈保我王江山永固。”
即使观音没有将唐僧的前世告诉他,但是观音后来的多次帮助,以及太白金星说他“本性元明”,也足以让他认识到,他有着相当不凡的前世,并且其修行的最终目的是“正果金身”,即成就佛果!
正因为唐僧知道自己未来的成就,他对于所有的经典必然十分挑剔。对有助于自己成佛的经典,他肯定会欣然接受;而无助于自己成佛的作品,他一定会断然拒绝!但是,如何才能判断作品的功能呢?传经之人的能力展示,就是很好的判断标准了。
唐僧请旨去西天取经,是因为看到观音现出真身,他才相信如来三藏真经的“能超亡者升天,能度难人脱苦,能修无量寿身,能作无来无去”功能。对于化身为乌巢禅师传授的《心经》,他当然有理由怀疑该经拥有的“若遇魔瘴之处,但念此经,自无伤害”功能。
在对《心经》功能存在疑虑的情况下,唐僧才扯住燃灯,“定要问个西去的路程端的。”本人认为,唐僧是这样考虑的,如果燃灯能预测出取经的相关信息,并能够得到准确验证,他才会真正接受心经,否则,就只是听听而已,根本不会按《心经》修行。
对于唐僧的缜密的思虑,观音和燃灯早已知晓。因此,在观音向燃灯透露取经路线信息时,她不仅向其准确说出了取经的路途走向,更是介绍了取经团队所需克服的障碍安排。所以,在唐僧强行向其询问“西去的路程端的”时,燃灯胸有成竹地告诉唐僧:
“道路不难行,试听我吩咐:千山千水深,多瘴多魔处。若遇接天崖,放心休恐怖。行来摩耳岩,侧着脚踪步。仔细黑松林,妖狐多截路。精灵满国城,魔主盈山住。老虎坐琴堂,苍狼为主簿。狮象尽称王,虎豹皆作御。野猪挑担子,水怪前头遇。多年老石猴,那里怀嗔怒。你问那相识,他知西去路。”
当然,燃灯所说的这一切,都在唐僧的西行过程中,都毫无疑问地得到了逐步验证。而唐僧对《心经》功能信任度也逐渐提升,更是不断地依照《心经》进行修行。在取经团队来到供奉如来的布金禅寺前,唐僧彻底“解得”《心经》,由如来的弟子转为了燃灯的学生。
由此可以看出,燃灯成功挖了如来的墙角,得益于观音的大力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