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铁器时代的博物馆(长治·荫城)

【国艺】杂志 国韵综合成长馆

2016-03-15

中国铁器时代的博物馆

王雨馨

荫城没有前世,只有今生。那些关于铁府的辉煌往事,被雕刻在古镇的老街上,被雕刻在荫城人的心中。荫城的基因是铁,记忆是铁。它的发展,注定与铁密不可分。

荫城的基因——铁

那是一段辉煌的历史,我特意从史料中选择了几个片段,来回首这段往事:

《长治县志》载:汉武帝在全国49个郡县设置铁官,在荫城驻有铁商。

《晋乘搜略》载:“唐代荫城冶潞……征商人又熬盐货铜铁。”这意味着,唐代的潞安府荫城镇已经发展成为包括铁货在内的各种货物集散地。

《明史·食货志》及《续文献通考》典籍中记载:明朝,洪武五年(1372年)全国13个铁冶所,潞安荫城即为其中之一。

明《实录》载:大同11州县使用的铁器和耕具,皆由商人从潞州贩运而来。

明万历《潞安府志》载:“汉唐以来,取当地所产,铸铁为钱,公私相杂。”1990年上党钱币研究会在长治与高平两县的交界处羊头山发现汉代铁质“半两”铸钱范模一具;1999年在长治炉坊巷唐朝铸币遗址一次出土钱币数万枚,其中,铁质“开元通宝”钱146枚。

荫城古镇的前世今生

如果余秋雨来到这里的话,他的《抱愧山西》会有另一种写法。“宋霭龄坐在一顶十六个农民抬着的轿子里,孔祥熙则骑着马,但是,使这位新娘大为吃惊的是,在这次艰苦的旅行结束时,她发现了一种前所未闻的最奢侈的生活。……因为一些重要的银行家住在太谷,所以这里常常被称为‘中国的华尔街’。”这是余秋雨引用过的美国作家罗比·尤恩森写的一段话。如果来到这里的话,余秋雨心中的惊叹号会更加放大。如果说在数百年间,晋中商帮一直执中国金融业之牛耳,那么在同样长的时间内,山西的泽潞商帮,一直是古代中国另一命脉一铁产业中的翘楚。

那是一段伟大的历史,山西的两大商帮,在历史上具有难以估量的价值,晋中商帮,他们经营着从两湖远至俄罗斯恰克图的万里茶道;而泽潞商帮,则在茫茫太行间踏出了盐铁古道,其运行范围西至陕甘,东抵鲁豫。这一级一横的两大动脉,构筑了清代龚自珍所说的“海内,山西最富”。

明朝中叶,是潞商发展最辉煌的时期,潞商占尽天时地利人和的契机,以地域优势打造名牌,以煤、铁、铜、锡为主打产品,带动辐射了手工业和农副产品的发展,市场逐步拓向全国。清代,长治铁业发展至鼎盛时期,太行山上的这块小盆地再一次以它的繁荣而使全国瞩目。

在那几百年间,长治铁业的中心,竟然就在脚下的小镇一荫城之上,这又是多么的不可思议。

背靠雄山,陶清河与北河从东西两侧流过。这是荫城的基本格局。古老的村镇,大多遵循这样背山面水的选址方式,荫城古镇就在山水之间的台地上。鼎盛时期的荫城有1500余米的土城墙,东西南北城门共计7个,寺庙18座,牌楼两个,祠堂3个,商贾门店500余家,三个大的民居群落,四个行店聚集点。土城墙位于荫城的北边,与东南、西南面的二仙山把荫城环抱其中,使荫城成为一个“聚宝盆”。而现在,荫城古镇现存古民宅5096间,特色民宅18户,大小寺庙16座,旧戏台8座,骆驼厂3处,米铺13家,旧城墙500多米,旧城门7个,祠堂3座。这是荫城的家底。建筑专家对它的评价是:“山西明清古村镇的杰出代表,充分反映了明清时期社会、经济、民俗等各个方面的情况,建筑脉络清晰,特色鲜明,明清时期北方民居的典范。具有很高的科学价值、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现在的荫城,已经不再是历史上的那个概念,甚至也不是荫城人自己所理解的概念。这座小城,在古今之间,在现代化和城镇化的拐点上,从南向北,你就像观看一棵大树的年轮一样,能够清晰地感觉到几十年,甚至几百年岁月的变迁。明清时的老宅、铁铺,民国时的住房“文革”时候的标语,一直走出古镇,看到新城的面貌:一排排漂亮的楼房和店铺。甚至你能够看到这个城市扩张的趋势,从南向北,逐步跨越荫城河,到河对岸的的道路两旁,新式的住宅和楼房修建起来,其现代性越来越浓厚。这好比一个时空长廊,你走过的不是寂寞,不是建筑,而是历史。

荫城的基因——铁

铁,是这个城市的基因。这个基因,渗透在荫城的各个角落中。在荫城一个叫『后圪廊』,又称『铁货巷』的深巷中,依稀可以看到一家挨一家的老店铺招牌,保存比较完好的有『瑞盛钉店』、『永记铁庄』等。与铁货巷相连的是老东街、北街、馆街、其中最著名的是馆街,这称号一直沿至今。馆街里的老店铺紧罗密布,鳞次栉比,有骆驼店、骡马店、棉花店、货栈、当铺、银号。在多家宽阔的街门下,青石铺成的路面能看到深深的车辙印。当地人说:『这是当年经年不断地运输铁货造成的。』许多家的大门,还有长治地区所特有的铁裹门。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