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诵手册 | 第一编 普通心理学4-8
🔔🔔🔔
每周六推送心理学的背诵手册
休息日也不可以松懈哦~
▼▼▼
★表示统考考过该知识点,但考的频次不多;或者可能会考该知识点,但是以小题的形式呈现,如选择题。
★★表示中频考点,考过多次选择题、简答题或可能会考简答题。
★★★表示高频考点,是复习的重中之重,多以简答、综合等大题的形式进行考察。
▼▼▼
四、简述脑学说。★★(选择、简答、综合)
(一)定位说
脑功能定位说认为,人的心理功能是和脑的某一特定部位有关的。
1.定位学说始于18世纪德国加尔和斯柏兹姆的颅相学,启发:大脑的功能是分区的。
2.真正提出开始于19世纪60年代失语症的研究。布洛卡区和威尔尼克区的发现,使人们相信语言是有特定脑区的。
3.潘非尔德用电刺激大脑颞叶时,发现能激发人对童年经历的回忆。这些都支持了定位学说。
(二)整体说
1.最早由弗洛伦斯提出,他认为人的大脑是一个整体,要通过整体来发挥作用。通过实验发现,动物功能的丧失与切除皮层的部位无关,而与切除皮层的大小有关。
2.20世纪初拉什利用损伤小白鼠大脑的办法,观察其对白鼠学习的影响,得出两条原理:
(1)均势原理:大脑皮层的各个部位几乎以均等的程度对学习发生作用;
(2)总体活动原理:大脑是以总体发生作用的,学习活动的效率与大脑受损伤的面积大小成反比,而与受损伤的部位无关。
(三)机能系统说
鲁利亚提出:大脑是一个动态的结构,是一个复杂的动态机能系统。包括:
1.第一机能系统:动力系统。也叫调节激活与维持觉醒状态的机能系统,由网状结构和边缘系统组成。它的基本功能是保持大脑皮层的一般觉醒状态,提高它的兴奋性和感受性,并实现对行为的自我调节。
2.第二机能系统:信息接收、加工和储存系统。它位于大脑皮层的后部,包括枕叶、颞叶和顶叶以及相应的皮层下组织。它的基本作用是接受来自机体内、外的各种刺激,实现对信息的空间和时间整合,并把它们保存下来。
3.第三机能系统:行为调节系统。是编制行为的程序、调节和控制行为的系统。它包括额叶的广大脑区。
(四)机能模块说
20世纪80年代在认知科学和认知神经科学的研究中出现的学说,认为人脑在结构和功能上是由高度专门化并相对独立的模块组成的,这些模块的结合是实现认知功能的基础。
(五)神经网络学说
各种心理活动,特别是一些高级复杂的认识活动,都是由不同脑区协同活动构成的神经网络来实现的,这些脑区组成的动态神经网络构成了各种复杂认知活动的神经基础。
五、简述睡眠的阶段特点。★★(选择、简答、综合)
在清醒状态下脑电波是高频低幅的β波,安静时变为低频高幅的α波,在睡眠过程中脑电波从高频低幅向低频高幅变化,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①第一阶段
A.脑电变化:混合的频率、频率和振幅都较低。
B.持续时间:10分钟。
C.主要特点:在这个阶段处于浅睡阶段,身体放松,呼吸变慢,容易被外部的刺激惊醒。
②第二阶段
A.脑电变化:偶尔出现睡眠锭(短暂爆发的高频高幅的脑电波)。
B.持续时间:20分钟。
C.主要特点:个体较难唤醒。
③第三阶段
A.脑电变化:频率较低、波幅变大,出现δ波,有时会出现睡眠锭。
B.持续时间:40分钟。
C.主要特点:肌肉逐渐变得更为放松。
④第四阶段
A.脑电变化:大多数脑电波开始呈现为δ波。
B.主要特点:深度睡眠阶段,个体肌肉进一步放松,身体各项指标都变慢,有时发生梦呓、梦游、尿床等。
第三、第四阶段的睡眠称为“慢波睡眠”。
⑤最后进入快速眼动睡眠阶段(REM阶段),出现像清醒状态下的高频低幅的脑电波,梦境往往是在这个阶段出现的。
六、简述梦的理论。★(简答)
1.精神分析学派:认为梦是潜意识的显现,是通向潜意识的最可靠的途径;
2.生理学的观点:认为梦是个体对脑的随机神经活动的主观体验;
3.认知的观点认为:梦担负着一定的认知功能,在睡眠中,认知系统仍然对存储的知识进行检索、排序、整合、巩固等。
4.霍布森等人的研究认为:梦具有认知的不确定性、梦境的不协调性和不连续性,而且主要是梦境的不连续性。
七、简述注意的种类。★★(选择、简答、综合)
(一)根据意志努力的程度分为以下三类:
1.不随意注意
(1)含义:事先没有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就能维持的注意。
(2)引起原因
①刺激物本身的特点:刺激物的新异性、刺激物的强度、运动变化等。
②个体状态:个体自身的状态、需要、情感、兴趣、经验等。
2.随意注意
(1)含义:有预定目的,需要一定意志努力才能维持的注意。
(2)引起原因
①注意目的与任务:目的越明确、越具体,越易于引起和维持随意注意。
②兴趣:对活动结果的兴趣即间接兴趣,间接兴趣对随意注意有重要作用。
③活动组织:能否正确地组织活动,也与随意注意有着密切关系。
④过去经验:与自己知识和经验有关的活动相较于无关的活动,越容易引起自己的随意注意。
⑤人格:意志力顽强的人越容易引起自己的随意注意。
3.随意后注意
(1)含义:既有预定的目的,又无需多大意志努力就能完成的注意。随意后注意一般是在随意注意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2)引起原因:直接兴趣;熟练程度。
(二)根据注意的品质分为以下三类:
1.选择性注意:个体在同时呈现的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刺激中选择一种进行注意,而忽略另外的刺激。
2.持续性注意:注意在一定时间内保持在某个客体或活动上,也叫注意的稳定性。注意的持续性是衡量注意品质的一个重要指标,通常用警戒作业来测量。
3.分配性注意:个体在同一时间对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刺激进行注意,或将注意分配到不同的活动中。研究分配性注意最常用的方法是双作业操作。
八、论述注意的理论。★★★(简答、综合)
(一)注意选择的认知理论
1.过滤器理论
(1)提出者:布罗德本特。
(2)理论观点:神经系统加工信息的容量是有限度的,信息进入神经系统时要先经过一个过滤机制,它只允许一部分信息通过并接受进一步的加工。其他信息被阻止而消失了。过滤器的工作方式是全或无的。该理论又叫瓶颈理论或单通道理论。
(3)实验来源:该理论是根据双耳分听实验的结果提出来的。
2.衰减理论
(1)提出者:特瑞斯曼。
(2)理论观点:信息通过过滤器装置时,不被注意或非追随的信息只是在强度上减弱,而不是完全消失了。
(3)实验来源:双耳分听实验中发现,来自非追随耳的信息也受到了加工。
3.后期选择理论
(1)提出者:多伊奇和诺尔曼。
(2)理论观点:在进入过滤或衰减装置之前,所有输入的信息都已受到充分分析,然后才进入过滤或衰减装置的。因而对信息的选择发生在加工后期的反应阶段。这种理论又叫完善加工理论、反应选择理论或记忆选择理论。
4.多阶段选择理论
(1)提出者:约翰斯顿。
(2)理论观点:注意的选择过程在不同的加工阶段都有可能发生。在进行选择之前的加工阶段越多,所需要的认知加工资源就越多;选择发生的阶段依赖于当前的任务要求。
(二)注意分配的认知理论
1.认知资源理论
(1)提出者:卡尼曼。
(2)理论观点
①把注意看做是对刺激进行归类和识别的认知资源或认知能力,而这种资源又是有限的。
②刺激或加工任务越复杂,占用的资源就越多,认知资源用完时,新的刺激就得不到加工了。
③输入刺激本身并不能自动地占用资源,而是在认知系统里有一个机制负责资源的分配,我们可以把认知资源分配到重要的刺激上。
2.双加工理论
(1)提出者:谢夫林等人。
(2)理论观点:人的认知加工有自动化加工和意识控制加工两类。自动化加工不受认知资源的限制,不需要注意,可以自动化的进行;意识控制的加工则受认知资源的限制,需要注意的参与,可以随环境变化而不断进行调整。经过练习后,有可能转变为自动化加工。